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晶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博物館, 廣州 511300)
增城抗戰遺跡的保護與利用
艾 晶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博物館, 廣州 511300)
抗戰遺跡(址),是抗日戰爭時期人類在歷史上創造或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具有紀念意義、教育意義或史料價值的建筑物、遺址、紀念物等。文章以筆者對增城抗戰遺跡(址)保護現狀調研為依托,對現存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加強抗戰史跡的保護與利用,以發揮抗戰史跡對宣揚愛國主義思想、傳承民族優秀文化、促進民族統一、推動增城文化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抗戰遺跡;保護;利用
增城建縣于東漢獻帝建安六年(公元201),隸屬南海郡,距今1 800多年歷史,面積1 616.47 km2。2015年正式撤市設區,現為廣州市十一區之一。經考古發掘確認,在相當于中原仰韶文化時期,增城人就在這塊土地、繁衍生息,歷經千百年的文化積淀,為我們遺留下光輝燦爛的歷史文明和文化瑰寶[1]。
為在新形勢下全面摸清增城區文化遺產的數量分布、保存狀況和管理權屬等情況,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保護與普查工作,推動全區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健康、有序發展,增城區自2013—2015年啟動并完成了新一輪的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此次普查中對抗戰史跡類文物進行了專項調查,全區不可移動文物中,納入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的抗戰文物有1處,增城區文物保護單位9處,增城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13處;中共增城縣委舊址、中共增龍博中心縣委舊址及增城革命烈士紀念碑3處,被辟為增城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增城區黨史教育基地、廣州市黨史教育基地等。
增城區抗戰遺跡(址)多分布在風景秀麗的北部山區,雖然內涵深厚,但存在“體小”且“點散”的弱點,已有的開發僅是對某一處具體遺址的利用。總體看來,由于資金不足、年久失修、加上自然與人為因素的破壞,增城抗戰遺跡(址)大多數損毀較為嚴重,保存狀況令人堪憂。
根據2014年增城區文化遺產普查工作調查統計,目前全區23處抗戰遺跡(址)中現存22處,占抗戰遺跡(址)總數的95.65%;保存較好7處,占總數的30.43%;本體殘損4處,占總數的17.39%;損壞嚴重、亟待維修11處,占總數的47.83%;完全倒塌1處,占總數的4.35%。另外,全區抗戰遺跡(址)對外開放率特別是設有輔助陳列的比率低,未對外開放的抗戰文物大多被移作他用或無人管理。
對抗戰遺跡(址)的保護開發,要以文物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為依據,堅持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尊重歷史并立足于真實再現抗戰活動的歷史。在保護抗戰文物的完整性、原真性和周邊環境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其文化教育、史料研究、旅游休閑等功能,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促進文化交流,激發愛國熱情,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建議重點把握以下幾點。
3.1 加強重視,抓住重點,深入挖掘
一方面,對已知并被保護的抗戰文物資源進行整理,對己知但己被破壞的抗戰文物資源進行重新挖掘和恢復,對散落民間而未被知曉,但對反映抗戰歷史有重要價值的文物資源進行收集整合[2];另一方面,選取重點抗戰文物,以抗戰文物資源自身價值為依托,充分挖掘其信息價值、利用價值,或建立抗戰博物館、紀念館、陳列館等,或作為旅游景點,辟為愛國教育基地,或制作文藝作品、影視作品等相關衍生產品,以求達到警世、資政、勵志、育人的目標[3]。
3.2 加大投入,資金支持,公眾參與
各級政府應將文物保護所需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按照分級管理、分級負擔的原則,為文物事業發展提供經費保證[4]。為此,對文物保護包括抗戰遺跡(址)保護開發工作實行“三納入”:一是納入城市發展規劃;二是納入政府績效考核,對各級政府的文物保護工作進行年終考評,考評結果作為政府績效優劣評定的重要依據;三是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加大政府資金投入。與此同時,要建立健全市、區、鎮(街)、村及文物保護監督員隊伍五級監管保護體系,實現對全區各級文物包括抗戰文物定期或不定期巡查保護,確保文物安全[5]。
3.3 政策扶持,簡化報批,健全體制
一是按照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相關規定,規范抗戰文物保護開發工作的行政審批程序,將抗戰文物保護開發包括地下抗戰文物保護工作納入政府建設項目前置審批程序,在項目動工前履行工程建設的合法程序,建立健全貫穿工程建設全過程的文物保護責任體系,使文物在城市建設中依法受到保護、科學得到開發;二是全市統一將文物保護建設工程的審批工作列入各區投資項目行政審批“綠色通道”,并實行一站式辦結,各審批環節做到限時完成,盡可能縮短審批辦結的時間,以保護抗戰文物安全;三是抗戰文物資源保護開發工作要求高,涉及部門多,各級政府要建立健全體制,強化組織領導,明晰部門職責,同時組織聯合執法,形成保護合力,依法開展全區抗戰文物保護開發工作,方能取得文物保護成效,產生開發效益。
增城抗戰遺跡對延續城市歷史文脈、提高城市知名度,豐富城市人文景觀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義。對其合理開發利用,具有社會和經濟雙重效益,既可給后人提供歷史和文化資源,使人們在研究學習中了解當時的政治、經濟及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又可增強人們的歷史凝重感、使命感,使人們受到愛國主義教育。而以抗戰文物資源為主題,配套觀光、游覽、體驗等服務的紅色旅游,在傳播抗戰文物資源豐富內涵和價值的同時,成為生產文化產品的支撐,促進當地的旅游服務。為此,在建設“人文增城”的進程中,應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特別是抗戰文化資源,充分保護利用好它們,讓歷史在我們身邊流淌,讓抗戰所體現的偉大民族精神得以傳承。
[1]陳建華.廣州市文物普查匯編 .增城區卷[M].廣州:廣州出版社,2009.
[2]楊紹軍.騰沖抗戰遺址的影響及保護、使用、開發建議[J].抗戰文物研究,2010(1):238- 252.
[3]趙毅.德宏州抗戰文物遺址的保護[J].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4):41- 45.
[4]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Z].2013,2015.
[5]彭穎.湖南省抗戰文物資源開發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3.
Discussion on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Zengcheng Anti-Japanese War Relics
AI Jing
(Zengcheng Museum, Guangzhou 511300,China)
Anti-Japanese War relics (site), is the buildings, sites, monuments of memorial significance, education significance and historical value etc that human created in history or are left by human activity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article, based on the author’s research abou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Zengcheng Anti-Japanese War relics(site), analy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significance to protect and use Anti-Japanese War relics, in order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f Anti-Japanese War relics in publicizing patriotism thought, inheriting national excellent culture, promoting national unity,and propelling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Zengcheng.
Anti-Japanese War relics; protection; utilization
K878
A
艾晶(1984-),女,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管理、文獻的整理與解讀。E- mail:ajjhp543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