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素潔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 637100)
縱觀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京劇不斷形成與完善,并深深扎根于中華民族文化的土壤里,獲得了群眾人民的喜愛與支持,京劇的魅力需要你慢慢細細的去欣賞與品味,其美是集天下美之大成,無論是在音樂﹑服裝﹑道具﹑美術﹑語言等各個方面都有一套藝術規范,不論是人物化妝還是服飾都具有神奇的魅力,京劇所特有的深厚文化底蘊和歷史淵源,不得不讓人嘆為觀止。
京劇曾稱為平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主要伴奏樂器為胡琴與鑼鼓。被視為中國國粹,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精華。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原本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等四大徽班進入北京,發揚其博采眾長的傳統,他們與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又采納了秦腔﹑昆曲的部分劇目﹑曲調以及表演方式,繼承了許多舞臺藝術體制和吸收民間的曲調曲式,還受到當地風俗等文化的影響,因而在藝術上得到巨大提高,更是不斷地融合交流逐漸形成新的劇目形式,為如今大家所看到的京劇,正式形成大概在道光二十年。京劇形成以后受到大家喜愛,流傳甚廣,直到國民時期還依然空前繁榮,代表人物有譚鑫培﹑梅巧玲等13人,號稱十三絕,是清代京劇藝術的奠基人。
京劇距今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具有鮮明的藝術特征,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觀眾的心。京劇在語言﹑音樂﹑化妝﹑服裝上也各具特色。京劇的語言主要是說唱,京劇曾經被西方稱作“北京歌劇”。其實京劇與西方的歌劇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首先西洋的歌劇只是唱,然后所有的敘述都是用歌曲的形式所表達出來的,所用的結構也是大大不相同。而京劇是說唱的形式,它將運用的程式化的方法將說﹑唱﹑舞三者結合為一體,每一句說詞唱詞都是有規律并且押韻,更多是注重詩詞韻律,這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京劇的念是非常嚴格和考究的,演員需要根據角色的性格與劇情的發展自由的去處理臺詞的節奏與語調,盡可能體現其真實性,每一句都有規定的語速與語調,每一句的念白都要講究抑揚頓挫,大多以較為夸張的表情與手法來演繹劇中的角色,以帶動觀眾情緒,渲染舞臺氛圍。
京劇還分為生﹑旦角﹑凈﹑丑。每個行當的步法不同, 生角是男子 ;旦角是女子;凈角是花臉;丑角是丑角,俗稱“三花臉”。此外,古代戲劇中所出現的末也作為重要角色單獨列出,一般作為配角。現代已和生合并即為“須”。每個角色還有自己獨特的步法,講究四肢配合,比如老生要走四方步;旦角有小碎步,大花臉有大八字與小碎步,丑角有小四方步與矮子步等。演員在京劇中一般都是載歌載舞,念做唱打,講究“手﹑眼﹑身﹑法﹑步”的有機結合,用特定的動作表達人物的特點以及情感,使得表演更為形象,更具有觀賞性與藝術性。
京劇的音樂以唱腔為主體,也就是最重要的部分。京劇的唱腔以二黃腔和西皮為主。二黃有正二黃與反二黃之分,伴奏樂器分文武場,文場主要指管弦樂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弦子﹑笛﹑笙﹑嗩吶等。武場主要指打擊樂器,有檀板和單皮鼓(班鼓)﹑大鑼﹑鐃鈸﹑京鑼等。京劇的伴奏樂隊又稱分文武場,傳統的京劇伴奏樂隊由5-8人組成,通常是7-8人。鼓師,又稱司鼓,演奏檀板和單皮鼓,是掌握音樂節奏的人,相當于樂隊的指揮。京胡﹑京二胡﹑京劇月琴﹑京劇三弦被稱為樂隊的四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又被稱為樂隊的三大件。京劇由民的曲調與昆曲的曲牌作為基礎,大致分為三個部分:唱腔﹑舞蹈配樂﹑幕間音樂。
京劇的舞臺布局追求簡單,一目了然,服裝與化妝具有夸張性與虛擬性,在京劇的演出中,演員無論是從唱腔﹑形體還是服裝或化妝都并非生活原型,夸大了演出的視覺與聽覺效果,但是這種夸大反而增加了京劇表演的魅力與震撼力。此外,服裝行頭是依角色身份和行當來穿著,無時代﹑地域或季節的限制,一套行頭通常可以在不同的情形下穿著。也就是說,同一套行頭在不同的劇目里,各表現不同的角色。而京劇中的道具十分寫意,比如一只馬鞭就代表了胯下坐騎,兩面繡著車輪的旗子就可以代表一輛車,而坐車人實際是走著。
京劇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內涵獨特”且經久不衰的文化遺產,自誕生200多年以來,名角輩出,這些演員用他們精湛的表演不知影響了多少觀眾。除了京劇本身所帶有的魅力之外,“角”也是其魅力之一。京劇的藝術是綜合全面的藝術,從內容到表演形式也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創新改革,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我們應該不斷地去保護﹑傳承這門藝術,并且將其發揚光大,讓更多不了解京劇的觀眾感受到它的魅力,完完全全地去享受藝術所帶來的身心愉悅。
[1]張慶.談京劇的藝術魅力[J].戲劇之家,2015(14):17.
[2]王建.感受國粹京劇之魅力[J].中華魂,2013(6):44-45.
[3]孟翔,吳戈.談國劇——京劇的藝術魅力[J].長春大學學報,2009,19(03):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