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坤
(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江蘇 徐州 221000)
李斯特處在濃厚的德國音樂思想的氣氛下,面臨的選擇是要么創作出屬于自己的音樂風格,要么從眾于德國音樂風格。李斯特選擇了挑戰前輩,不拘一格,走自己的路線。他也為當時的音樂界與整個音樂史貢獻出獨特的華麗渲染的音樂情景。
研究李斯特是極其困難的。從他的音樂生涯講起,或許對分析他的音樂風格及其演奏特點有所幫助。
李斯特有一個理解他并不惜以生命為代價支持他的父親。他的父親是一個小會計,并沒有多少錢,也不懂多少音樂,但為了孩子的音樂,在李斯特11歲那一年,僅僅因為村里人說李斯特有音樂天賦,應該送出去讀書,父親就變賣全家所有的財產,離開家鄉,來到維也納。然后又去了巴黎。父親為了李斯特已經傾其所有,值得尊敬,父親的性格在李斯特音樂風格與思想中多多少少會有一點投射的影子。
失去父親以后,李斯特獨闖巴黎樂壇,首先碰了一鼻子灰。盡管李斯特手中有大名鼎鼎車爾尼推薦信,但當時巴黎音樂學院的院長凱魯比尼,傲慢得連看都沒看一眼車爾尼的信,就將李斯特拒絕在巴黎音樂學院的大門之外。這一經歷,讓日后在巴黎樂壇被貴族和貴婦成為“寵兒”的李斯特,有一種咸魚翻身,揚眉吐氣的內心狀態,但也時不時地會伴隨一份酸楚的失落跌落心頭,即使那時乘坐6匹白馬拉著豪華馬車,有幾十輛豪車跟隨的不可一世的場面,他一定會覺得自己不過是貴族“寵物”罷了,他一定蔑視貴族,就像貝多芬一樣。因為藝術家對外界的事物特別的敏感,把人性看得很透徹。
作為藝術家,沒有才華是不行的,但是光有才華也是不夠的,歷經和性格有時候就是這樣幫助音樂家走向成功而事先為他們存儲了一筆財富。我們不得不承認音樂也是一種載體,它把人所需傳達的個性情感﹑內心的世界表達﹑美學的思想里面注入當中,就好比一個“容器”,把你所需的東西放入里面,讓人觀察與欣賞。54歲時候,他人生陷入了迷失,痛苦不堪的他想剃度遁入空門,希望宗教引領自己,解除心理的痛苦,企圖逃離生活苦悶。逝世的前一年75歲時還李斯特各種頻繁出席活動。確實是夠風光,但是我看來這只是表面,他的內心卻孤寂落寞。李斯特曾經對自己的學生說過:“我不會被當做英雄運往神殿,但是我的作品受到賞識的日子畢竟來臨。不錯,對我來說是來得太遲了,因為那時我已不復和你同在人間。”這足夠說明他內心世界的孤獨無助。
李斯特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音樂的創新精神,對這點意義而言,同時代的音樂家是無法企及的,是那個社會鮮艷奪目的大旗。對他所處的時代與整個音樂史的突出貢獻就是鋼琴與交響詩兩個方面,因為本論文分析的是鋼琴作品《侏儒之舞》,所以只介紹鋼琴方面。
我們先了解下李斯特練習曲,李斯特寫過5首音樂會練習曲,《哀歌》《輕盈》《嘆息》《森林的呼嘯》《侏儒之舞》,前三首都是富有詩意形象化的鋼琴小品,后二首為了迎合學生普魯克納的演奏技術,富有表現難度。
《侏儒之舞》是為了迎合學生普魯克納的演奏技術專門譜寫的,縱向的和聲與橫向的旋律都具有厚重的音線條來展示演奏家的技巧,節奏自由,突出個人的情感;音樂抒情,展示內心的世界。
本體結構曲式: 《侏儒之舞》演奏速度是急板,升f小調,拍子是6/8,曲式結構是變體的回旋曲式,多姿多彩的音色與“日新月異”速度與力度是練習去《侏儒之舞》亮點之處。
演奏分析:《侏儒之舞》要鍛煉右手的持續連貫性,彈奏的機動性,左手要鍛煉穩定,果斷性。音樂整體型來說,琶音的進行和十六分音符的持續機動運動,實踐與理論雙行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A:音樂開始的部分就是擁有裝飾音的8分音符,可以想象美麗﹑漂亮的侏儒舞者歡快的登場,侏儒舞者雖然個子不高,但是登場的速度﹑步伐很快。雙手不斷地轉換彈奏(頻率轉換要快),這是當時一種鋼琴“炫技性”。演奏的肢體運用要多用肘部,把力度都給予指尖。第一小節樂譜出現中強的術語,要按照樂譜彈奏,有8分休止符,強音的彈奏從第三開始,手腕輕柔的演奏。因為裝飾音不擁有音長,所以需要用雙音演奏。同時要強調旋律性,彈奏的時候手指偏向旋律的音。15小節至16小節運用了二度向上模進手法,具有強調的暗號,所以彈奏的時候15-16小節要比13-14小節力度強一些,突出對比性。
B:拍子產生了交替轉換,A段6/8轉換成9/8的節奏型,舞蹈風格的形式更加突顯,侏儒獨舞變成了侏儒群舞,B段彈奏要朝氣蓬勃,具有活力感。16音符密集持續的運動發展,課下學習的時候,先慢一點練習,16小節音符的彈奏效果要一樣響,達到音響效果一樣的時候,再連貫性的演奏。23-24小節是21-22小節的樂節重復形式,好像群舞侏儒展示一連串舞蹈技巧,對面一群侏儒進行模仿學習。22小節—結尾的弱拍子是上行音階,演奏的時候放開踏板,這樣聆聽的時候展示出上行音階的音響效果。28小節是26小節二度向上的摸進手法,所以練習的時候,也要學習A段的向上摸進彈奏效果,突出對比性,28小節要比26小節力度強一些。第33小節開始9/8拍子有轉換成了2/4拍子,用連貫性的左右手轉換彈奏,高聲部的下行音階完結這部分,2/4拍子只有三小節,所以彈奏的時候一氣呵成。
A:第一部分A段的再現,演奏形式基本類似,B段侏儒群舞散開變成A段獨舞侏儒形式。
B’:這個部分樂譜第一次進行了轉調變,從升F小調變成了d小調,音的持續運動沒有轉換位置,只是調式發生了改變,那么情緒也會發生改變,變得熱情奔放﹑激情澎湃。
C:通過五小節的連接部串聯來到了C段,B’段侏儒群舞的形式,感化到身邊觀看侏儒們,大家一起加入舞蹈隊伍當中,情景壯觀無比,成為“歡樂的海洋”。這時的節拍是6/8拍子,開始A段的頓音在這里又回來,8小節頓音演奏后,低聲部出現了三音組的重復再現,演奏的時候用一個手指或手指交替彈奏三音組,三音組出現就是要展示右手的旋律部分,所以右手的旋律部分力度要強一些。85-86小節為例子。99-100小節三音組的力度彈奏需要產生對比。
103小節以后,d小調又開始轉變成升f小調,低聲部還是三音組的演奏形式,還是要展示出右手彈奏的高音部分。107-110小節三音組的低八度持續,歡迎111-120小節音樂的高潮樂節,也是整個樂曲彈奏難點部分,因為雙手都出音與音進行跳進結構部分,需要強大的控制﹑精準的能力,身體平衡感要支撐好,多多練習,建構成慣性的條件反射。
B’ ’:又開始轉換調性,升f小調變成了升d小調,同B與B’相比,音的持續發展只是產生個別改變,核心沒有改變,6/8又轉換成了9/8拍子。音樂調式的改變,很多十六分音符都在黑鍵上,要多多練習,找準黑鍵位置。125-127小節要多多練習左手的彈奏部分。
連接部與結尾:133到142小節是連接部,是左右手的三度音階下行演奏,這是李斯特常用的演奏技巧。140小節的時候拍子又從9/8變成6/8。最后142小節,左右手持續的八度演奏結束連接,也是慣用的手段。142小節,在演奏的力度方面要力道,手指支撐好,連貫性的完美演奏。
144至168是結尾部分,侏儒舞蹈者們漸漸退散,只剩下美麗的獨舞留著舞臺上。結尾又出現三音組小節,描繪出侏儒舞者快速的舞蹈形式。再163小節出現了中弱術語記號,表示侏儒舞者的舞臺從明亮漸漸變暗完美謝幕,如果情景需要可以采納使用弱踏板。
希望通過這些角度能促進他人對《侏儒之舞》的認知范疇的擴展。
[1]王滕.靈動之音褶褶生輝——論李斯特音樂會練習曲《侏儒之舞》的音樂特征及演奏方法[J].黃河之聲,2013(16)
[2]張雅婷.淺析音樂作品的分析與鋼琴演奏——以李斯特音樂會練習曲《侏儒之舞》為例[J].北方音樂,2016,36(15)
[3]閆佳妮.論李斯特音樂會練習曲的風格特征及演奏技巧[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S4).
[4]孫娜.論李斯特音樂會練習曲《輕盈》的演奏[J].北方音樂,2015,35(21).
[5]李唐.探析李斯特音樂會練習曲——侏儒舞的演奏處理[J].黃河之聲,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