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濟匯
(長春市五十二中小學部,吉林 長春 130000)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逐漸轉變自己的消費模式,開始把更多的錢用在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上面。
受選秀節目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學習唱歌,甚至是一些樂器的演奏,學校可以在人才資源如此豐富的情況下,以學年為單位進行樂隊選拔。一般來說,招募的學生分為三類:會使用樂器進行演奏,并擁有一定的演奏功底,這類學生不僅自己可以擔任獨奏﹑合奏﹑領奏,同時也可以幫助同組樂器的成員提升基本功,使樂隊氣氛更加和諧;曾經學過樂器,但功底不足,這類學生可以在演奏簡單的歌曲時,參加歌曲的合奏;從未學習過任何樂器,但是有著對音樂的熱情和喜愛,并且喜歡唱歌,卻苦于無人指導,而無法更好地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如果學校可以組織樂隊,并對這類學生進行培養,相信很快就會看見他們的成績,幫助他們更好地發展自己的愛好。
社會經濟的發展使人們可以更好地培養發展自己的愛好,而凡是會演奏樂器的學生基本上都有自己的樂器,無論質量還是手感都是他們自己所挑選的,所以學校無需為樂隊樂器不夠的問題而發愁。根據現在的音樂發展潮流,建議組建中西混合型的樂隊,從音色的構成方面來看,這樣的樂隊由四個部分組成:吹管樂組﹑拉弦樂組﹑彈撥樂組和打擊樂組,及一些附屬幾種色彩性樂器。從音域構成方面來看,就必須要有高音﹑中音﹑低音三個部分,三者缺一不可,否則會造成音響不豐滿,合奏時也會降低和聲效果及藝術感染力。
合理有效的訓練計劃是提高樂隊成員水平的有效措施。樂隊的活動時間可以在周末,或是直接利用每周固定的課余時間,選讓成員以課外小組的活動形式進行訓練。在排練曲目的選擇方面,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進行選擇。選擇的曲目太容易,學生就會在訓練中精神不集中,得不到有效的訓練效果,影響樂隊水平的進步和提高;選擇的曲目太難,學生就會覺得演奏難度過大,容易產生挫敗感,失去信心,降低學生的積極性。所以,建議選擇難度稍微高于學生當前水平的訓練曲目,使學生在訓練時產生積極性,演奏水平可以得到進一步提升。
有效的管理措施是學校培養優秀樂隊及推動音樂活動發展的有效保障。在小樂隊的管理方面,一開始由教師擔任樂隊的指揮及訓練,同時也要注重對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選擇管理能力強﹑工作認真負責的學生來擔任樂隊指揮,逐步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教師主要從旁進行指導工作,幫助樂隊健康發展。在舉辦樂隊活動時,需要確定活動時間,選擇合適的活動場所,活動所需器材等方面,這就需要小樂隊的教師與教務處﹑總務處及有關教師﹑領導共同協商,制定出合適的活動方案。
當樂隊完成了一定的訓練后,學校便可以讓小樂隊在各種活動中進行文藝匯演,讓學生通過節目演出來提高演奏水平,加強他們的現場表演能力。當學生在校內獲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成長后,學校可以嘗試讓他們走出校園,到其他地方進行演出,檢驗小樂隊的演奏水平。可以同其他學校或單位進行互動,舉辦聯歡會或音樂會等活動,讓學生見識到其他音樂團體及成員的演奏水平,有助于自身水平的認知和提高,使小樂隊的整體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為今后的音樂發展培養人才。
在進行樂隊演出前,可能很多學生都會產生緊張情緒,給心理造成壓力,從而影響樂隊水平的發揮,甚至會產生失誤,影響演出效果。所以,在樂隊成員上臺演出前,老師應幫助他們減輕心理負擔,不必過于緊張,放下負擔,專心演奏就好,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情緒穩定下來,從而使樂隊發揮出正常的演奏水平,達到良好的演出效果。隨著演出次數的逐漸增多,樂隊成員們的心理素質逐漸提高,樂隊整體的演奏水平也得到提高,良好的心理素質也可以幫助樂隊成員們更好地面對人生中的問題和困難,對他們的個人成長及發展都有很大幫助。
在進行樂隊活動的同時,也應確保文化課的學習進度,文化課的學習與學校的樂隊活動是可以互相促進的。在進行樂隊活動的過程中,器樂的學習可以促進左右半腦的相互協調,有利于大腦智力的開發及健康發展。例如在練習演奏時,演奏者需要進行多項思維,不僅要記住演奏的樂譜,還要調整練習時的速度﹑節拍﹑時值和指法等多方面的要求,這都需要演奏者必須同時調動自己的手﹑眼﹑耳﹑口等多種感官及神經系統,使它們密切配合,協調一致,從而使大腦受到不斷的刺激,加強記憶力。在進行樂隊演奏時,成員的想象力﹑理解力﹑創造力等能力都將受到全面地加強和鍛煉,幫助大腦更好地發展。
開展校園小樂隊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們對音樂的興趣,也幫助學生們更好地培養和發展了自己的愛好,使自己的音樂水平進一步提高。豐富了學生們的課余生活,培養了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使身心獲得健康成長。學校和老師通過校園小樂隊活動,不斷地培養和輸出人才,幫助學生身心全面發展,推動音樂教育的進步,為音樂人才的培養和發展作出貢獻。
[1]中、西混合小樂隊活動計劃[J].人民教育,1994(Z1):58-59.
[2]顧靈玲.豐收小樂隊——大班音樂活動[J].山東教育,2015(Z2):80-82.
[3]王繼華.神奇小樂隊——音樂活動課設計[J].小學教學設計,2002(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