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艷 揚州大學
當今社會要求教師要有過硬的專業基礎,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教學經驗。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對聲樂教師的要求無論是從質量還是數量上都在不斷提高,這也對高師聲樂專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據教育部的最新規定:“聲樂教師不僅具備唱、跳、彈、演的能力,還要具備講、編、寫的能力”,也就是既要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還要具有專業的教學能力和指導能力[1]。但是,就我國目前情況而言,高師聲樂院校的人才培養方式、教育內容與社會需求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別。筆者認為在現代教育技術的背景下,高師聲樂教學改革應該以綜合素質的發展為核心,不能使教學活動和課程的安排脫離教學大綱的范圍,具體目標如下:
現代高等師范院校的聲樂教學應該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為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去感受并理解音樂的內涵,進而培養出表現并鑒賞音樂的能力,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聲樂教學的活動中,與此同時,學生還能養成終身學習聲樂、愛好聲樂的好習慣,成為一個具有廣闊文化視野的人。人的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素質的高低,因此基于現代教育技術的高師聲樂教學改革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聲樂素質教育,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從而幫助高師院校的學生綜合全面地成長。
目前大部分音樂教師從整體素養層面上來說,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情況出現,如教師音樂專業知識不全面、知識結構失衡;音樂教師專業基本技能和教學技能參差不齊;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手段在音樂教育中的運用與普及程度不夠。如此種種原因,導致合格的中等學校音樂師資嚴重不足,合格的中等學校師資意味著聲樂教師要“能上講臺”——在講臺上流利地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并知道怎樣進行計算機教學。“能做示范”——吹拉彈唱樣樣精通,可以在學生面前進行示范性教學。“能搞活動”——能組織學生開展關于音樂的活動,懂得相關方面的知識。
高師院校應以聲樂教學改革目標為前提,以素質教育為指導思想,積極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對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手段進行改革,從而探究高師聲樂教學模式及其整體優化。
(1)大課小課相結合。以往傳統的高師聲樂教學開展一般是一對一的教學方式,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方式已經無法繼續滿足素質教育的需求,所以可以對高師聲樂教學方式進行一定的改革,采用大課小課相結合的方式,全面提升學生們的音樂素質。
大課,顧名思義,就是說一個教師面對全體學生開展的教學活動,不同年級開設不同課型,每個星期可以開設2個學時的大課,課型開展的方式也可以有所不同,可以單獨進行,也可以穿插著進行,只需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及時調整課堂設計,在計算期末成績的時候采用平時成績和筆試成績相結合的方式,平時成績占聲樂成績的40%。
小課與大課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學生的數量上面,小課教師面對的學生可能就幾個,主要是針對小組或者個人開設的,和小組合作教學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根據學生們嗓音條件、相同聲部、演唱水平的不同而分成若干個小組。小課也可以在不同的年級開設,期末考試采用的是面試方式,學生在教師面前進行自彈自唱,占聲樂成績的40%。
(2)課內課外相結合
單靠課內的學習是無法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教學的,課內學習的只是理論知識,是教學的基礎,而課外的實踐才是提升學生能力水平,培養學生素質的有效途徑,是教學的豐富和延伸。
課外實踐課程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從而體現“示范性”。首先,可以組織聲樂興趣小組,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溝通交流,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其次,可以隨時以班級或年級的名義開展演唱會等活動,每個學生都可以踴躍報名參加,不僅可以給自己一個施展平時所學的機會,積累舞臺的經驗,還可以在教師的幫助下了解舞臺演出的每個環節,相互學習,避免故步自封;然后,可以舉行“每周一歌”活動,使學生接觸到大量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優秀歌曲;最后,可以組織觀摩活動,幫助學生積累從教經驗。實踐課程根據學生參與的情況來考察其成績,占聲樂成績的10%。
在高師聲樂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最能體現現代教育技術的就是“課外網絡課程”,網絡為學生們的學習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能夠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去學習、去探索,緊跟時代的步伐。首先,教師可以制作一份CAI(CAI是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的縮寫,具體來說就是教師采用計算機網絡的形式來進行輔助性教學,是當今時代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課件,上傳到校園網絡平臺上,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上網進行瀏覽與學習;其次,有了校園網絡平臺,為學生提供了學習其他專業課程的可能;最后,課外網絡課程的教學方式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給學生帶來了極大的學習便利。不同年級都可開展課外網絡課程教學,期末成績考察以現場操作和書面總結為主,占聲樂成績的10%。
(1)豐富大課的教學內容。豐富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理論方面知識,加強學生的理論修養;豐富專題課的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幫助學生更全面地了解聲樂領域;豐富欣賞課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在提升理論基礎的同時,用不同的感官去感受音樂,欣賞音樂,體會音樂的美麗;豐富訓練課的內容,以集體的方式訓練學生的聲樂發聲技巧;豐富觀摩課的教學內容,使學生更早接觸到聲樂教學;豐富研討課的教學內容,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最后教導學生熟練運用CAI,為學生以后的教學工作打下基礎。
(2)拓展小課的教學內容。小課的教學方式并不需要做大的改變,因材施教的方式仍然可以極大地提升教學效果,只是在教學內容方面需要進行一定的改變,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旁邊進行指導工作,教導學生演唱技巧,幫助學生進行發聲訓練,以對唱、重唱、小合唱、表演唱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課外活動輔導訓練能力和組織排練聲樂節目的能力。
基于現代教育技術的高師聲樂教學改革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學手段的改變,使教學方式追隨時代的腳步。CAI這種教學方式具有多樣性、個別性、交互性、靈活性等特點,所以促進加快了教學的進程,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對癥下藥,提高了教學的質量,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當今CAI已經和高師聲樂教育密不可分,兩者緊密地聯合在了一起。不管是在課內,還是課外,不管是軟件設施還是硬件設施,高師聲樂教學中都能發現CAI的身影。CAI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使教學課程更加生動、靈活,既規范化又富有創造性。
要想運用CAI進行教學,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備好課,教師選擇不同的教學參考材料,搜索網絡上的圖文資料以及信息,運用計算機技術,采用不同的CAI模式,自主進行課件的制作。CAI有多種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教學效果,雖然可以給予學生一種直觀、形象、具體的感受,便于學生的理解,提升了教學的效果,但是與此同時也使教師備課變得更加困難。備課的目的是為了進行課堂教學,上課的地點在CAI教室進行,一般一個教師配備一臺計算機,由教師進行操作并配上講解,采用的是課堂模擬演示模式。
CAI系統就相當于傳統教學模式中的掛圖和黑板,其優點就是教師不再需要像以前一樣,現場實時手寫板書、繪圖、實驗操作等,可以更為迅速地將教學內容展現在學生的面前,極大地提升了高師聲樂教育的教學效果。在聲樂教育的理論課中發聲器官構造一節,就可以運用CAI的技術,用掃描圖的方式將發聲器官構造展現在學生的面前,教師在講臺上運用鼠標為學生講解器官的形狀以及位置,不僅形象生動,而且直觀具體。在人聲分類、聲部及其特征一節,教師可以使用音樂軟件中的作曲方法,在譜表上現場標出聲部范圍,與此同時,可以配備音像素材,幫助學生將聲部和聲音聯系起來,便于學生記憶,增強了學生的學習感受。最近一些年來市場上也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多媒體軟件以及音樂軟件,軟件雖然不同,但是使用起來一樣方便,在欣賞課程中就可以運用這些軟件,再配上VCD等音像材料和教師的講解,營造濃厚的音樂氛圍,增加音樂的感染力,幫助學生凈化心靈,最終提升高師聲樂教育的教學效果。
CAI輔助的對象主要還是學生,為學生提供教學內容,建立教學計劃,所以學生們需要配備人手一臺計算機,在CAI教室進行學習。運用操作與練習模式解答題目,從而間接地提高自身知識的儲備量。運用對話模式實現真正的“人機互答”,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來闡述計算機提出的問題。師生之間與同學之間可以通過計算機進行交流,營造平等良好的學習氣氛,幫助學生熟練掌握計算機的操作和使用。
高師聲樂教學模式的改革使現代教育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推廣以及使用。要想熟練掌握和運用CAI系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教師不斷探索和實踐。雖然改革的實施有利于聲樂教育人才的輸出,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經過高師全體教師的努力,高師聲樂教育一定會越來越好。
[1]呂其瑋.國外音樂教育思想對我國音樂教育的啟示[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2):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