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有明 柯堅玨 黎潔祥(法)
是“鷺江”,還是“鷺崗”?
伍有明 柯堅玨 黎潔祥(法)
地名文化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了一個地方重要而富特色的文化元素,是“記住鄉愁”的不可或缺的文化標志和區域印記。
在廣州市海珠區,與中山大學東面緊鄰,有一個地名稱“鷺江”的地方。這個名稱已有一段歷史了,不管是廣州本地人,還是外地的匆匆過客,應該比較熟悉。因為這一帶有知名的中山大學、珠江電影制片公司、廣東第二師范學院、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中國造船廠、廣東榮軍醫院,及廣州市第六中學等,有公共汽車站、地鐵站。但是,現在“鷺江”之名卻引起爭議,有一些人提出:其實應該稱為“鷺崗”。
在今鷺江一帶,有一間具有八十年建校歷史的廣州市第六中學(曾先后稱長風中學、珠江中學、中山大學附中)。四十年前曾經在這所中學讀過書的一批中老年人,如今不少人已成為多個行業的專家學者,其中也有文史專家。幾年來,出于對母校的敬重和眷念,對“鷺江”這一地名頗感興趣,想深入了解下它的“前世今生”。誰知越深入了解,也越有了懷疑。他們開展了多方的調研、考察活動,也引發過爭論。經過田野調查、資料查對、訪問老者和知情人等,最后,他們一致認為:“鷺江”其實應該稱為“鷺崗”。
從現場實際地形分析,從廣州市第六中學校門至廣州市電器科學研究所大門之間的這段新港路,地勢較高。一入市電器科學研究所大門,即感覺地勢從高向下南傾。這里20世紀六七十年代曾經是露天電影場。在60年代,我們也曾進入市電器科學研究所的露天電影場看電影。新港路從市電器科學研究所門口一直向東往客村方向走,也有一個向東傾斜的大坡。市六中內教學大樓后面往北走,也是一個斜坡向下北傾的地勢。如果沿下渡路,經新中國造船廠,走近珠江,也是向北往下傾斜的地勢。市六中校門西邊的一大片農地、菜地更是明顯,都是向北傾斜。過了中山大學東門,有一個大斜坡,感覺到它是向西傾斜的,步行或騎單車的人都會感覺到這個大斜坡。
黎潔祥傾向稱“鷺崗”。他的理由是:當年市第六中學校門對面曾設有軍隊的一個高射炮、機關槍和探照燈的據點,他們選擇軍事地點就是在鷺崗的崗頂上。更遠一些的輕工業學校,也低于新港路,從路邊看過去,只能看到一兩間大樓的上層,看不到地面的平房,說明地勢也是向南傾斜的。這樣一來,“鷺崗”的崗頂就顯露出來了。
根據大家多年的調查,在今市六中附近,有一些商鋪,小區以“鷺崗”起名,如“鷺崗小區”、“鷺崗狗肉”店等。他們用“崗”字做招牌,應該是有根據的,也應該是經過審重考慮過的。同時,地不平而多崗,也是珠江三角洲丘陵地形的特征之一。廣州市海珠區在一個島上,廣州人稱“河南”。島內地名很多都用“崗”,如石榴崗、馬騮崗、赤崗、漱珠崗、寶崗、細崗、石崗、昌崗、鳳凰崗、燕子崗、禮崗、馬崗、龍船崗等。而以“江”為名,僅此一處。
鷺江村是鳳和村五個分散自然村之一。伍有明曾經多次進附近村現場田野調查,原來的村委會已改為經濟合作社。一位五十多歲的當地工作人員說,據他幾十年居住感覺,聽老一輩人回憶,這里地勢都是“崗”,而沒有“江”,而地名卻一直稱“鷺江”。伍有明也找到鷺江的牌坊,但無從可考,仍然找不到滿意的答案。為什么偌大一個地區,只用一個自然村的村名,而不用“鳳和”、“下渡”的村名呢?如果獨獨一個“鷺江”,而不是“鷺崗”,必定有它的緣由。就在距離鷺江不遠的漱珠崗腳下,以前也有溪水流經,卻仍然稱“崗”而非“江”。
關于鷺江的來歷,伍有明和柯堅玨打聽到當地的一個傳說:相傳很久以前,這一帶原是荒蕪貧瘠之地。后來有幾戶外地逃荒的人來到這里居住下來,他們開荒種地,植樹育林,不幾年,這里已是綠樹成蔭,花果滿坡。因而引來不少的白鷺、灰鶴等鳥類,在林子里結巢棲息,繁衍發展,給當地人留下深深的印象。后來,到這里聚居的人逐漸多起來,人們稱這里為“鷺崗”。在廣州話中,“崗”“江”基本上同音,難有區別。據伍有明了解,現在鷺江一帶還有一個鷺崗,兩個地名并存。這里離珠江僅僅幾百米,走遍鷺江,也找不著有“江”的痕跡,那怕是水流過的河溪遺跡,也找不到河床、河堤、河灘、出河口等。
經過多次討論,他們統一了認識,唯一解釋是:歷史上,這里是稱“鷺崗”的,有歷史底蘊,也有地理環境依據,有附近眾多地名參照。但是,廣州人喜歡水,愛水,以水為財,以水為福,當地人祈望風調雨順,水源充足,久而久之,或許有意識的把“崗”讀成“江”,慢慢改稱“鷺江”。日久天長習慣了,叫順了,又有行政行為規范,“鷺江”稱謂也就固化了,“鷺崗”之名從此消失了,只有在人們的記憶中。
一些地名受歷史因素和實際情況的影響,常有演變,這是地名文化中常見的易名現象,不足為奇。“鷺崗”變為“鷺江”,既然為人們所喜愛,所接受,順其自然,亦不必去追根復名,畢竟“鷺江”之名也不錯。不過,厘清一些說法,留下一點地名故事資料給歷史,給地名文化增添一些色彩,也是很有意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