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光
(蘇州市相城區元和小學,江蘇 蘇州 215100)
標準的多維度
——讀《標準不能只有一個》引發的對小學音樂課的思考
楊 光
(蘇州市相城區元和小學,江蘇 蘇州 215100)
傳統小學音樂教學主要以課本歌曲的教唱為授課內容,而其考核形式也是與此此教學內容相對應的。針對班級個體情況,教師嘗試擴展教學內容,充分挖掘現有教材資源的內涵和外延,僅以教材中兒歌《小星星》做課堂案例分析。
《標準不能只有一個》;《小星星》版本;內涵和外延
《標準不能只有一個》是《剝開教育的責任》一書中的一篇教育教學論文。初讀時只對字面論據式引入的故事和直述的教育情感標尺較為贊同,而通讀此書后加之個人應時應景的教育實踐使我越發感受到對此文的發散式共鳴與思考。
“我們不應該以惟一的標準,去衡量每一個生命個體,那是不公平的……”“標準是為孩子制定的,應該讓標準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方向桿,而不是約束他們個性發展的鐐銬……”以上是我認為論文中較為總述性的教育論點,雖然針對具體學科的教科研稍有抽象,但也貴在這種抽象,讓我更大膽地對這“標準的維度”做音樂學科的擴展思考。“Standards,對重復性事物和概共同協商,由主管機關批準,以特定形式發布,作為共同遵守的準則和依據”(《辭海》),而在當下實際的教學中,這一詞更多的意義是體現在教學評價和考核機制中的。我不禁思考:如何讓“標準”的多元化和多維度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更具指導性和現實性意義呢?
在教學中我更多地是對“教學內容標準的多維度”較有感觸。小學音樂課就只是幾首歌曲的學唱嗎?進一步說:音樂課就是學幾首歌或樂曲嗎?針對這種當下“普遍的、樸素的”小學音樂課程“傳統基準”,我以蘇少版小學音樂一年級下冊中的《小星星》為課堂案例做分析:在音樂課堂上教師一般以這首歌曲的學唱或表演唱為主要授課內容,故考核評價標準也是基于學生能否準確演唱歌曲為主的。在課堂上,我發現學生雖然對此經典旋律很喜歡,但如果只限于照本宣科地唱,學生不一會兒就覺得膩了,畢竟大家對這首歌太熟了!于是我開始嘗試挖掘這首歌的教育內涵與外延,首先是擴展內容部分的五線譜版本樂譜。
我在教授學生識譜的環節中,是把這個譜例作為簡單音程關系及節奏的典型教例施教的。一年級的孩子對這首歌曲的旋律較為熟識,可利用他們記憶中的旋律音高輕松輔助讀譜和音名唱名的練習。同時,我把學生分為六組,分別對應著歌曲中的六個音符:do、re、mi、fa、sol、la,當唱到哪一個音符時哪組同學就拍一次手,經過不斷分解視唱練習,大部分的學生都可以較為準確地把握純五度、大二度、小二度、大三度等簡單的音程關系。同樣,我也利用這首歌曲簡單重復的節奏,讓學生更準確地在五線譜中認識四分和二分音符,分別對應著拍一次手和拍一次加攤開一次手。在課后我還發現有學生用此曲改編做節拍拍手游戲,這著實讓我慨嘆有興趣的音樂課堂也同樣是有魅力的!雖然一年級的孩子們對于這些具體的音樂理論概念模糊,但我相信就是這些課堂點滴的、感性的聽唱訓練,會對學生的音樂素養提高大有裨益。
我教的班級里有不少初學樂器的孩子,這些孩子的家長對他們在音樂課上的表現期許也較高,普遍渴望教師可以給孩子課堂藝術展示的機會、通過課堂樂曲的互動增加琴童的學藝興趣等等,更有家長鼓勵學生主動自帶樂器參與到音樂課堂展示中來。所以針對這種情況,《小星星》適合低年級段學生理解的音樂譜例就增加出現了吉他版、鋼琴版、打擊樂版等。當然,以上版本的譜例都是我在課前深入學生了解后所斟酌增加的,這幾個器樂版本我也會在課堂中針對學生學習樂器的種類、學習的程度,甚至是否有表演意愿等等做一定的演奏微調。這樣在幾個試點班級上下來后,我明顯感到器樂表演孩子的課堂積極性有了顯著提高,并且對其他學生起到了良性互動感染的作用。
考慮到不同音樂基礎的孩子和擴展性的教學,我在課堂上強化了五線譜的相關樂理知識和一些較為淺顯的曲式樂句分析,這著實也滿足了班級中音樂基礎較好學生的求知欲。而分析不同音樂教學體系的標準維度:奧爾夫音樂教學體系強調在教學方法上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并鼓勵教學資源的整合和通過其他學科所進行的反哺。正是立足于這個視角,我嘗試教授了《小星星》的英文版本和變奏下的肢體律動表演,并在課時安排上與一年級英語課基本相近,使單一的英文歌曲在音樂課堂上以更具美感和生動感的方式展現。
前些年我國學院派頗為爭議的話題:中國音樂學院本科招生考試中,視唱練耳的科目是否適用于我國所有民族的考生呢?時至今日,這種爭議仍引起許多專家學者關于統一考評標準的反思。折射到小學音樂教育:是否音樂課程考核的惟一標準就是教材歌曲的準確演唱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對不同音樂基礎的孩子是否足夠的公平?是否會抹殺了不同地區、民族的學生展示他們樸素的音樂地理學知識的能力?是否限制了音樂實踐的課程內容也局限了成績的真正含義?
以小學階段現有的知識構架和能力,或許學生在理解專業化的理論知識和欣賞音樂的素養水平上暫時還有些局限;教師在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整合和探究把握的能力或許有待提高;整個音樂教學環境的軟、硬件條件或許還需改善,但重要的是:我們都要在改革的路上,也慶幸我們都一直在路上!
[1]祁智.剝開教育的責任[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
[2]戴維·埃里奧特.關注音樂實踐[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G64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