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素潔
(西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四川 南充 637100)
淺析中國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異同
徐素潔
(西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四川 南充 637100)
本文主要對中國民族唱法、美聲唱法進行淺析,并發現與研究兩者之間所存在的區別與相同之處,以便更好的深入探究聲樂藝術,在繼承發展的基礎上開拓創新,促進聲樂的多元化發展,也有助于中西音樂文化的相互包容與融合。
民族唱法;聲樂藝術;美聲唱法;異同;意義
民族唱法又稱中國傳統唱法,是在中國環境中土生土長的一種歌唱藝術與方法。也是由各民族人民按照自己的習慣與愛好創咋與發展起來的一種唱法,民族唱法包括中國的戲曲唱法、說唱唱法、民間歌曲唱法與民族新唱法等四種唱法。很多典型的民歌會用方言來歌唱,這樣更能夠表達民族風格的濃郁特征。民族唱法誕生與人民之中,繼承了中國民族聲樂的一優秀文化傳統,已逐漸成為了中國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關于我國最早的民歌記載可追溯到奴隸社會。從廣義上來說,包括戲曲、曲藝以及民歌三類風格的創作歌曲的唱法,但從狹義上來說是指帶有民族風格的作品所運用的專業演唱技法,中國典型的民族聲樂代表作品有《茉莉花》、《我的祖國》、《北風吹》等,中國主要的代表民族聲樂家有宋祖英、張也、李谷一等。
傳統民族唱法主要在氣息上、聲帶上、共鳴上有一定的特別運用。由于中國民族歌曲曲式復雜、節奏多變、有時候一板多眼這樣的一個特性就要求中國民族唱法需要有獨特的運氣方法。大多的傳統民族唱法是以真聲為基礎,采用腹式呼吸法,氣深而量少。歌唱的過程中以氣口為講究,這是一種吸氣換氣的專業術語。對于聲帶上要求較高,須其強韌并且堅實有力,能夠保持一定的彈性,這樣才有利于發聲體震動以及歌曲的歌唱咬字。共鳴上需要達到頭腔共鳴以及鼻腔共鳴,全面平衡的來使用共鳴腔體以增加音色音量,修飾歌曲歌詞,更好的表達歌曲的情感,詮釋歌詞的意境,與聽眾產生情感共鳴,給人在聽覺上形成一種享受。
近些年來興起一種民族新唱法,這種新式的民族唱法主要是以傳統的民族唱法為基礎,在此吸收了美聲唱法,經過長時間積累實踐所形成的一種新型的唱法。此方法主要借鑒了美聲的胸腹式聯合呼吸,吸氣量大,頭腔共鳴以及胸腔共鳴足。這樣發出的聲音更加厚實有力,并且持久與明亮。這樣一種新式唱腔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產生出來的,更加適應現代人的審美特點,也讓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美聲唱法一詞來自于意大利原文是貝爾康托,意思是美好的歌唱。通常可稱為美聲學派或者西洋唱法,它代表了一個學派、一種唱法,和一種演唱風格。美聲唱法主要起源于17或18世紀意大利的歌劇唱法,強調的主要是平靜、淳樸的發聲以及渾厚、圓潤明亮的聲音效果,通常音色豐富變化,音區和諧統一。這種唱法的誕生對于全世界影響都是極大的。目前中國美聲唱法代表演唱家有廖昌永、戴玉強、魏松等人。美聲唱法是在五四運動之后傳入我國,到目前為止對于我國聲樂藝術有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各個國際比賽中我國選手也頻頻獲獎,為了更好的促進文化藝術的發展以及聲樂藝術的進步,我們所有聲樂工作者與學習者需要更加細致的去學習美聲唱法,同時也應該去思考如何將我國代表性的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相互融合,是歌唱者既能夠唱好外文歌,又能唱好中文歌。
美聲唱法對于歌唱技巧具有高度的要求,無論在氣息上還是共鳴腔體上,都需要高度協調統一,對于在演唱風格上更是嚴格縝密。最基本的需要歌唱者深入理解歌詞,力求質樸自然,追求高度的藝術美,再是培養訓練聲音的美學觀念,使得演唱更加完美具有美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需要強大的氣息支撐與控制。隨著美聲的日漸發展與成熟,歌唱的方式方法也不斷的改進與補充,聲音的技術方面也日趨規范,主要體現在歌唱的呼吸,歌唱的起音連貫,還有歌詞的咬字上??傮w來說,美聲唱法具有系統性以及科學性,自身所具有高超的技法和雄渾的共鳴吸引了國際上無數的學者與樂派,撼動整個歐洲。
發聲方法對于吐字具有重要的決定作用,正確的發聲方法一定有清晰的吐字。美聲唱法的的咬字技術其實與我國民族唱法相差不大,只不過美聲唱法特別注重的是輔音咬字與噴口速度,只能說兩者在這方面略微差異。美聲唱法把口音放在口咽的位置,并且咬輔音的力度松一點,咬合時間短,強調口型與口腔的縱向發展,美聲唱法還注重元音的歌唱咬字技術。
民族唱法的吐字一直具有重要位置,尤其在民間。強調“字正腔圓”,對于吐字的要求也是清晰準確,嚴謹縝密。民族唱法中的咬字比較復雜包括字頭、字尾、自腹。字頭需要精準而清晰,自尾需要到位,而字腹呢需要明亮以及穩定。
美聲與民族發聲異同最主要的特點就是發聲方法的不同,美聲發聲方法是混合聲區唱法,也就是說美聲是真聲與假聲按照比例混合運用,已得到更加寬廣的音域。民族唱法反而是大多數以真聲為主,用喉嚨較多,所以美聲這種渾厚、明亮演唱技巧慢慢融入民族唱法且漸漸占有重要的地位。
歌唱的共鳴分別有頭腔共鳴、鼻腔共鳴、咽腔共鳴、胸腔共鳴等,美聲唱法主要是混合共鳴,也就是說使用了多種共鳴,聲音混合真假聲,使得聲音具有穿透力。但同時也加強其歌唱技巧學習的難度,需要演唱者很好的在多種共鳴的支撐下轉化自由靈活。民族唱法更多是依靠頭腔共鳴,位置靠前,使得聲音明亮甜潤。
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都強調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美聲唱法認為呼吸是發聲的原動力,要求氣息連貫,氣息下沉,聲音講究一個“通”。民族唱法也重視歌唱中的氣息的運用,目前兩種唱法共同以胸腹式呼吸為主,由此看來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所遵循的基本原理與規律是一致的。
[1]吉鈺梅.中國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比較略論[J].藝術百家,2012,28(02):205-207.
J6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