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劍
(山西國際商務職業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1)
漢族民歌是中國民歌和中國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璀璨的瑰寶,不僅記錄了漢民族的文化發展,并且在千百年的傳承中,融入了漢民族自身的一些優良品格,形成了獨屬于漢民族的音樂風格。詩歌藝術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詩歌發展初期,往往表現為“詩﹑樂﹑舞”一體的表現形式,并且早期的詩歌內容以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勞作為主。雖然漢族民歌在傳承過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創新,但其仍與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的欣賞水平和藝術偏好有著較大的出入,故而面臨著一定的傳承和發展問題。本文即從漢族民歌的發展傳承入手,結合其當前面臨的困境,就其創新途徑,進行了分析和探討,具體內容如下:
詩歌藝術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就是由當時中國各地民歌收集﹑整理得到的。漢族民歌主要由人們的生活活動和生產活動產生,其內容也以不同時期人們的生活行為或者生產行為為主,從某種程度上說,漢族民歌記錄了漢民族的發展歷史。如詩經中就包含“十一國風”,也就是各地人們的社會生活情況介紹;宋元明清時期,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繁榮發展也離不開民歌的滋養。另外,《放牧山歌》《趕牲歌》《蘭花花》《孟姜女》等至今還得以流傳的漢族民歌,也都記錄了不同時期發生的故事,寄托了當時漢民族的一些情感。
漢族民歌的傳承并不系統,在漢族民歌的發展過程中,也不斷地有民歌失去了傳承,從而消失在歷史的長流當中。一般來說,漢族民歌的傳承是由不同的傳承人完成的,傳承人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群體,群體傳承者主要是通過節慶活動﹑風俗活動等形式完成民歌的傳承,個人傳承者則主要分為師徒傳承和家族傳承兩種。
對于任何藝術形式來說,創新都是其實現自我發展的根本動力,民歌也不例外,想要實現民歌的有效傳承和發展,就必須對民歌進行創新。但就漢族民歌的發展現狀來看,其自我更新較為緩慢,民歌傳承者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僅僅是對原有歌曲的保留,而缺乏對歌曲的創新,從而導致漢族民歌距離現代人生活較遠,阻礙了漢族民歌的流行和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應用,現代人接觸外部信息的渠道和方式豐富多樣,不同的文化在當前開放性的網絡環境中進行著激烈的碰撞,現代人的審美情趣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逐漸加強了對于個性化﹑多元化藝術的追求。相比之下,以反映勞動人民生產生活和傳統愛情觀為主的漢族民歌,越來越難吸引現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注意,故而遭遇了當前的傳承危機。
再創造也就是二次創作,即通過改編﹑仿作﹑引用等方式,賦予傳統漢族民歌全新的詮釋和塑造,使其更加符合現代的精神追求和審美需求。再創造與剽竊之間存在著本質的差異,其并不意味著簡單的抄襲,而需要在原有歌曲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改造,重點要保留民歌所含有的思想內涵。簡單來說,民歌的再創造過程,就是在保留民歌精髓的基礎上,對其表現力和藝術性進行強化的過程。如《新大河漲水沙浪沙》就是對傳統民歌《大河漲水沙浪沙》的再創造。
現代人對于漢族民歌的印象普遍停留在老套﹑落后﹑俗氣的層面,這種印象一方面是由于人們對于民歌缺乏了解,受主觀意志影響導致的;另一方面,就是由于民歌的表現形式過于單一和傳統導致的。在漢族民歌的傳承過程中,也很少有人對民歌的表現形式進行創新。事實上,許多民歌所蘊含的情感是永遠不會“落時”的,只要對其歌曲的表現形式進行合理的改造,引入現代人所喜歡﹑熟悉的音樂因素,就可以實現漢族民歌的流行,如《小河淌水》的微電影改造就成功地吸引了一些青年人的關注。
漢族民歌作為我國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其記錄了漢民族的文化發展和歷史進程,如果漢族民歌得不到有效的傳承和發展,那將是我國人民的一個重大損失。因此,相關部門和人員應在積極創新傳統民歌的同時,加強對漢族民歌的宣傳,使社會上更多的人了解﹑熟悉漢族民歌,從而充分展現漢族民歌的藝術魅力,吸引社會公眾的注意,為漢族民歌未來良好的傳承和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綜上所述,漢族民歌是我國歷史文化的瑰寶,相關部門和人員應全面提高對漢族民歌傳承的重視,從其面臨的發展困境入手,結合現代人的精神需求和審美偏好,合理地對傳統民歌進行改編和創造,從而賦予漢族民歌新的活力和生命,實現漢族民歌在現代的再次流行和良好發展。
[1]魯林.云南漢族民歌的傳承與創新發展研究[J].當代音樂,2017(15).
[2]周梅,葛巖.騰北漢族民歌的保護與傳承[J].保山學院學報,2013(03).
[3]王維.淺析漢族民歌傳承的原因及當下困境[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