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升
(三亞學院,海南 三亞 572022)
竹笛氣顫音的認知與實踐
徐 升
(三亞學院,海南 三亞 572022)
竹笛演奏過程當中氣顫音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從竹笛氣顫音的源起、定義、氣顫音在竹笛演奏中的作用及如何使用等方面進行解析與論述,以達到竹笛氣顫音在演奏與實踐教學中得到正確認知和合理的實踐運用。
氣顫音;作用;實踐運用
竹笛演奏過程中,氣顫音的使用不僅可以美化樂曲旋律美感,更容易將笛曲帶入藝術意境,但是由于氣顫音的使用并沒有一個統一的認知標準與技術要求,那么給習笛者帶來很多不解與疑惑,造成氣顫音在竹笛演奏實踐上仍然是存在很多盲區與誤區。
《晉書.孟嘉傳》中記載桓溫問孟嘉:“聽伎,絲不如竹,竹不如肉,何解?”答曰:“漸進自然。”從這段文字中,大體可以知道古人對竹制管樂器的認可,認為竹制管樂器更接近人聲,更符合“自然之道”。文中的“竹”應為“笛、簫”,笛簫演奏本身就是伴隨人的呼吸吐納而進行的,是“氣”的藝術,其演奏是需要氣的美化與氣的支持,才能達到無限變化的聲音連續性。竹笛就本身而言,只是音樂的承載體,通過竹笛的演奏,反應著人的內心思想感情。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著多樣性,或悲或喜,在表達情緒時,人往往由于情不自已,氣息會隨之起伏,語言會產生強弱變化,聲音也會產生不穩定抖動。這種氣息起伏、聲音抖動、反應人的情緒在竹笛演奏中就是氣顫音的源頭。
竹笛演奏中氣顫音的使用頻率很高,幾乎每一首樂曲中都有該技巧的使用,但是使用的方式、方法又不盡相同,因為氣顫音的使用要根據樂曲的情緒與速度而定,那么對于竹笛氣顫音的定義是通常以美化樂曲、加強樂曲藝術感染力為目標、腹部控制的音波技術。
在民間,藝人們常說:“拙笙、巧管、浪蕩笛”,竹笛可以憑借氣息控制變化對音樂進行修飾,藝人們對氣顫音的學習和要求早有認識,竹笛氣顫音是竹笛演奏的重要技術手段,也是音樂感情需求的表達方法。
有效的氣顫音是在氣息控制下利用腹部的收縮與舒張,產生悅耳、有感染力的聲音波浪。氣顫音在竹笛演奏過程中,由于對樂曲的處理需要,對振幅大小、音量變化是不相同的,在運動速度上側重點也是不一樣的。對于氣顫音在竹笛演奏中的作用存在兩種觀點:1、以音量、音色變化為主,增強樂曲藝術感染力,例如《走西口》當中的“大氣顫音”;2、以音高變化為主,增強樂曲的表現力以及竹笛演奏技法的多樣性,例如《上游曲》當中的“氣變音”。作為民族吹管樂,以音量、音色變化為主的作用,更利于竹笛的演奏需求,但從竹笛演奏的實際操作過程中,不難發現氣顫音的使用,音高會隨之有所變化,有音高變化的氣顫音在聽覺感受上更有韻味。
在實際演奏中,竹笛氣顫音主要有三種形式:1、顫音速度較快,氣顫幅度小、密集,氣顫音波紋形狀呈鋸齒狀;2、氣顫音速度較慢,氣顫幅度大,表現力不夠;3、氣顫音張弛有度,呈拋物線狀,自然舒服,具有藝術感染力。三種氣顫音形式在竹笛吹奏中,最本質的要求就是氣顫音速度與氣顫音振動幅度要互相配合。做為民族吹管樂器貼近人聲,越自然、越符合人的審美要求的演奏,越利于技術要求的發展,三種形式各有所長。竹笛音域較寬,技巧多變,氣顫音能夠對其進行潤色,每位竹笛演奏者對音樂的理解都不一樣,這就造成氣顫音使用會因不同的演奏者而發生改變,不同演奏者使用氣顫音存在的這種差異,一定程度上也是演奏者的藝術個性與理解。在音樂處理上,氣顫音能夠形成演奏者獨特的音樂語言。
竹笛氣顫音技巧使用其目的是對音樂旋律的潤色與修飾,讓平直的聲音變得更加動聽,是增強藝術表現力的技術手段。從演奏者自身的理解來說,不同振幅與速度的氣顫音可以修飾不同的樂音與樂句,可以填補音與音之間的溝壑,使之連貫。帶有主觀特色的演奏者使氣顫音在時值較長的樂音上做多種改變,常見的是“延遲氣顫音”以及慢速氣顫音到快速氣顫音的變化??傊?,演奏者可以根據對樂曲的理解與認知,靈活運用氣顫音美化音樂,增強其藝術感染力。從音樂本身的需要來說,速度較快的樂曲使用氣顫音的技巧較少,極個別時值相對較長的音符,可以做到隨正常顫速進行有效波動,這就需要演奏者對氣顫音的振動幅度的精準把握了。對于抒情性樂段,根據音樂的風格要求,對于氣顫音的顫動幅度與快慢是有要求的。一般來說,演奏北方快節奏的樂曲,振幅較小,顫動速度較快;演奏南方絲竹音樂時,振幅舒緩,顫動速度隨之下降,變小。演奏提示由弱到強的力度變化,氣顫音一般振動幅度逐漸收縮,顫動速度加快;演奏提示由強到弱的力度變化,振幅逐漸舒張,顫動速度減緩,乃至變化成平直音,以表達意境需要。
在氣顫音的使用上,通過實際操作,可以知道它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其變化也極其微妙,在一首樂曲乃至一個音符上都有著意想不到的使用效果。那么使用氣顫音之前必然要對音樂作品做結構分析,對音與音之間,樂句之間等處做相應的緩急處理與安排,對氣顫音的使用不能一概而論??傊?,氣顫音的使用是竹笛演奏者氣息控制、綜合藝術修養的體現。
“書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氣顫音的竹笛演奏技術使用理論性的認知,必然要經過藝術實踐反復檢驗,才能轉化為真實的演奏技能,藝術實踐是檢驗演奏技術的重要標準。■
徐升(1984-),男,安徽霍山人,三亞學院音樂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