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玲
(運城學院音樂系,山西 運城 044000)
傳統戲曲元素在民族聲樂中的運用
馮曉玲
(運城學院音樂系,山西 運城 044000)
傳統戲曲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藝術瑰寶。民族聲樂在借鑒西方聲樂理論的基礎上,充分吸收了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傳統戲曲為民族聲樂提供了大量素材,促進了民族聲樂的發展,民族聲樂的發展也是對傳統戲曲的繼承和發揚,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發展。本文首先介紹了民族聲樂的概念,然后闡述了傳統戲曲與民族聲樂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最后從唱腔、表演形式、演唱技巧、審美熏陶等角度分析了傳統戲曲元素在民族聲樂中的運用,增強對民族聲樂和傳統文化的理解。
傳統戲曲元素;民族聲樂;發展與創新
民族聲樂是以歌唱形式存在的音樂藝術形式,以人的聲音為載體,傳播音樂信息,進行思想與情感的交流。民族聲樂具有一定的民族特性,與其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民族環境有著很大的關系。傳統戲曲是我國藝術瑰寶,其唱腔、表演形式、演唱技巧、審美熏陶等元素被大量運用于民族聲樂創作中,既對傳統戲曲的繼承與發揚,也是對民族聲樂的促進與發展,迸發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民族聲樂是指反映不同民族特征,展現多樣化的民族文化的音樂演唱形式。從民族語言角度,民族聲樂可以理解為用中華民族語言和風格表達民族情感和思想的聲樂演唱系統;從演唱審美角度,民族聲樂可以理解為由戲曲、民歌等傳統藝術演變而來的民間藝術;從演唱藝術形式角度,民族聲樂可以理解為具有民族風格和演唱技巧的聲樂作品,包括民歌、說唱和戲曲等傳統聲樂題材。從民族聲樂的定義可以看出,雖然每種定義的著重點不同,但是都強調了民族聲樂的共性,即民族特性,也是民族聲樂最顯著的特點。由于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時代的不同民族的呈現出多元的特征,為民族聲樂增添了無限魅力。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傳統戲曲作為重要組成部分,在發展過程中,博采眾長,形成了富有藝術魅力的藝術表現形式。民族聲樂反映了一定的民族特性,傳統戲曲為民族聲樂提供了大量素材,促進了民族聲樂的發展,也是對傳統戲曲的繼承和發揚,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發展。
我國戲曲藝術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經過唐代的形成期、宋代的發展期,到元代的成熟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我國傳統藝術的代表之一。民族聲樂在發展的過程中汲取了大量傳統戲曲元素,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對戲曲的繼承,而且民族聲樂在繼承優秀傳統戲曲元素的基礎上,變革了戲曲藝術,是對傳統戲曲藝術的發揚。
民族聲樂與傳統戲曲都是在中國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發展,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起源,因此形成了相同或相似的審美,因二者產生于發展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和風格的差異,反映出強烈的地域特色。民族聲樂與傳統戲曲在不同的地域下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與審美特征,民族聲樂吸收了傳統戲曲的優秀成分豐富聲樂表現,如傳統戲曲的板式變化、豐富的演唱技法,促進了民族聲樂的發展,同時傳統戲曲本身也有了一定的發展。
傳統戲曲蘊含豐富的優秀民族文化,民族聲樂吸收了傳統戲曲的優秀文化,首先融入了審美美藝術,注重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突出文學在聲樂中的表現力,增強文化內涵,同時注重投入創作者的個性和感情色彩,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民族聲樂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僅繼承民族文化能夠在新時代向世人展示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傳統戲曲,更應將其優秀的部分融入聲樂創作中,體現文學性和時代性,賦予民族聲樂獨特的藝術魅力。傳統戲曲與民族聲樂的相互作用與共同發展,將對我國優秀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傳統戲曲是我國優秀的藝術瑰寶,具有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法,其中的唱腔、表現手法、演唱技巧和審美熏陶等都為民族聲樂的演唱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可借鑒元素,使得民族聲樂充分吸收優秀的傳統文化,表現出蓬勃的活力與生機。
戲曲以地方民歌為基礎,唱腔是戲曲演唱的重要部分,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豐富了民族聲樂的表現力。
中國有大量的戲曲曲目,豐富了的唱腔素材,反映了民族特性。幾乎每一個劇種都是以民間音樂為基礎,經過幾千年的積累與沉淀,發展成為體現地方群眾審美特點、具有豐富曲調、展現獨特風格的演唱形式。由于演唱方言的不同,形成了風格迥異的戲曲唱腔和聲腔體系,為民族聲樂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如昆曲曲調清新,樂曲婉轉綿長,注重聲音與節奏的控制,講究咬字與吐字。又如晉劇,激昂迸進,聲音嘹亮,并帶有溫婉清新之意。又如秦腔,樸實豪放,夸張的演唱風格,鮮明的歡音和苦音。
唱腔的潤腔也是傳統戲曲演唱的特點,通過多種手法潤飾曲調,用詞與曲的融合彌補表情的不足,運用于民族聲樂,可以增強演唱表現力。戲曲追求字正腔圓的演唱技法,運用拖腔表現人物情緒。拖腔在民族聲樂中的運用,能夠表現出悠揚的聲音,烘托樂曲氛圍,表現人物情感,增強民族聲樂的演唱效果。
傳統戲曲采用“板式”的表現手法,分為強拍和弱拍,不同的板式采用不同的節拍、速度、旋律和音樂結構等表現手法,演繹不同的戲曲曲目。
最早的板式是原板,進而衍生出其他板式。原板圍繞敘事,通常采用簡單的旋律,緊縮的節拍,以多樣的變化發展成為其他板式。如《孟姜女》運用原板講述故事,音樂明亮,以表達希望夫君早日歸來的妻子急切的心情。在原板的基礎上,放慢節奏就形成了慢板,加快節奏就成了快板,以自由節拍為主就是散板,經過原板旋律的變化,節奏變得更為自由,更能表現歡喜或悲傷之情。傳統戲曲京劇中的導板、慢版、快板、散板等,在民族聲樂中有所體現。如民族歌劇《江姐》融入了川劇和越劇的唱腔,并在旋律與結構方面采用了戲曲的變化“板式”的表現手法,以增加戲曲變化與表現力。
戲曲演唱具有一定的自由性,可根據劇情靈活變化,為民族聲樂所用,創作出大量的聲樂作品。如《命若琴弦》,大量運用傳統戲曲的念白技巧,以抑揚頓挫、鏗鏘有力的大段念白,講述故事。
聲樂演唱的最關鍵因素是氣息,要求歌唱者能夠準確把握氣息,演唱出作品的思想和情感。民族聲樂與傳統戲曲都非常重視氣息,民族聲樂借鑒了傳統戲曲氣沉丹田的運氣方法,完善演唱技巧,提高演唱表現力。傳統戲曲演唱時要求氣沉丹田,氣息要與吐字、詞意、情感和表演結合,正確的運氣才能將精神注意力集中,釋放出具有情感的聲音。民族聲樂演唱中也要求氣沉丹田,通過換氣、抽氣等過程,恰如其分地運用呼吸,控制氣息,通過“精”“氣”“神”的引導,變化臉部表情和肢體語言,豐富情感表達。
民族聲樂在發展的過程中借鑒了傳統戲曲的語言,傳統戲曲通常以傳統文化為基礎,語言豐富,表現力強,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能夠加強文化的熏陶,并寄托情感。民族聲樂對傳統戲曲中語言的借鑒,豐富了語言表現形式,提高了樂曲感染力和情感表達。
傳統戲曲追求韻味,富于美感的聲音和語言,充滿韻律的語調,也體現在民族聲樂中。演唱者的演唱水平是由演唱得出韻味所決定,因此演唱民族聲樂作品,需要加強演唱韻味,展現個人魅力。如歌唱家李谷一演唱《故鄉是北京》,融入了戲曲韻味,語調與字音恰如其分,起伏的行腔,婉轉的曲調,表達出真摯的情感。
傳統戲曲為民族聲樂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豐富了表現形式,促進了民族聲樂的發展。大量傳統戲曲的唱詞在著名聲樂唱段中有所體現,如《斷橋遺夢》的唱詞,出現了錢塘江、西湖、紙傘等內容,展現出一定的民族風情與風貌。民族聲樂吸收了傳統戲曲的多樣化形式,繼承了板式的演唱風格,增強情感表達。在傳統戲曲的熏陶和感染下,民族聲樂形成了多樣的表現手法,而且繼承了傳統戲曲的審美標準。
傳統戲曲追求中正平和、典雅含蓄的審美標準。中正平和是指坦然自若,京劇大師梅蘭芳一生追求中正平和,做人做事心平氣和、不偏不倚,將全身心投入到藝術創作中。作為民族聲樂演唱者,應謹記僅有好的嗓音和樂感是不夠的,還要追求身心統一,保持良好的音樂素養和藝術修辭,才能在演唱時通過他的精神面貌表現出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民族聲樂以民族文化為依托,不僅需要表現出中華民族的音樂特性,更需表達出中華民族的審美理論,傳承民族歷史和文化,展現民族聲樂的藝術靈魂。
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多民族國家,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優秀的傳統文化,民族聲樂在這片肥沃的土壤中得以發展。民族聲樂是反映不同時期、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習俗的聲樂演唱形式,展現出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傳統戲曲是我國優秀的藝術瑰寶,藝術表現手法豐富多樣,其唱腔、表現手法、演唱技巧和審美熏陶等都為民族聲樂的演唱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可借鑒元素,使得民族聲樂充分吸收優秀的傳統文化。傳統戲曲為民族聲樂提供了大量素材,促進了民族聲樂的發展,也是對傳統戲曲的繼承和發揚,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發展。面對現代民族聲樂發展,更應展現出中華民族的音樂特性,表達民族的審美,傳承民族歷史和文化,展現民族聲樂的藝術靈魂。■
[1]王保榮.論傳統戲曲在當代民族聲樂創作中的運用[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0,03∶128-129.
[2]張艷.論現代民族聲樂作品中傳統戲曲元素的運用[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5∶209-211.
[3]閆曉宇.民族聲樂作品中的傳統戲曲元素略談[J].音樂時空,2015,16∶39.
[4]王志昕.中國傳統曲藝與戲曲元素影響下的民族聲樂[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1,08(1)∶96-99.
[5]聶文超.民族聲樂發展中傳統戲曲的滲透[J].黃河之聲,2015,17∶70.
[6]肖娜.中國民族聲樂作品中戲曲元素的融合[J].音樂時空,2015,16∶38.
[7]付磊.淺論傳統戲曲對現代民族聲樂發展的影響[J].科學與財富,2015,7(31)∶20.
[8]羅曉宇.淺談中國傳統戲曲演唱技巧在民族聲樂演唱中的運用[J].黃河之聲,2015,18∶75-76.
[9]孫夢潔.淺談戲曲音樂對民族聲樂的影響[J].戲劇之家,2015,13∶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