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信息
“丹東一號”水下考古創新使用犧牲陽極法保護致遠艦
歷時3年的“丹東一號”沉艦(致遠艦)水下考古調查項目已于今年10月結束,共發現(提取)文物計200余件,多為船體構件、船員生活用品及武器配件。“丹東一號”水下考古隊領隊周春水29日在北京介紹了項目成果,其中為減緩海水對鐵質艦體的侵蝕,犧牲陽極的保護方法在中國目前水下考古工作中是一個創新,為水下鐵質文物的長期保護提供了新的借鑒方法。
“丹東一號”沉艦(致遠艦)遺址地處遼寧省丹東市東港西南約50 km的海域,距離最近的大鹿島約20 km。2013年11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為配合丹東港海洋紅港區的基建項目,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會同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啟動“丹東一號”水下考古調查項目,截至2016年10月結束,取得一系列重要考古成果。
“丹東一號”水下考古項目歷時3年完成,經過了檔案研究、物探搜尋、沉艦定位、探摸試掘、身份判別、保存狀況與分布范圍確認、回填并實施初步保護措施等階段的工作。2014年4月,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完成物探調查工作,鎖定水下沉艦的準確位置;2014年8月到10月,開展局部重點調查工作,清理出沉艦的上部輪廓;2015年8月到10月,考古調查發現“致遠”瓷盤、穹甲、方形舷窗、魚雷引信等重要遺物,確認沉艦的身份為北洋水師甲午沉艦——“致遠艦”;2016年9月到10月,清理出沉艦的舭龍骨,確認沉艦的埋藏深度、分布范圍及整體保存狀況;本次水下調查工作結束前,采取犧牲陽極的辦法對艦體采取保護措施。至此,致遠艦考古調查工作順利結束,并取得圓滿成功。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