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闖
(淮安文化藝術學校,江蘇 淮安 223003)
洪澤湖漁鼓祭祀舞蹈田野調查
——江蘇省泗洪縣半城鎮穆墩島“敬大王”儀式
陳 闖
(淮安文化藝術學校,江蘇 淮安 223003)
“敬大王”儀式是集洪澤湖漁區漁民傳統宗教信仰、民間風俗、音樂舞蹈等多種文化元素于一體的祭祀儀式活動。“敬大王”儀式擁有十分濃郁的洪澤湖文化氣息,如祭“金龍四大王”時要跳《魏征斬小龍》、《劉文龍趕考》及拜“大王廟”等內容,都體現了人們與洪澤湖只見所存在的密切聯系,促使人們敬畏湖神的思想意識和“天人合一”傳統觀念的寫照。
穆墩島“敬大王”儀式;漁鼓舞;風格特色
2016年4月11日至15日(農歷四月初五至四月初九),筆者前往泗洪縣半城鎮穆墩島村,對在穆墩島村大(dai)王廟內舉行的“洪澤湖敬大王”儀式活動進行了實地考察。“敬大王”儀式是集洪澤湖漁區漁民傳統宗教信仰、民間風俗、音樂舞蹈等多種文化元素于一體的祭祀儀式活動,其中“洪澤湖漁鼓”已于2014年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是,在全球經濟日新月異發展的21世紀,隨著社會大環境的變化,中國的鄉村也在發生著飛速的改變,這些改變已經使得部分傳統文化受到沖擊,并在不經意間悄然離去。因此,在如此背景下還能見到由村民自行籌集資金操辦傳統的“敬大王”儀式,就顯得格外難得和可貴,也正因為如此,筆者對親歷如此傳統的儀式活動尤為珍惜。
穆墩島漁民敬大王儀式起源于唐代相傳當年,一個姓許的書生四月初八趕考途中乘船到穆墩島,即將上岸時,突起狂風,船翻,一船人全部落水。該書生奮力將落水者全部救上岸,自己卻被湖水淹死,島上的漁民感念書生救命大德,在岸上修建廟宇,為其塑金身,供后人永遠祭拜。書生的行為也感動了上蒼,玉皇大帝封其為“洪澤湖大王”。從此,洪澤湖大王便在島上和湖區安身下來,也成為穆墩島上漁民信奉的唯一神靈。
現在當地民間仍流傳著“逢年過節燒紙錢,有錢沒錢敬大王”之說,穆墩島漁民仍沿襲著四月初八敬大王的習俗。
一個祭祀儀式可大可小,既可成為個人行為或家庭行為,也可成為氏族行為或社區行為……只要采取祭獻、娛樂等手段溝通、親和并求助于神靈的行為,無論神靈對象是天神、地祗、人鬼、祖先或任何超自然的靈物,這類行為原則上可以成為“祭祀儀式”。“敬大王”儀式是穆墩島漁民祈福求愿保平安的祭祀活動,洪澤湖區域的漁民普遍都有“敬大王”習俗。
1、“敬大王”儀式的內容
(1)儀式的空間結構
場地:“敬大王”舉辦地點設在穆墩島大王廟內
祭壇:祭壇設在大王廟正殿東側,壇前懸掛長約7米,寬約1.5米的“神門吊掛”,屬于民間刻紙剪紙工藝。正中間為所祭拜的以金龍四大王為首的36大王72守將的神像。兩側懸掛金銀元寶。祭壇東側地面放置一個祈福金藍。
祭品:在6米長的供臺上擺放著五谷雜糧、水果、點心、酒水等祭祀用的物品。
(2)祭祀的時間結構
“敬大王”舉行的具體時間在四月初八,整個祭祀活動總時長一般為一至五天,而此次穆墩島敬大王祭祀活動從準備到結束為期五天。整個祭祀過程由請神、唱神、送神三個部分組成,完整的程序結構反映出穆墩島漁民有始有終的圓滿儀式行為。其中具體程序主要有10項。
第一項:樹旗。早上6點,四位漁鼓藝人端坐在祭壇前,敲擊漁鼓,誦唱祭文后,所有現場的村民來到大王廟東西兩側,在鑼鼓聲中齊心協力各豎起10米高的插有大王旗的旗桿。
第二項:懸掛“神掛”。在祭壇正中懸掛金龍四大王神像及其他神像,廳堂正中表演區域上空懸掛七彩符紙,表演區域與觀眾區域間懸掛紅色剪紙與金元寶組合而成的掛件。
第三項:請大王。鞭炮聲中,一名漁鼓藝人誦唱祭文,其余六名漁鼓藝人敲打漁鼓,盛請大王。2名漁鼓藝人拿著沾了公雞雞冠血酒的銀針,在祭壇的神像上畫符,并用一面鏡子照于神像上,然后再將粉涂在畫像上,誅神歸位。
第四項:供祭。在大王像前擺上各種供品,儀式結束后,參加祭祀儀式的村民可將供品帶回家食用。
第五項:起酒火。在供品兩側擺上酒杯,蠟燭,香案并將酒杯斟滿酒,點燃蠟燭。
第六項:敬大王。由壇主帶領參加儀式的村民向大王像跪拜叩首,行跪拜之禮。
第七項:唱神。在大王像前,香燭點燃后,由專門的漁鼓藝人表演,在此次敬大王儀式活動中,共表演了四出大戲,分別是《魏征斬小龍》、《劉文龍趕考》、《還鄉記》、《張郎休丁香》。
第八項:掛彩,又稱“劈刀子”祭祀執事在大王像前念咒語,用刀劃破自己的左臂,直至流血,以表現大王神武。然后用符紙將血擦去,傷口便不再出血。
第九項:殺生,在大王像前宰殺牲畜、豬兩頭、羊四只、雞五只、鴨一只、鵝一只,并放置于祭壇前。
第十項:送神。一名漁鼓藝人,在地上滾動,默念咒語,金龍四大王附體,在對此次祭祀活動一一評說后,到大王廟外洪澤湖邊跪拜,鳴炮,禮成。
(3)關于“傳統劇目”
洪澤湖漁鼓代表作有《張郎休丁香》、《魏征斬小龍》、《唐王游地府》、《劉文龍趕考》、《還鄉記》等十幾部。每一部的戲文長度不等(三百句到上千句),每句11字或14字。內容基本上是故事性較強的長篇敘事詩,船歌風味濃郁,唱詞格式公正并講究押韻。有獨唱、對唱、幫腔、齊唱等形式,中間還插有對白。
(4)關于“漁鼓”
漁鼓,又稱端鼓,形似葵扇圓形,以鐵環形框架蒙上一層羊皮,也可以用狗皮或魚皮制成,鼓上有柄,柄長17公分左右,柄尾有一類似圓形或棱形鐵環,環周有三個鐵環,每環再串系三個小鐵環(或銅環)。演奏時,隨表演者的動作和音響效果的需要,搖動漁鼓,則鼓聲咚咚,環聲鐺鐺。鼓鍵,又叫鼓鞭,以40公分以上的竹篾為之,鍵端下部稍作粗凸。祭祀祈禱時,漁鼓藝人在掛滿神像或驅鬼符的神壇前,口里竊竊絮語,喃喃吟詠,似唱非唱,如祝如訴。
2、“敬大王”儀式的主要特征:
獨特的洪澤湖環境造就了穆墩島漁民祭祀文化的獨特性,使該漁區的民眾生活方式、風情民俗、歷史傳統及宗教信仰都具有明顯的漁區文化特征。洪澤湖帶給人們充滿神奇遐想的同時,也造就了漁家人堅韌不屈的性格。為了親人出湖平安并獲取豐收,人們便幻想出各種“神靈”于危難之時前來相助。久而久之,祭拜洪澤湖大王神便成為漁區百姓生活中的頭等大事,也是穆墩島“敬大王”儀式形成的主要原因。
“敬大王”儀式擁有十分濃郁的洪澤湖文化氣息,如祭“金龍四大王”時要跳《魏征斬小龍》、《劉文龍趕考》及拜“大王廟”等內容,都體現了人們與洪澤湖只見所存在的密切聯系,促使人們敬畏湖神的思想意識和“天人合一”傳統觀念的寫照。此外,“敬大王”是以“神靈”為核心,以村莊為單位,集宗教、宗族、娛樂為一體的大規模民眾性傳統祭祀儀式。它主要通過獻祭、獻舞等手段,取悅“神靈”,以達到溝通信徒與“神靈”之間的親和關系,達到保佑全村風調雨順,人人平安的目的。
穆墩島敬大王儀式還具有形式上和風格上的獨特性,其中以小戲、小品、歌舞形式參與祭祀的行為及整個儀式過程有機的相互連接,使舒緩優雅的祭祀舞蹈風格與其他地區隆重莊嚴的祭祀舞蹈風格形成鮮明對比,儀式的時間結構張弛有序,并富有一定審美性,以吸引民眾為目的,是“敬大王”儀式舞蹈獨具特色的亮點。
1、“漁鼓舞”的分類
“敬大王”是洪澤湖漁民傳統的祭祀活動。在“敬大王”儀式上表演的舞蹈統稱“漁鼓舞”。漁鼓舞包括單人、雙人、三人和六人舞蹈形式,穿插在儀式的唱神環節進行展示。在此次表演的四個劇目中,以上四種形式均有出現,例如開壇請神中的單人祭拜舞,《魏征斬小龍》中兩小鬼的雙人“激辯”舞,《還鄉記》中張秀孺夫婦與船家“五更搖”三人舞,儀式中六人“穿花”舞等。
以上提到的舞蹈部分統屬于祭祀舞蹈種類,從整體風格及動作來源上可分作兩類,一類是氣氛莊重嚴肅以行禮叩拜動作為主的舞段,該類舞段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并富有極強的儀式感,其自娛及娛人成分不明顯,例如“開壇請神”“穿花”舞段。二類是動作風格相對輕松及富有生活氣息的舞段,以“激辯”“五更搖”“勸酒”為代表,“激辯”、“五更搖”等動作大多來自于日常生活中的交談,劃船等,而“勸酒”舞段是表演者在輕松、自由的節奏中,全身呈現隨船擺動的舞蹈形態。該類舞段雖然具有生活化傾向,但始終保持與儀式整體的密切關系,并具有一定的觀賞性。
2、“漁鼓舞”在儀式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切傳統習俗與傳說,都會由一代代人通過傳統儀式以及口口相傳得以保存和流傳。穆墩島“敬大王”儀式是由多種內容構成的,而由漁鼓藝人手持漁鼓表演的“漁鼓舞”是其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漁鼓舞”通過人體動作語言,將“神界”不可見的無形信仰——神的意志,轉化為有形的,具體直觀、生動可感的形象,傳遞給“凡界”百姓,成為祭祀儀式傳達信息的重要方式與載體。
但是,在漁鼓藝人通過舞蹈方式傳遞“神靈”旨意以及取悅“神靈”之外,還需要滿足百姓的視覺需求和達到自身娛樂的目的,這也是中國祭祀儀式中融合了大量樂舞活動的主要原因。“盡管膜拜活動起初另有目的,但對人類來說它畢竟是一種娛樂……。膜拜本身也是美的。”對于廣大百姓來說,祭祀需要莊重的同時也需要唯美的裝點和展示,而舞蹈行為正是可以滿足此項需求的行為。在“敬大王”儀式的十個程序中,每一個程序都貫穿了歌舞在整個儀式中,舞蹈性較強的“請神”、“唱神”、“送神”三個程序,也正是整個儀式的主體部分,由此說明“漁鼓舞”在傳統儀式中已成為既具有祭祀性又具有觀賞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3、“漁鼓舞”風格特色與動作分析
開壇請神舞
(1)內容描述
該舞主題表示漁鼓藝人誦念祭文,盛請湖神降臨
(2)角色安排
角色分為:主祭祀,念唱漁鼓藝人
(3)做法道具
六面印有所請神靈的令旗,銅鈴:形似牛眼,銅質,響鈴清脆。頭冠:具有道家文化的頭飾。
(4)表現形式
獨舞。先由祭壇右邊站立的一位念唱藝人開始,主祭祀手持銅鈴,細碎節奏的鈴聲代表“各路神靈”騎馬而至,六位漁鼓藝人敲擊漁鼓,隨即主祭祀站立,向前邁步行禮動作,然后退回,這套行禮動作重復三遍,然后再向神壇單腿跪地,磕頭。起身時,雙臂打開。此動作向其他三個方向各重復一遍,然后手拿令旗分別向前后左右上下六個方位繞臂、轉腕出旗,隨后直立上身搖動鈴鐺,再向前行禮三遍,自轉做墊步下場。
(5)“墊步”動作形態
①節奏型與呼吸型:該動作以三前一后四拍為一個完整動作,速度平均,自然呼吸型。
②步伐:邁步幅度較小。
③顯要動作部位及其動作:以腳下步伐的一起一伏帶動全身左右晃動,腳部為顯要動作部位。
(6)舞蹈特色
主祭祀使用富有船上行走的“墊步”貫穿全舞,上下動律的“墊步”突出神靈端莊而又不失活力的特點。主祭祀面向四方行跪拜之禮時,動作舒展,大氣,富于藝術性。
通過對穆墩島“敬大王”儀式多方位的整體考察,可以判斷該儀式具有較成熟的藝術品質雖然目前它的文化樣式變化緩慢,但是伴隨著其原生形態環境的變化與破壞等因素,筆者認為它的未來不可預知。因此,我們不能僅期待著文化自身的保護,而要對其投入更多的關愛。起碼我們可以做到在關注世界變化的同時,對傳統文化進行關懷與守望,守望著文化現象與人類生命的關系、民間舞蹈與民族的關系、舞蹈與人類內心的關系。但愿所有熱愛傳統文化的人們心中永遠保留著這份守望,為人類的精神與文化打造心靈的居所。■
[1]薛藝兵.神圣的娛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2]《洪澤湖志》編纂委員會.洪澤湖志.方志出版社,2003.
[3]黃小明,胡晶瑩.舞祭.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陳闖(1984-),男,淮安文化藝術學校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舞蹈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