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昱卉
(河南大學,河南 開封 475001)
論中國民族聲樂表演的審美規律解讀
盧昱卉
(河南大學,河南 開封 475001)
《音腔論》對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及其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從《音腔論》的解讀入手,依托“對比統一”的規律來探析民族聲樂表演學科理論,從理論層面解釋了漢語聲樂演唱過程中“依字行腔”的原理,將“依字行腔”、“聲情并茂”、“樂感”、“音樂修養”等因素有機融合,同時指出根本性的實踐方法。
民族聲樂;表演;審美規律
“依字行腔”作為評價民族歌曲演唱水平的準繩,其關鍵是理解“腔”所蘊含的特質。這里所提到的“腔”與沈洽先生“音腔論”提出的“音腔”是一致的。“音腔”包含“靜態音響”與“動態音響”,前者是能夠從心理層面給人帶來穩定感,時值較長,被稱為“體”;后者是能夠從心理層面給人帶來不穩定的動感,時值較短,二者的融結給人帶來“知覺完型”效應,其過程也就是“音腔”。“頭”、“體”、“尾”是“音腔”的組成結構,“頭”、“尾”部分為“動態音響”,“體”為“靜態音響”。我國的漢字單音節都可以分析為“字頭”、“字腹”、“字尾”。“字腹”是韻母中的韻腹部分,由元音構成,發音時值長,與“體”相對應。“字頭”、“字尾”分別為輔音聲母與韻母尾部的韻尾構成,發音時值短,與“頭”、“尾”相對應。由此可見一個漢字的音節實際可以對應一個“音腔”。
根據《音腔論》相關論述,聲樂演唱中的“依字行腔”定義為:依據漢字音節的字頭、字腹、字尾的發音特點,在實踐過程中進行變通處理,將漢字音節的發音轉化、升華為聲樂演唱中“音腔”式的旋律片段的過程及其相關方法。
民族聲樂演唱中“聲情并茂”是審美評價的標準之一,從字面來看“聲”指的歌者唱出的“樂音”,“情”是歌者對聲樂作品表現出的情感變化,“聲情并茂”也就是歌者對演唱作品能夠很好的彰顯作品所蘊含的人類情感的一種完美表現狀態。
“樂感”是一種表現音樂的方法和手段。樂感定義為:人們對音樂作品中各音存在意義的認識,音與音之間微妙關系的感覺,以及在音樂方面的記憶能力,模仿能力等。
“修養”指的是人的綜合素養,由此可見音樂修養是指個體在音樂領域所表現出的綜合素養。歌者在演唱過程中,通過“依字行腔”逐漸積累“樂感”,通過歌者豐富的“樂感”做到“聲情并茂”,這些都需要依托音樂修養底蘊才能體現出來。
運用漢語演唱民族聲樂作品,“依字行腔”是必由之路。沈洽先生的《音腔論》可被視為“依字行腔”的典范論著,這篇論著提出了“音腔”的概念。音腔由“體”、“腔”兩部分構成,由于人們對音高的變化最為敏感,因此“體”對應的“靜態音響”,它代表用音高來代表一系列的音成分的相對靜止(包括音高、時值、響度、力度、節奏、音色等要素),“靜態音響”可以發揮“知覺完型”的效應;“腔”對應的是“動態音響”,能夠從心理層面給人們帶來不穩定的動感。“音腔”是在漢語聲樂演唱中客觀存在的一種現象。聲樂演唱的過程,也就是將漢字的音節轉化為“音腔”,再將音節轉化為旋律的片段。從《音腔論》的研究成果來看,“依字行腔”是一種必然之舉。
早在明代就有李漁對聲情并茂的生動解讀,在他的《閑情偶寄·解明曲意》一節中寫出了聲情并茂的圓滿狀態。清代徐大春的《樂府傳聲》中對聲情并茂的方法與途徑做出詳盡的分析,指出只有歌者設身處地的去深入作品人物的內心世界,才能更好的體會其中的情感變化,進而歌者用可以彰顯歌曲內蘊的情感狀態去詮釋聲樂作品。《樂府傳聲》細致的探討了歌唱過程中涉及的頓挫、徐急、輕重等方面的問題,揭示出聲樂演唱過程中歌者內在的情感變化。《音腔論》中對聲情并茂的論述主要是在“音腔”觀點下展開的,在民族聲樂演唱的過程中,歌者通過合理的調節及安排“音腔”中各種音成分的變化狀態及變化過程,以此來達到聲情并茂的藝術境界。
對比統一對于聲樂演唱的二度創作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一條原則,它體現出辯證的雙方性,不論多么繁雜的音樂藝術現象,最終都被視為各種音成分、要素之間的對比和統一。我們從對比和統一的視角出發,不難發現“樂感”是建立在聲樂學習者對于各種音樂要素的對比和統一關系的理論認識之上的,通過這一辯證關系來展開藝術實踐。“音腔”也可以很好的體現出音成分在對比和統一當中的變化歷程。在學習民族聲樂的過程中,把《音腔論》同對比與統一規律、“樂感”等方面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通過藝術實踐加以解讀,我們便可以在這一學習過程找到有效的培養聲樂學習者“樂感”的事半功倍之路。
在藝術實踐中,提升聲樂學習者的音樂文化修養對于聲樂教學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聲樂演唱的藝術實踐來看,音樂文化修養可以更為直接的去指導聲樂學習者的藝術實踐。對于民族聲樂演唱而言,歌者具有較高的音樂文化修養及理論水平,同時熟悉各種音樂藝術現象,那么就會讓歌唱的過程游刃有余,并且能夠參照民間音樂中的各種音成分變化進行專業技巧上的處理,使得歌者的演唱更符合對比統一規律的要求。綜上所述,高校在聲樂教學上有必要制定相對長遠的教學計劃,與此同時開設必要的課程,通過學習來強化聲樂學習者的綜合音樂文化修養,進而提升歌者在聲樂演唱實踐中的藝術處理能力。■
[1]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聲樂表演基礎教程[M].中國戲劇出版社,2009.
[2]苗菁著.中國現代歌詞流變概觀[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3]余篤剛.聲樂藝術美學[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