陳蒞菡
(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民族聲樂語言的藝術特征探析
陳蒞菡
(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語言能夠表現人的喜怒哀樂各種感情,民族聲樂語言也是如此。文本根據具體案例,從民族聲樂語言的整體藝術價值出發,結合歌詞、曲作和演唱等方面的音樂語言特征,闡述民族聲樂語言的藝術特征,探究民族聲樂語言的藝術的時代價值。
民族聲樂;整體特點;語言藝術;價值
聲樂藝術是一種將音樂和語言結合起來,用以表達人們多樣化情感的藝術形式,民族聲樂是音樂藝術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從音樂語言的角度講,我國民族聲樂主要體現出以下特點:民族性。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雖然漢族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占據著主導地位,但是少數民族的發展,尤其是在民族聲樂藝術方面的造詣也是不可忽視的,能歌善舞是我國許多少數民族世代相傳的優秀基因,由此形成的豐富多彩的民族聲樂不僅成為了中華民族音樂藝術寶庫中的一顆顆燦爛的明珠,更是在各民族藝術融合中,為民族聲樂的語言表達注入了更加清新、自然、原生態的魅力;地域性。我國地域遼闊,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下形成的音樂語言自然也有所差異,如江南的民族聲樂委婉清麗、塞北的民族聲樂高亢粗糲,這些不同形式的語言表達不僅成型于當地的地理環境,更與各地區人們的地域情懷和風俗習慣密切相連,因此,民族聲樂語言不僅成為了表達音樂藝術的獨特語言,也成為了體現地域文化的重要素材;時代性。音樂是特定歷史環境下的產物,因此民族聲樂在語言表達上也應該體現一定的時代性,這樣才能夠準確地表達一個時代的聲音,并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如抗日戰爭時期的《黃河大合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北京的金山上》、改革開放后的《春天的故事》等等,這一首首民歌用準確的語言展現著時代的特點,用音樂描繪了一卷獨具特色的民族發展歷史。
民族聲樂的語言不同于流行音樂或者民謠那種日常化的語言表達,民族聲樂的語言在表達上充分體現了“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點,即利用一種更加富有美感的詩化語言來表達情感,而文辭優美則是詩化語言的具體表現。我國民族音樂的詩化語言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所謂“詩歌”即充分表明在我國古代文學中詩詞與歌賦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雖然目前流傳下來的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只有文字,沒有曲譜,但是我們從古人創作的字里行間也能隱約發現,當時的詩詞是用來歌唱的,如蘇軾的名作《明月幾時有》的詞牌就是“水調歌頭”。民族聲樂發展到現代,歌詞已不再是單純的詩作,但是詩化的語言卻得到了傳承,如《草原之夜》中“美麗的夜色多沉靜,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聲,想給遠方的姑娘寫封信,可惜沒有郵遞員來傳情。”;《愛的奉獻》中“這是心的呼喚,這是愛的奉獻,這是人間的春風,這是生命的源泉,在沒有心的沙漠,在沒有愛的荒原,死神也望而卻步,幸福之花處處開遍。”這種整齊的排比句充分體現了民族聲樂文辭優美的特點,這些優美的唱詞即便沒有曲譜的加持,也是一首首讓人讀來唇齒生香的現代詩。
對于民族聲樂而言,文字精煉的特點是其詩化語言的延續。在我國古代詩詞創作中,作者通常需要用幾十個字、甚至十幾個字來表達巨大的信息量,因此,語言上必須要反復錘煉、推敲,這樣才能既保證文字精練,又保證語言完整以及情感深遠。民族聲樂在語言表達中也延續了詩歌創作的特點,一般民族聲樂演唱通常為4-5分鐘,大型的交響樂如《黃河大合唱》等,也不過十幾分鐘,還要穿插不同的樂器加以配合,留給歌詞表達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創作民樂的時候通常需要做出適當的取舍。民族聲樂的精煉性不僅體現在字數上,更體現在立意上,要通過廖廖幾語,表達厚重的情感。
在語言表達中,尤其是藝術性的語言表達中,保證文字的合轍押韻能夠在字音、聲調、語調、語氣上保持前后語段的一致性,使朗誦或演唱朗朗上口。在民族聲樂創作中這四個要素也是構成旋律、節奏的主要依據。漢語有著獨特的發音和語調,在民族聲樂表達中,語言本身的發音和節奏會對情感表達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作者在創作民族音樂歌詞的時候,都希望通過煉字實現發音、語調與節奏、旋律的統一。民族聲樂歌詞的韻律感一方面體現在發音的合轍押韻上,如《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芬芳美麗滿枝椏,又香又白人人夸,讓我來將你摘下,送給別人家。”中“花”、“椏”、“夸”、“下”、“家”的韻母發音相同,唱起來朗朗上口;另一方面利用語音強弱和長短來表達不同的節奏,如《天竺少女》中就是利用轉音、重音以及語氣詞來表達情竇初開的少女活潑又羞澀的心情,同時音樂中又融合了印度音樂的發音,民族音樂更加契合《西游記》的主題。
在文學創作中,我們常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看似是作者的自謙,實則是對語言準確表達的一種自信,即用事物本身的語言實現自我剖白是藝術表達的最高境界。民族聲樂的語言藝術也是如此,在表達中,無論是創作者還是演唱者都應該通過最準確的發音和最準確的情感來實現對作品的再現。“字正腔圓”是聲樂表達中對演唱語言準確性的直觀描述,我國古人在詩歌創作中曾留下“推敲”的典故,因此,在現代民族聲樂的演唱表達中,表演者一方面要重視發音的準確性,除了特殊的少數民族歌曲以外,應該盡量采用普通話發音,以保證每一個字的聲、韻、調都準確無誤;另一方面還應該注重情感的抒發,甚至面目表情、肢體語言的配合,這樣不僅能夠準確傳遞民族聲樂的情感,更能夠為聽眾渲染一種美妙的意境。
我們在談起民族聲樂的時候,總是下意識地將其與通俗音樂、流行音樂區別開來,并用一種類似“陽春白雪”的情懷來拔高它的藝術高度,其實優秀的民族聲樂作品不應該是束之高閣的,而應該是平易近人的,只有在群眾中廣泛流傳,才能夠傳遞出其包含的情感。基于此,民族聲樂的演唱語言在表達上也應該體現出通俗、易懂的特征,例如《掀起你的蓋頭來》是王洛賓根據維吾爾族民歌《亞里亞》改編而成,歌中用樸素易懂的語言來形容族少女的美麗容顏,體現了男女之間真摯、赤誠的情感。
在民族聲樂中雜糅方言與“字正腔圓”的藝術特征并不沖突。所謂“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調”,我國遼闊的地理疆域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方言。在民族聲樂的語言表達中,方言成了體現地域情感的獨特要素。方言不僅是吐字發音上的差異,更是風俗文化和地域情感的差異,如《龍船調》中融合了湖北土家族的方言發音,《山丹丹開花紅艷艷》中有著陜北方言中獨特的腔調。因此,將方言土語融合在民族聲樂中,豐富了民族聲樂語言,體現了多樣化審美。
音樂的旋律是音樂表達的靈魂,只有將一個個孤立的音符按照一定的規律排列出來,才能夠形成一段段優美的旋律,這樣,音樂的詞作表達才能從單純的文字轉變成有節奏的曲調,并在歌唱演奏中表達出應有的情感。民族聲樂曲作音樂語言的旋律性主要體現為以下兩點:抒情。音樂的主要作用就是用以表達作者獨特的內心感受,并以期引起欣賞者的情感共鳴,因此不同的旋律表達不同的情感也是應有之義,如《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歌頌著千里草原的無限風光、《十送紅軍》表達著軍民團結一條心的身后魚水之情、《康定情歌》體現著藏族青年男女的真摯愛情等;敘事。民族聲樂通常會將一定的故事情節嵌入在曲作語言中,并利用旋律渲染情感,如《走西口》、《回娘家》、《小背簍》等都是通過敘事性的旋律來體現細膩、生動的故事情節。
節奏是支撐旋律的框架,在音樂創作中,只有利用節奏的強弱、長短、快慢,在由不同規律的交替與組合構成的旋律才能夠表達出不同的藝術情感。民族聲樂的節奏在在古詩詞創作中也有所體現,如《望廬山瀑布》中“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些看似簡單的斷句就是基本的節奏,不僅能夠增強讀者的語感,更能夠體現詩歌的氣勢。在民族聲樂創作中也是如此,不同的節拍通過與語言的搭配,體現了語言在力度、速度、密度上的差異,呈現出不同的情感表達,如《掀起你的蓋頭來》:掀起了/你的/蓋頭來,讓我來/看看/你的眉,你的/眉毛/細又長呀,好像那/樹梢的/彎月亮。通過2/4拍營造出一種俏皮活躍的氛圍,并在旋律中展現維族青年男女對愛情的向往。
多聲部旋律結構的有機組合能夠產生和聲。在民族聲樂的語言表達中,和聲是體現聲樂層次性和協調性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聲樂情感表達內涵的重要途徑。民族聲樂曲作音樂語言的和聲性首先體現在聲樂的主體部分,即多聲部表達中的主旋律,在民族聲樂的曲作語言創作中,除了與主旋律平行的和聲主體以外,其他聲部的和聲都應該以服務主體、凸顯主體為主要任務;在民族聲樂和聲的織體構成中,不僅要體現多個聲部的交錯縱橫,更要體現多聲部的融合性和統一性,即在把握主旋律的前提下,通過節奏來調整各聲部的節奏、力度、速度,進而分明主次,并通過音色、音高的對比來強調主旋律。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講,音樂作為社會意識的一種形式,是對社會現實的主觀表達,民族聲樂是我國音樂藝術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情感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語言是民族聲樂中最為直接的藝術因素,其在社會發展中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傳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我國作為一個有著上千年發展歷史的國家,傳統文化的延續與發展是確保民族歷史延續性的關鍵所在,但是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西方那種用科學理論訓發音和唱腔的民族聲樂表達方式逐漸占據了聲樂課堂,許多民族聲樂教師開始摒棄了傳統聲樂的價值,希望在西方民族音樂中尋找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道路,而這對我國民族音樂的傳承必然會造成嚴重的沖擊,基于此,我們在發揚民族聲樂語言藝術特征的過程中,能夠進一步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并督促更多從事民族聲樂教育的人結合時代發展特點,汲取我國民族聲樂發展的精華,從更加廣闊的視角實現民族聲樂、乃至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實現音樂審美的多元發展。在物質生活逐漸充實的今天,人們對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來越高,而音樂就是豐富其精神生活的重要手段,民族音樂無論是在語言、節奏、演唱上還是情感上都別具一格,相較于流行音樂更能夠提高人的音樂素養和精神境界,因此在豐富多樣的民族聲樂中挖掘藝術價值則成了豐富現代人審美追求的重要內容;有利于傳承時代精神,民族聲樂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也是一種時代精神的表達途徑,更是實現社會教化的重要手段,在現代社會中,利用一些詞曲俱佳、傳唱度高的民族聲樂能夠潛移默化地對人的精神層面產生影響,進而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和諧社會的構建。
總之,在民族聲樂創作中,語言藝術在作品的結構組織、主題發展、情感表達、氣氛渲染等方面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它具有寶貴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因此注重對歌詞及曲調的錘煉,并發揮語言的節奏性、韻律性和藝術性不僅反映出了各個民族不同的文化風俗和審美情趣,更彰顯著我國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1]黃莉.淺析我國民族聲樂的語言特征及藝術魅力[J].戲劇之家,2015.
[2]徐敦廣.試論民族聲樂語言的藝術特征[J].當代音樂,2015.
[3]孟妍.民族聲樂藝術語言的審美特征及價值探析[J].音樂生活,2016.
J6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