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尚紀
卷首語
嶺南文化 蔚為國光
司徒尚紀
常言,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然進而言之,一方人造就了一方文化。也就是說,某一地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地理環境決定的。這雖有“地理環境決定論”之嫌疑,但它的巨大作用卻不容否定。嶺南北有五嶺之隔,限制了它與中原北方聯系,使之具有封閉性的一面,但其南面臨浩瀚的南海,海上交通十分方便,具有極大的開放性,這個區位特點,對嶺南文化的形成和風格的影響甚巨。特別是十五世紀地理大發現以后,世界進入海洋時代,給嶺南帶來了無限的發展機遇和優勢。梁啟超在《世界史上廣東之位置》認為:“今之廣東依然為世界交通之第一孔道……雖利物浦、紐約、馬賽不能過也?!睆V東據此走上與世界各國交往的道路,海上絲路延伸得更長、更遠,由此形成嶺南文化的海洋性風格。因為海洋文化的本質是以海為商,從事海上貿易,如鄭和說:“財富取之于海”。由此形成廣東商幫集團,把生意做到世界各地,也推動了中西文化大交流。嶺南文化得以吸納西方文化一切有用成果,發展為時代先進文化。與此同步發展的是,廣東在歷史商品生產的基礎上,到明清時,為滿足海上貿易的需要,商品生產日益隆盛,珠三角成為最重要的商品生產基地。加上獨留廣州一口對外通商,全國出口商品皆集中于廣州再放洋,由此又形成了一個幾乎全民經商的熱潮。屈大均《廣東新語·事語·食語》說:廣東“無官不賈,且無賈不官”,“粵中處處有市”,造就了廣東商業文化的優勢。重商性成為嶺南文化另一個重要的風格。它與嶺南文化的海洋性相結合,使商品、市場、價值、競爭、法治、冒險、創新等概念深入廣東人心,為走向世界,與異域文化和而不同、共存共生地發展奠定了強大的思想基礎。嶺南文化由此又形成了自己的開放、多元、包容等文化風格。在這些文化風格支持下的廣東,如梁啟超所指出的:“其民族與他地絕異,言語異、風習異、性質異,故其人頗有獨立之思想、進取之志?!边@是近現代嶺南文化發展為時代先進文化的主要根源。嶺南文化由此獲得高位的文化勢能和強大的輻射力,恰如梁啟超所高度肯定的:“廣東非徒重于世界,抑且重于國中矣?!睅X南文化走出洪秀全、康有為、梁啟超、鄭觀應、孫中山等文化精英,掀起一次又一次的革命運動,對變革中國社會、推動中國歷史前進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在當今“一帶一路”建設中,嶺南文化的海洋性、重商性風格在繼承其歷史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正以嶄新的姿態和裝束為實施這一偉大的戰略發揮更大的作用。
《嶺南文史》作為宣傳嶺南文化的陣地,不改初心,向以此作為辦刊的宗旨。這次刊登的文章涵蓋中西文化、珠江文明、歷史文獻、出土文物、藝術創作等,都有的放矢、開張博大,深得要領,提供了嶺南文化的一個個剖面,讀者細心展讀,諒必獲益匪淺。
(作者是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特聘參事、中山大學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