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星星
(晉中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山西 晉中 030600)
小提琴作為“樂器之后”,是一項非常高雅的樂器,也是西方樂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小提琴樂器傳入我國的時間只有幾百年,但是小提琴演奏具有豐富的音域,比較悅耳動人的音色,而且從樂器的外觀上來看,非常精致優雅,所以得到了人們的廣泛熱愛。當前,各大高校紛紛開設小提琴教學課程,以此來培養更多的小提琴樂器演奏人才。然而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高校小提琴教學中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比較單一﹑落后,學生的基礎水平比較低,課程內容的設置不合理,所以導致高校小提琴教學的質量較低。在素質教育改革深入發展的今天,必須加快推動高校小提琴教學改革,應用全新的教學方式,才能培養出更多適合當今社會發展的小提琴音樂人才。
目前,在我國各大高校已經普遍開設了小提琴教學課程,廣大師生對于小提琴教學課程表現出了較高的興趣,眾多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在不斷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這也推動了高校小提琴教學課程的完善。在最初階段,只是在專業的音樂院校設立了小提琴教學課程,當前在一些綜合院校中也設立了小提琴教學課程,這意味著小提琴教學將逐漸廣泛傳播開來。與此同時,隨著高校小提琴教學的范圍逐漸擴展,各種小提琴藝術教育相關的研究不斷增加,社會對于優秀的小提琴復合型人才需求越來越大。但是從各大高校小提琴教學現狀來看,培養的小提琴人才在數量上和質量上無法達到社會的標準需求,究其原因在于教學模式落后,學生的基礎水平較低,教學理念單一,所以導致教學效果不夠顯著。必須加快推動高校小提琴教學改革,采用全新的教學方法,融入現代化教育理念,音樂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讓學生對小提琴音樂知識學以致用,培養出更多小提琴復合型人才,促進我國的小提琴藝術教育事業高速﹑穩定發展。
近幾年以來,在高校小提琴教學工作中,逐漸表現出這樣一種問題,學生的小提琴基礎水平層次存在較大的差別,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學生以前在特長班中受過專業的教育,所以高校小提琴教學中不能繼續采用傳統的教學思路,必須創新教學理念。小提琴課程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復雜,只能循序漸進地開展教學工作,開始為學生打下良好的基礎,讓學生熟練掌握小提琴理論基礎知識,才能逐步培養小提琴演奏技能。針對不同基礎層次的學生,教師需要把學生劃分成不同的小組,采取針對性教學方式。如果學生沒有小提琴演奏的基礎,那么就要對學生進行一對一教學,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小提琴基礎知識,然后才能讓學生學習其他的演奏技巧和方法,這樣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演奏能力和音準能力。同時,不同層次的學生相互組建小組,以小組來開展教學活動,能夠培養良好的團隊意識,小組內部相互演奏作品,能夠相互發現自己的問題,逐漸提高自身的小提琴演奏水平。
當前,在高校小提琴教學過程中,針對所有的專業﹑不同基礎的學生使用的教材比較統一,沒有體現教材的差異化,所以無法實施因材施教。隨著高校小提琴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必須注重開發和使用教材,針對不同專業和不同基礎的學生,使用不同的教材,才能使教學內容更加具有針對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聲樂教學的各個階段,分別為學生提供入門﹑初級﹑中級和高級教材,學生在開始學習的階段,可以學習入門和初級教材,有所成長和進步之后可以學習中級和高級教材,這樣才能夠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小提琴演奏水平,確保教學質量逐步提升。
在高校小提琴教學過程中,演奏技巧和藝術情感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藝術情感同等重要。但是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忽視了培養學生的藝術情感,結果導致小提琴演奏變得千篇一律﹑過于空洞。學生學習小提琴,不僅能夠提高自身的演奏水平,而且能夠培養自身的審美能力,逐漸提升藝術品味,形成良好的音樂藝術素養。通過欣賞許多優秀的小提琴演奏作品可以發現,其中融入了許多音樂家和藝術家的情感,所以才能感染聽眾,使聽眾難以忘懷,小提琴演奏的最終目的就是實現藝術價值,使作品更加富有感染力和情感色彩。所以在高校小提琴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藝術情感,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思想情感去演奏小提琴作品,才能把思想感情充分表現出來,從而創作出更加具有藝術價值的音樂作品,也能為學生的未來創新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總之,在當前高校小提琴教學工作中,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選擇合適的小提琴教材,注重培養學生的藝術情感,因材施教開展教學活動,才能逐漸提升小提琴教學質量,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小提琴復合型人才。
[1]張天虹.與時俱進、因材施教——高校小提琴教學改革之我見[J].藝術教育,2017(01):88-89.
[2]汪鷺,李晶.高校音樂專業小提琴教學改革探索[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08,28(01):116-118.
[3]謝穎.針對高校小提琴教學現狀的改革方案試析[J].青年文學家,2013(35):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