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月祥
嶺南風物
地名文化的自信
——以梅州市為例
侯月祥
地名是人類文明史的產物,是經過千百年人文歷史風雨磨礪形成的,是世代相承的傳統和智慧的結晶。它承載了豐富的文化信息,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具有文化的認同性和延續性。聯合國第五屆、第六屆地名標準化會議先后提出:地名是民族文化遺產;地名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歷史意義,隨意改變地名將造成繼承文化和歷史傳統方面的損失。
廣東地處祖國的南大門,氣候獨特,山川河流眾多,物產豐富,歷史悠久,人文豐華,形成了本土豐富的地名特色。遍布嶺海大地的各類地名,記錄了廣東的歷史沿革、自然環境的變遷和祖先利用自然與改造自然的歷程與經驗,以及祖先創造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豐碩成果。
梅州市位于廣東東北部,與福建、江西交界。至2016年底,五縣、二區、代管一市,土地面積約1.58萬平方公里,戶籍人口543.79萬人。梅州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被譽為“世界客都”。他們傳承中原文脈,吃苦耐勞,勤儉持家,忠厚誠實,睦鄰親善,仁愛至上,辦學興文,注重教育。今大埔縣建縣于東晉義熙九年(413),名義招縣,縣域包括當時大埔、程鄉兩縣地,有招收、安置當年北方移民來開發的含義,成為客家遷徙史證之一。程旼生于南齊,卒于隋義寧初,是早期客家地區具代表性標桿人物。他善心善行,仁德有序,以德化人,處事公道,受人敬仰。歷史上有“先有程旼,后有程鄉”之說。梅州最早的程鄉縣、程鄉里、義化鄉、程江等名,都是為了紀念程旼的,開廣東以名人冠縣名之先河。有詩說:“片言能使人信服,萬古江山與姓俱。滄海桑田知幾許?到今仍號是程鄉”。還有不少地名都具人文特色:豐順“留隍”是相傳宋帝昺南逃時曾在當地萬江古廟過夜,取“萬江廟小可留皇”意而取名;梅江區“凌風路”是為紀念愛國英雄文天祥;梅縣區“瑤上”“畬江”,平遠縣“畬腦”“良畬”,都是因為歷史上當地居住過瑤族、畬族群眾。梅縣區“雁洋”是大雁南來北往常在當地棲息;豐順“湯坑”是當地有豐富的溫泉;不少地名帶金、銀、富等字眼,是因為當地有礦產資源。
梅州的地名,充滿近代革命精神,激勵人們奮勇爭先,沖破黑暗,追求真理,向往未來,建設自己美好的家園。大埔三河壩、梅縣區松口,留下了孫中山先生的足跡與革命史跡,也留下了八一南昌起義軍與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先輩為了民族與人民的解放,不怕流血犧牲的大無畏精神,至今仍激勵著人們勇往直前,建設美好的明天。梅州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區,8個縣(市、區)都屬原中央蘇區縣,僅土地革命戰爭時期,4500多名梅州兒女獻出了寶貴生命,為革命作出了重大犧牲和貢獻。在梅州,涌現出葉劍英等一批無產階級革命家,杰出外交家、詩人黃遵憲,抗日保臺的丘逢甲,抗日保國的謝晉元等,一大批受人景仰紀念的愛國愛鄉志士,令人肅然起敬。
梅州是著名的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山歌之鄉,在地名中也可以找到它們的印記。至2016年,祖籍梅州的海外華僑華人300多萬人,分布在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世界聞名的僑鄉梅縣區松口鎮,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接點,聯合國確定的一個移民重要紀念地,歷史上有“松口不認州”之說。全鎮華僑華人有近8萬人,分布在世界上70多個國家和地區,“松口”幾乎成為“舉世皆知”的地名。祖籍松口的華僑華人、港澳臺同胞,他們寄書信、寄錢物回故鄉,只需寫上“中國松口”四個字,家鄉親人就一定能收到。
地名是一個地方的根和精神家園。保護好傳統地名,可以提高形象,提高一方魅力,增強軟實力、知名度,以至提高一個地區的整體實力、整體價值。一句話,可以增強文化自信。但是,近幾年來,一些地方在城鎮化、工業化浪潮中,一些歷經千百年的傳統地名、特色地名被廢止了,消失了,或更改為其他缺乏文化特征、失去傳統意義、紀念意義的地名,讓人民群眾、海外人士無可適從,其實是得不償失。傳統的特色地名是一筆豐富的文化遺產,它屬于今天,也屬于明天,屬于子孫后代,要永續傳承。搶救和挖掘地名文化,加強地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是今天面臨的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各級政府、有關部門以及廣大人民群眾都要自覺重視、加強地名工作,保護好傳統地名;同時,新的冠名也要慎重,要讓文化含量高、傳統性強、時代性強、地方特色突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地名,代代相傳,不斷增強文化自信。
(作者是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省地方志辦公室原副巡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