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 娜
(河南理工大學音樂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淺析聲樂教學中的改革與探索
龐 娜
(河南理工大學音樂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0)
隨著社會濟以及文化的快速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21世紀以來,我國在教育領域進行了多次改革,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養。在音樂教學中,聲樂教學占據重要地位,對于學生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文化的多元化發展趨勢中,我國的聲樂教學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包括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形式等問題,為聲樂的發展帶來了不利的影響。本文主要針對國內聲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聲樂教學的改革與創新。
聲樂教學;改革;問題;措施
在我國高等音樂教育體系中,聲樂教學是主要的課程之一,是高等學校學生提高自身藝術修養的一門必修課程。在高等院校的聲樂教學中,對聲樂教學創新、改革進行研究是培養現代綜合型人才的必然措施。在目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有關聲樂教學的工作者應當從學生未來的發展出發,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對聲樂教學理念、教學實施方式、以及教學組織形式等進行多方面的探討,尋找聲樂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聲樂是一門伴隨著人類起源以及人類文明發展史的,體現人類精神生活以及物質生活的一種聲音與律動的藝術。在我國長期的聲樂發展中,有關于聲樂的起源、消費、傳播、以及文化傳授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不同的特點,我國的聲樂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多年的兩河流域,該流域位于亞洲西部,此時的聲樂藝術主要是依靠口口相傳進行傳播。在經過圣詠、世俗演唱、以及歌劇發展后,聲樂逐漸發展出一套美聲唱法,因而人們開始對發聲、呼吸、音區、姿勢、以及口型等技術進行分析,形成了一系列聲樂演唱技巧。18世紀,在西方的聲樂教學發展中,聲樂教學逐漸規范化以及系統化,在19世紀時,歐洲就形成了四大著名聲樂學派。我國聲樂教學主要是從20世紀初開始發展起來的,國內愛國人士沈心工、李叔同等人通過東渡日本將其音樂的教學經驗以及學堂樂歌等帶回中國,從這時開始,國內才逐漸開展了音樂課,成為了我國近代音樂教育歷史上新的里程碑[1]。到1950年,天津成立了首個中央音樂學院,并通過幾十年的時間,在全國范圍內成立了9所音樂學院,并專門成立了聲樂演唱專業,通過對聲樂教學的大量學習、整理、以及經驗總結,國內在聲樂在教學實踐上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擁有了一套比較完整的聲樂教學理論知識以及完善的教學體系,至此,聲樂教學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在今天,聲樂教學的工作者仍然要堅持聲樂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工作,解決聲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尤其在民族聲樂演唱方面,要借鑒優秀的教學經驗,培養學生良好的聲樂演唱能力。
在國內高校的聲樂教學中,課程的設置是聲樂教學活動實施的核心和前提基礎,而在課程設置中,教學模式是完成設置內容的重要手段和途徑[2]。新形勢下,隨著新課改的推動和發展,國內的聲樂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在課程的定位上仍然存在缺陷,很多學校對高校和專業的音樂院校差異認識不夠充分,在聲樂教學模式的選用上仍然采用“一對一”的小班形式對聲樂技能及技巧進行傳授,或沿用“大合班”等形式對學生進行聲樂的理論知識傳授。從授課形式來看,這種授課形式符合絕大多數學校的教學模式,看似合理,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小班授課不能惠及全體學生,而大班授課很難進行個性化教學,教學成效不突出。
現階段,國內聲樂教學的授課教師多在專業的聲樂院校畢業,都接受過專業的聲樂演唱、彈奏、以及表演等相關培訓,但是在舞臺演奏、知識表演經驗、以及民族聲樂等方面缺乏一定的教育經驗,因此很難培養出好學生。此外,學校缺乏嚴格的評教制度,教師對教學任務的重視程度低,功利心過重也對聲樂教學產生了不良影響。
學校教學模式直接影響著教學內容的開展,因此在聲樂教學改革中應首先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改變傳統的“一對一”教學模式,注重因材施教,依據學生的實際特點和社會需要創建高效的教學模式,可以采用單獨教學、班級教學、以及分組教學相結合的方式,注重引導式和激發式教學,充分挖掘出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聲樂素養。在對實踐性和技術性強的聲樂內容進行講授時,可以采用分組教學,這樣可以確保教學進度,也方面進行單獨教學,還可以結合班級授課模式,有效節約了大量的授課時間。
教師首先要對學生進行聲樂教學的積極引導,讓學生自己搜集相關資料,自己分析數據,并通過溝通協作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聲樂藝術素養。其次,教師還要將教學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完善教學的實踐體系,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創作,舉辦聲樂表演比賽,激發學生學習聲樂的積極性,增加學生的舞臺經驗,從而促進學生綜合方面的發展。
學校在對聲樂教學進行課程設置時,要采用多元化的原則,不能盲目照搬,要根據學生以及學校發展要求,在教學中融入學生特色[3]。學校還可以為學生開設具有當地文化、名族特色的聲樂課程,不僅僅讓學生學到一定的聲樂理論知識,還讓學生對傳統的聲樂文化有所了解,提高了學生的聲樂文化素養和實踐技能。
當前,在新課改背景下,學校的教學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國內的聲樂教學中,通過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創新,在聲樂教學中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然而聲樂教學還要繼續進行改革、創新與探索,完善聲音教學方式,才能培養個性化的音樂人才。
[1]陳麗艷.探索高等音樂院校音樂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的改革與實踐——民族聲樂教學今日的改革與創新[J].音樂生活,2016(01):82-83.
[2]劉新義.以就業為導向談高校聲樂教學中的改革與實踐[J].當代音樂,2017(06):17-18.
[3]李娜.民族聲樂教學改革的創新路徑探索[J].當代音樂, 2015(21):36-39.
J616
A
龐娜(1980—),女,漢族,山東泰安人,博士,河南理工大學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教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