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城鄉流動視野中的鄉土小說
——以當代文學中的鄉土小說創作為例

2017-01-28 20:00:47劉雪萍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17年5期
關鍵詞:小說農村

劉雪萍

城鄉流動視野中的鄉土小說
——以當代文學中的鄉土小說創作為例

劉雪萍*

在城鄉關系的視野中,立足于文學作品對城鄉流動的展示,重新審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中國文學對鄉村的書寫、對農民處境的關照,揭示城鄉關系變化與城鄉流動之間的深層關系。當代作家對不同歷史時期的進城與下鄉故事的書寫,對人在城鄉流動中的境況做了十分深入的挖掘,在不同的層面上展示了城鄉關系的變化給人的生存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對人的精神和情感造成的沖擊。

城鄉敘事 農民 城鄉流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也對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筆者重新審視當代鄉土小說創作,以作品中呈現出的“城鄉流動”為論述的核心,聚焦城鄉流動中人的命運和生存問題,以此來探尋當代鄉土文學中的城鄉關系。

一、被阻斷的進城路

柳青在小說《創業史》(題敘)中以歷史敘述的方式講述了陜西渭河以南下堡村莊稼人梁三在收留了逃荒母子后重新創家立業的故事。在以10年為一個計時單位的簡單講述中,自20世紀30年代起就住在草棚屋的梁三一家,到了40年代依然沒有實現創業的愿望,在地主、官兵等的盤剝下,他們甚至連創家立業的念頭都放棄了。直到1949年解放,梁三老漢在土地改革中分到了10多畝稻地,這才重新燃起了創業的念頭。在《創業史》(第一部)中我們可以看到,土改結束后,解除了對土地買賣和糧食借貸的凍結,農村的市場還是比較繁榮的,糧食能夠自由買賣。正因如此,姚世杰這樣的富裕農民并不愿意以“活躍借貸”的名義把糧食借給缺糧戶。不僅糧食市場活躍,土地買賣也比較自由,代表主任郭振山就在1951年冬天從下堡村釘鞋匠王跛子手里買了二畝桃林地。在1950—1952年的3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國家開始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從農村招收了大批職工,下堡村代表主任郭振山的三弟郭振江就在城市向農村第一次要人的時候去了西安電廠當了徒工。不僅如此,徐改霞也面臨著人生道路的選擇。柳青在《創業史》中對徐改霞的困惑用了“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的表述。實際上出現在農村姑娘徐改霞面前的是農村和城市的岔道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工作的中心從農村轉移到了城市。為了實現快速推進工業化的目標,逐步采取了單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來優先發展重工業。對此,柳青在《創業史》中也有所描述:

對于一個向往著社會主義的青年團員,沒有比參加工業化更理想的了。聽說許多軍隊干部和地方干部,都轉向工業。參加工業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了。工人階級的光榮也吸引著改霞。一九五一年和一九五二年,西安的工廠到縣里招人,愿去的還少,需要動員。但是,到了一九五三年不同了,“社會主義”已經代替“土地改革”,變成湯河流域談論的新名詞。下堡小學多少年齡大的女生,都打主意去考工廠了。①柳青:《創業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年,第183、257、257頁。

進工廠做工人,除了響應國家政策號召的政治先進性外,還有著世俗人生方面的考慮。因為徐改霞這樣的農村姑娘從國家畫報上的宣傳動員和群眾的私下談論(成為工廠工人的村民介紹的城市生活)中,已經勾勒出了一個城市生活的圖景。這幅城市生活圖景雖然在《創業史》中沒有展開,但《為了幸福的明天》、《百煉成鋼》、《乘風破浪》等小說都講述了來自農村的城市建設者成為勞動英雄的故事。徐改霞在這股社會主義新潮流中,從個人前途和國家工業化的美好愿景出發,選擇了國棉三廠。而小說中對招考場面的描述,也證實了徐改霞的想法在當時農村的普遍性:“啊呀!鄉政府的大院子,擁擠著滿院的閨女們……竟有這么多人考工廠啊!原來都是在心謀著這一著,嘴里不說哪!……這是一次真正的競爭!”②柳青:《創業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年,第183、257、257頁。

但是在柳青的小說《創業史》中,我們不難發現當時農村社會的矛盾:梁生寶由于沒有文化,他領導的互助組需要縣里派下的技術員韓培生的幫助,這說明農村合作化運動的開展需要有知識有文化的農村青年的參與;而像徐改霞這樣的農村知識青年又一心去城市參加工業化,這就造成了農村人才的流失,這使得本就難以展開的合作化運動變得更加困難。《創業史》中下堡鄉黨支書盧昌明就對此表示出擔憂:“唉!一九五〇年抗美援朝,把土改中鍛煉出來的一批好青年團員,參軍走了。今年這回紗廠招人,短不了又要把一批沒家庭拖累的優秀女團員拉走。這農村工作,要是來個大運動,可怎么辦呀?”③柳青:《創業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年,第183、257、257頁。

這一時期國家的資源集中在城市,人才也都流向城市,必然會造成城鄉差距的進一步擴大。與之相對應的是,城鄉差距的擴大又強化著人們的思想偏見,有知識的農村青年普遍希望脫離農村進入城市。當《創業史》中的徐改霞還在“生活的岔道口”上踟躕的時候,中央就下發了指示,工廠招收職工“首先要照顧城市居民里頭考不上中學的,沒有職業的”。在1953年底《人民日報》發表了《組織高小畢業生參加農業生產勞動》的社論,動員農村出身的高小畢業生“做祖國第一代有文化的新農民”。50年代中后期的文學創作中開始出現配合國家政策宣傳的小說。比如馬烽的小說《韓梅梅》、康濯的小說《春種秋收》。這兩部寫于1954年的小說,都探討了農村知識青年的出路問題,并塑造了韓梅梅、劉玉翠等“農村新青年”的形象。在小說《韓梅梅》中,農村在城市面前的劣勢已經顯現出來。連韓梅梅村里的人都覺得她在村里養豬是浪費人才。但是在小說內容的處理上,作者馬烽讓韓梅梅把她學習到的文化用于為集體養豬,韓梅梅最終成為養豬能手,并獲得了村民的贊揚,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作者在小說中把農村塑造成一個與《創業史》中的蛤蟆灘一樣的、充滿“戰天斗地”意義的場所。

但是隨著大規模的疾風驟雨式的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展開,農村的缺糧問題日益嚴重,大多數農民飽受饑餓之苦。路遙的小說《在困難的日子里(一九六一年紀事)》就對當時農村的窮苦做了展示。小說中寫道,“由于連年歉收,到了六一年,饑餓在中國已經成了一種普遍的現象。而在我們這里的鄉下,情況就更顯得嚴重了”,“村子里早已沒有了往日的喧囂。饑餓使所有人都沉寂下來。人們多年來的所有積蓄都已經在去年的饑饉中蕩然無存。災荒消滅了農村的差別,大家先后都成了赤貧戶……”①路遙:《在困難的日子里》,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年,第251-252、256頁。農村青年馬建強,背著全村人從“救命的糧食”中湊出的“百家姓糧”到縣城讀書。城鄉之間懸殊的貧富差別就這樣擺在了馬建強的面前。這個“除了我是農民的兒子,全班所有人都是干部子弟,包括縣上許多領導干部的兒女”的班級,明顯地分成了兩個陣營——“他們”和“我”,“他們”屬于城市,“我”來自農村。城鄉之間的對立在這個班級中是極為明顯的:“他們有國庫糧保證他們每天的糧食;父母親的工資也足以使他們穿戴得體體面面”,“而我呢?饑腸轆轆不說,穿著那身寒酸的農民式的破爛衣服,躋身于他們之間,簡直像一個叫花子!”②路遙:《在困難的日子里》,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年,第251-252、256頁。

城里人在困難時期的衣食無憂,是以農村人“勒緊褲腰帶”為代價的。實際上,早在50年代初期,每年都有大量的農村人口因為糧食短缺而流入城市。國家為了解決糧食問題,制定了農產品統購統銷的政策,農村的自由市場逐步受到限制。在小說《創業史》中,下堡村農民郭世富所提的“1952年不是豐收年嗎”,為什么“只有零星的糧食上市了”的疑問也就有了解答。“城市工業人口增加,糧食的需要增加,不是臨時性兒的,是長期性兒的!”而且為了更有效地保證糧食的供應,也為了早日實現農村的社會主義改造,國家開始引導農民走合作化道路。這不僅極大地傷害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而且加重了農村的缺糧問題。到了1956年秋后,“盲流”問題已經十分嚴重。到了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餓死人的情況已經大規模地發生。針對這一問題,城鄉隔離的戶籍管理制度以及與之相配套的城鎮居民生活必需品計劃供應制度、勞動用工制度、城市居民福利制度相繼實施。自此以后,農村出身的青年除了招工、上大學、當兵等有限且概率極低的途徑外,基本上不存在自由流入城市的可能。

如果說這一時期國家的城鄉政策在鄉村方面是阻斷農民的進城路的話,那么,在城市方面則是動員城市青年“上山下鄉”。

二、“上山下鄉”與知青回城

早在“文革”開始之前國家就已經動員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支援農村建設,但“上山下鄉”運動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開展,這與城市青年不愿放棄已經享受到的權利(更好的醫療、教育、文化、就業資源等)是分不開的。在“文革”前參與“上山下鄉”運動的城市青年,大多是致力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志青年或是因為家庭成分不好而不得不下鄉的城市青年。“文革”開始之后,大量的城市青年被迫卷入“上山下鄉”運動之中,讓他們離開城市相對優越的生活環境去建設鄉村,難免會在思想上、情感上受到沖擊,也難免會產生強烈的失落感。因此,食指寫于1968年的詩歌《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才會在廣大知青中引起情感上的共鳴。

詩人食指在詩中一直強調的“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指的是插隊知青“離開”北京的時間。“離開北京”這一無法抗拒、無法逆轉的行為直接導致了“北京”從“我的北京”變成“我的最后的北京”。這一轉變對應著知青由城市戶口變為農村戶口的現實,可以說是城市戶口的喪失導致了詩人的失落。這一點從詩人后來所寫的《寫作點滴》中也可以得到印證:“1968年底,上山下鄉的高潮興起。在去山西插隊的火車上(火車四點零八分開),我開始寫這首詩。當時去山西的人和送行的人都很多。隨著火車開動前的那‘咣當’一下,我的心也跟著一顫,然后就看到車窗外的手臂一片。一切都明白了,‘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因為戶口也跟著落在山西)。”①郭路生:《寫作點滴》,廖亦武:《沉淪的圣殿》,烏魯木齊: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第59頁。

與“文革”開始時1700萬知青“上山下鄉”潮流相對應的是插隊知青通過各種手段、各種途徑的回城潮。對插隊知青強烈的回城愿望的展示,是以“知青文學”命名的文學作品的重要內容。梁曉聲的《今夜有暴風雪》就正面描寫了北大荒知青大返城的現象,這個現象在幾十萬北大荒知青中具有普遍意義。從知青作家的散文隨筆中,我們也可以透視知青“千方百計回城”這一現象背后所隱含的城鄉差距。知青作家葉辛在散文《我經歷的知青回城》中,對知青下鄉插隊的生活、知青回城的原因做了簡要的說明。文中寫道:“到了農村插隊幾年后,無論是當初寫了血書積極要去的知青,還是很無奈地被動員而去的知青,他們共同的心愿是上調,是回到都市。是因為他們不聽毛主席的話嗎?不是,是因為他們感受到如果不回去,天天勞動,不能養活自己。”②葉辛:《我經歷的知青回城》,《百年潮》2008年第10期。其實城市青年初到插隊落戶的農村就已經感受到了農村的貧窮與閉塞,在日后繁重的體力勞動中,更是深深體會到了農村生活的不易。另一方面,插隊知青以自身十多年的城市生活經驗為參照,在城鄉對比中評判“上山下鄉”后的插隊生活,自然會對城市的優越性、對農民身份與工人身份之間的巨大差異有著清醒的認知。在70年代初期,插隊知青就開始通過各種關系和途徑(如招工、升學、參軍、病退、困退等)回城。路遙創作于70年代末的小說《姐姐》、《青松與小花》、《夏》都涉及了知青回城的現象。

“上山下鄉”運動以及知青回城潮是中國特殊的城鄉關系和文化政治的產物,無論是食指在《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中對知青參加上山下鄉運動真實感受的描寫,還是《今夜有暴風雪》、《本次列車終點》等作品中所反映出來的知青返城的強烈愿望,都與中國特殊的城鄉關系息息相關。不僅是出身城市的知青要回城,出身農村的知識青年在城鄉自由流動被禁錮的時期,也依然千方百計地想進入城市。因為擁有城市戶口意味著擁有穩定的工作、固定的工資收入、按月定量的糧食和副食品供應以及其他各種福利待遇。路遙小說《人生》中的高加林就是這類農村知識青年的典型代表。

三、擋不住的進城腳步

路遙小說《人生》中高加林進城讀書—回鄉勞動—進城工作—再次回鄉的曲折經歷,與70年代中后期特殊的城鄉關系息息相關。

高加林是高家村高玉德老漢的獨子,“他十幾年拼命讀書,就是為了不像他父親一樣一輩子當土地的主人(或者按他的另一種說法是奴隸)”。①路遙:《人生》,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1年,第7、23、126頁。幾年的縣城學生生活已經“把他身上的泥土味沖洗得差不多了”。可以說,像高加林這樣的農村青年,在親身經歷了城鄉社會生活后,毫不猶豫地把目光轉向了城市。高加林落榜回村后,“由于這兩年農村政策的變化,個體經濟有了大發展,趕集上會,買賣生意,已經重新成了莊稼人生活的重要內容”。②路遙:《人生》,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1年,第7、23、126頁。但是高加林依然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民辦教師轉正上。他期望擺脫農民的身份,進入“商品糧”的世界。所以在高加林丟掉民辦教師這一與農耕無關的工作后,他才會那樣的憤憤不平,才會萌生寫狀子狀告高家村“大能人”高明樓的想法。

結束了三年民辦教師生涯的高加林,只能參加農業生產,但他在勞動中進城掏糞的經歷,反而堅定了他進入城市的決心。高加林在去副食公司院子擔糞時,與在院子里乘涼的張克南的母親發生了沖突。在張克南母親“這些鄉巴佬,真討厭!”的辱罵聲中,高加林產生了這樣的疑問:“我有文化,有知識,我比這里生活的年輕人哪一點差?我為什么要受這樣的屈辱呢?”③路遙:《人生》,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1年,第7、23、126頁。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不平等的城鄉關系造成了城鄉間的等級差異。

在路遙小說中,城里人與鄉下人的等級差異是十分明顯的。小說《姐姐》中,插隊知青高立民在考上大學后,重新進入商品糧的世界。他斷絕了與仍是農民的姐姐的戀愛關系,選擇了他父親戰友的女兒。《人生》中的高加林在進入縣城工作后,同樣在劉巧珍與黃亞萍之間做出了選擇。可以說劉巧珍和黃亞萍的對立,象征著農村與城市的對立。黃亞萍憑借自身的優勢,以及去南京這一更大的城市工作的籌碼,幾乎沒有多費力氣就使高加林拋棄了劉巧珍。與之相同的是,對于黃亞萍來說,高加林與張克南也是分別代表著農村與城市。只有當高加林跳出了“農”門,獲得了城里人的身份后,他才具備與張克南競爭的資格。對此高加林也是有著清醒的認識的,所以當高加林被舉報開除后,他果斷地斷絕了與黃亞萍的戀愛關系。無獨有偶,《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安,在面對田潤葉的表白時也是從現實的角度出發,拒絕了田潤葉。橫亙在孫少安與田潤葉之間的,正是城鄉之間、工農之間、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間的巨大差異。

雖然在小說《人生》的結尾,高加林再次回到了農村,但是高加林們依然沒有停下進城的腳步。《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孫少安可以說是延續了高加林的故事。

從小說《平凡的世界》中敘述的1975—1985年這10年的農村社會生活圖景中,我們可以看到農村改革以后,農民生活的顯著改善。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的廣泛推行,實現了土地所有和家庭承包的結合,把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使農民獲得了相對獨立的自主經營權。這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勞動生產率,絕大多數農民的溫飽問題得到解決,農村經濟獲得了超前的發展。人民公社的解體,解除了長期以來將農民束縛于土地的繩索,使農民獲得了相對自由的就業選擇權,為農民離開土地,進行非農業生產創造了條件。“統購統銷”的取消、農產品流通制度的逐步推進,帶來了農村集貿市場的繁榮,推動了鄉鎮企業的發展。可以說農村的改革,從制度上取消了對農民的禁錮,從城鄉關系的農村這一方面為農民松了綁,把農民從二元結構的農村中解放出來。

農村的改革動搖了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基礎——城鄉分離下農村的“穩定”狀態,并反過來開始對城市的“穩定”造成沖擊,迫使城市這一方面開始改革。城市的改革是從蔬菜和副食品供應制度的改革開始的。城市的勞動就業制度、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制度,乃至戶口管理制度都在逐步地改革之中。城市的改革,打開了緊閉的“城門”,從城鄉關系的城市這一方面為農民向城市流動提供了條件。農民可以較為自由地進城務工經商,謀求發展。隨著改革的進行,以前固化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開始改變,城鄉關系也在改革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松動。

這時的鄉村青年重新面臨著留在農村還是進城的“生活岔道口”。在小說《平凡的世界》中,路遙賦予了孫蘭花、孫少安、孫少平、孫蘭香四兄妹不同的象征意義:孫蘭花是個不識字的農村婦女,嫁人后變成了地地道道的農民,由于丈夫王滿銀是個“逛鬼”,她一年四季在地里勞作,還要連累娘家的父母和兄弟;孫少平繼承了高加林“遠行的夢”,他在高考落榜后同樣回村當了民辦教師,丟掉民辦教師的工作后毅然踏上了進城之路。與高加林相比,孫少平是幸運的,進入80年代,他可以自由進入城市,并且能夠在城市中找到謀生的工作。但孫少平又是不幸的,他的進城只是地理空間上的轉移,身體進城并不意味著城里人身份的獲得。依然是“農民”身份的孫少平,由于不能獲得城市戶口,他在城市中與眾多攬工漢一樣,依然處于低人一等的位置。后來孫少平在田曉霞的幫助下,“走后門”去了大牙灣煤礦成為煤礦工人。但是90年代工人下崗、礦難頻發的現實仍然給孫少平的未來蒙上了陰影;孫少安等村民在人民公社解體后,全心投入小家庭的勞動生產當中。孫少安在種地之余,辦起了磚廠,田福堂到原西城當起了包工頭,金俊山喂養奶山羊向石圪節機關賣牛奶,田海民挖池塘養魚……他們不僅增加了自己的收入,改善了生活條件,而且解決了農閑時節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但是就以孫少安承包磚廠,發展鄉鎮企業來看,他的前路上仍然有著重重困難,這從90年代鄉鎮企業的倒閉潮中可見一二。孫蘭香可以說是孫家四兄妹中唯一有著光明前途的人,她高中畢業后考上了全國重點大學的天體物理專業,她的目光已經投入對宇宙的探索中。但是她在未來的生活中仍舊不可避免地會面臨《人到中年》中的陸文婷、《煩惱人生》中的印家厚,或是《一地雞毛》中的小林那樣的“煩惱人生”。

四、城鄉夾縫中的苦難人生

1984年以后,隨著改革的重點由農村轉移到城市,各種資源配置也逐步向城市轉移。城市改革步伐明顯加快,城鎮居民收入迅速增加,農民收入則增長緩慢,城鄉差距開始急劇擴大。范小青的短篇小說《城鄉簡史》生動地描繪了城鄉間的巨大差異。小說中蔣自清的一本記錄日常生活開銷的賬本陰差陽錯地流落到家住甘肅省西部鄉村小王莊的王才手中。王才與他的父親在翻看賬本時,發現了一個他們家種一年地也種不出來的、標價679元、對他們來說完全陌生的事物——香薰精油。在對城里人的生活進行了研究之后,王才做出了舉家遷往城市的決定。最終王才一家來到了蔣自清的城市,并在蔣自清所居住的小區租住了一間車庫,做起了收舊貨的生意。在小說中,與王才一家坐著火車進城相對應的是蔣自清為了尋找賬本的下鄉。蔣自清在鄉下仍然保持了記賬的習慣,只不過賬本上的花銷由城市生活的幾百元變成了鄉村生活的幾元、幾角。王才一家進城后,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城市的“好”:“到底還是城里好,電扇都有的撿”,“城里真是好啊,要是我們不到城里來,哪里知道城里這么好”,“一朵花也能賣這么多錢,城里到底還是比鄉下好啊”。①范小青:《城鄉簡史》,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1年,第41頁。蔣自清下鄉后,感受到的是鄉村的貧困、農村人面對貧困的坦然心態,以及鄉村的“寧靜悠遠”。鄉村“寧靜悠遠”的一面,也只有鄉村的外來者——作為知識分子的蔣自清才能發現。可以說,在小說《城鄉簡史》中,由火車—汽車—殘疾車—驢車連接起來的城市與鄉村已然分屬兩個世界。

基于城市優于鄉村的現實以及相對寬松的城鄉流動政策,大量農民涌入城市尋找新的生活契機,以期擺脫貧困、落后的生活環境。對于80年代中后期開始的民工潮,不同的作家有著不同層面的書寫。

尤鳳偉的小說《泥鰍》,把目光聚集在了國瑞、蔡毅江、寇蘭、陶鳳等進城務工農民的城市生活上,他們在城市飽嘗了底層生活的艱辛,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鄉村落榜青年國瑞進入城市后,花了中介費,經過職業介紹所的介紹去紅星化工廠、污水處理廠、春光飯店、暖洋洋飯店打工,但都被辭退了。身無分文后又先后去了建筑工地、搬家公司做過活。國瑞最終因為與周潤發相似的長相而被吳姐相中,做了來自高干家庭的玉姐的面首(男寵),并最終成了玉姐的丈夫——三阿哥的替罪羊,死于城里人的圈套中。蔡毅江在搬家過程中受了傷,因無錢醫治而失去了性功能。人性扭曲的蔡毅江先是逼迫自己的女友寇蘭賣淫養活自己,后與自己的老鄉一起尾隨強奸了不愿救治自己的女大夫。蔡毅江憑借自己的狠辣,最終成了城市黑幫中的老大。寇蘭作為蔡毅江的女友,在他住院時為了籌集醫藥費,被逼無奈去賣淫,后又出賣自己的肉體去營救被關在看守所的國瑞,最終寇蘭下落不明。陶鳳到城里投奔未婚夫國瑞后,先是受到表姨夫的性騷擾,去飯店打工后同樣是處于被侮辱、被損害的境地,后來陶鳳在家鄉的村霸陶家三兄弟的圍追堵截下逃到了一家女子健身俱樂部打工,最終陶鳳還是在城里人的刺激下瘋掉了。小說《泥鰍》除了對國瑞等主要人物的人生軌跡進行描繪外,還書寫了村霸、發廊女、攤販、富婆、作家、官員、老鴇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包含著極為豐富的內容。

范小青在另外一篇小說《這鳥,像人一樣說話》中講述了在城市務工多年的鄉下人老王的生存狀態。老王在城市里收舊貨,本指望著年關的幾天好日子能為他多帶來些收入,但是在小區做出春節期間禁止外地人出入的規定后,長年累月在小區收舊貨的老王,也被拒于小區門外。老王在小區門口的角落里苦守了幾天后,坐火車回家過年去了。進城多年的老王,對于城市是有一種歸屬感的,他覺得自己就是本地人。因為小區的人全都認識他,而且在他看來,居住在小區的城里人跟他像自己人一樣的。但是他的這種觀點,卻受到了同為外地人的小區保安和物業的嘲笑。這種笑,既帶有對老王這種一廂情愿地認為自己是本地人觀念的鄙夷,又暗含著他們作為外地人,在潛意識中對于本地人歧視外地人這一行為合理性的默認。

在這個以省模范小區中“外地人”與“本地人”的關系為主要敘事內容的小說中,融入了范小青對城鄉關系的獨特理解。范小青曾對其“城鄉簡史”系列小說中的農民工形象做了如下的說明:“他們辛辛苦苦為城市賣力賣命卻被城市踩在最底層,他們渴望融入城市卻被城市排斥,甚至他們一分鐘前還是一個城市的創造者,一分鐘以后就變成了城市的破壞者,他們的精神游離在城市文明與鄉村民風之間找不到歸宿。這是一種新型的邊緣人,他們的肉體和靈魂都在穿梭城鄉,他們又是連接城鄉的橋。因為有了他們,城市人也開始了自己的變化,從對世界的認識,到每個人關注的對象,都發生了新的變化。”①范小青:《變》,《山花》2006年第1期。范小青的這一番話正是說明了這樣一種現實:鄉下人在進入城市之后,他們在鄉村生活中所依托的那種鄉村文化形態也隨之進入城市,這必然會帶來城鄉兩種不同文化形態之間的碰撞,但是在碰撞與沖突的同時,它們也在相互改變著對方與自身。

孫惠芬則把目光聚焦在了男人都進城打工后的鄉村。在小說《歇馬山莊的兩個女人》中,由于村里的男人都出去務工,導致了鄉村生活的異化。歇馬山莊的兩個新媳婦李平和潘桃,因為丈夫外出的相同境遇,兩人之間生出了特殊的友誼。她們二人結伴生活,共同抵抗著鄉村生活的寂寞,抵抗著婆婆/姑婆的管教,抵抗著成為徹頭徹尾的農村婦女的命運。但是兩人之間的關系極為脆弱,李平丈夫的歸來打破了她們二人的平靜生活。潘桃在羨慕與嫉妒之中,說出了李平在城里當三陪的往事,使李平的婚姻陷入困境,她們二人的友誼也就此結束。最終李平被丈夫接回,潘桃與婆婆的關系在懷孕后也得到了緩和,她們二人也陷入了農村婦女的常規生活當中。從孫惠芬的這篇小說中,我們不難看出鄉村社會在大批農民進城后的沉寂。

由于青壯年男性都進城打工,鄉村發展所需的人才大量流失,鄉村失去了往日的活力,而進城打工的農民也難逃小說《民工》中鞠大廣的命運。在小說《民工》中,孫惠芬分析了農民進城的幾種情況。“最有運氣的那些人”是“在城里有正式工作,有官位有公職”的人,他們“住著公家分給的房子,上每天八小時的班,得病可以休假,休假還有工資”。次一等的是“二道販子”,是“商人”,比如《歇馬山莊的兩個女人》中去城里做包工頭的林治幫。但更多的還是“民工”,“他們住著工棚,每天要干十四到十六小時的活兒,他們不敢有病,有病也舍不得花錢治療”。①孫惠芬:《民工》,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239-240、215、227頁。從孫惠芬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計劃體制下造成的城鄉分割至今還難以完全消除。城市長期形成的國家和單位共同負責的就業和福利制度仍然保持著城市市民就業的廣泛壟斷性,限制和排斥著農民,城鄉之間仍然存在巨大的差異。城鄉之間的差異在由鄉入城的民工身上表現的最為明顯。小說《民工》中的鞠大廣就是人數眾多的民工的典型代表。

鞠大廣已經當了18年的民工,仍然是在城市的工地上苦苦掙扎,被他寄予厚望的兒子鞠福生也在高考落榜后當了民工。這一現實,對鞠家父子二人的精神與情感都造成了強烈的沖擊。這也導致了父子二人在進了同一個工地后,“為了保密,他們不住一個工棚,不在一起吃飯,即使在工地上相遇,也不認識似的,絕不說話”②孫惠芬:《民工》,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239-240、215、227頁。的尷尬狀況。雖然他們身在城市,但是“他們與那熱鬧永遠隔著一層皮,如同隔岸觀火”,③孫惠芬:《民工》,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239-240、215、227頁。他們基本上與城市生活是隔絕的。幾次與城里人不愉快的接觸經歷,讓他們在城里人的冷眼中感到了城市對他們的排斥。城里人“臭民工”的辱罵,加重了他們從落后農村闖入現代城市的惶惑和自卑,使得他們畫工地為牢,不敢探索城市生活。與此同時,現有的戶口制度仍然限制著農民,使他們不能完全脫離農村進入城市。民工要在不屬于他們的城市中生存,唯有忍耐,忍耐城里人的冷眼,也忍耐著半年工錢打水漂的現實。鞠大廣父子倆在辦完家里的喪事后,最終還是會回到城市的工地上,繼續著他們在城鄉夾縫中的艱難生活。

總的來說,進城務工的鄉下人在城市的生存仍然處處受限,城鄉之間雖然實現了交流和開放,但這種交流和開放是有限的。城鄉之間的矛盾并未根本消除,這不僅造成了進城農民生存的艱難,也限制著城鄉關系的發展,城鄉之間仍然極不協調。

中國社會劇烈的變遷,使中國社會的城鄉關系發生了復雜的變化。這不僅改變了城鄉社會生活的面貌,也對城鄉社會的道德倫理觀念,對城鄉流動中的人的思想與情感產生了強烈的沖擊。當代鄉土文學作品對城鄉社會生活的書寫是多方面的,城鄉流動中的人的身份也是復雜多變的,既有《人生》、《平凡的世界》、《泥鰍》、《民工》等小說中的鄉村落榜青年,也有《城鄉簡史》、《民工》中的普通農民。可以說這類文學作品中的城鄉敘事不僅揭示了特定時期人的生存境況,而且蘊涵著強烈的批判與反思意識,具有社會學層面和文學層面的雙重價值。

Study on the Local Novel in 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

Liu Xueping

In 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on urban and rural areas mobility, this paper reexamines how Chinese literature describes rural areas, how it cares for rural people, and how it reveals the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d relationship and fl ow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contemporary writers, by telling different storie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of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explore the situation about the fl ow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demonstrating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t different layers and describing the mental and emotional impact on people.

*劉雪萍,1989年生,山東臨沂人,上海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生。

責任編輯:李艷麗

猜你喜歡
小說農村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農業(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叁見影(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2
遛彎兒(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0
勸生接力(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3期)2022-06-28 07:03:42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今日農業(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提高農村小學習作講評的幾點感悟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7:48
四好農村路關注每一個人的幸福
中國公路(2017年16期)2017-10-14 01:04:28
明代圍棋與小說
西南學林(2014年0期)2014-11-12 13:09:28
我是怎樣開始寫小說的
百花洲(2014年4期)2014-04-16 05:52:4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欧美日韩| 另类重口100页在线播放| 日韩欧美中文|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色成人综合| 色婷婷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 免费久久一级欧美特大黄| 91在线播放国产|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午夜日本永久乱码免费播放片| 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久网址| 色婷婷电影网|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97综合久久|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欧美无专区| 欧美日韩在线国产|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国产精品19p| 丝袜国产一区| 欧美成人午夜在线全部免费| 亚洲无码视频喷水|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蕉|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5388| 国产精品伦视频观看免费| 色有码无码视频| 婷婷亚洲天堂|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欧美爱爱网| 国产成人啪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本| 免费啪啪网址| 无码免费试看| 国产欧美精品专区一区二区| 浮力影院国产第一页|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4虎影视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高清又黄又嫩的免费视频网站| a色毛片免费视频| 亚洲 日韩 激情 无码 中出|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亚洲乱码在线视频| 热99re99首页精品亚洲五月天| 亚洲天堂.com|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99精品在线看| 亚洲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国产二级毛片| 亚洲女人在线| 久久美女精品|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在线色国产| 成人一区在线|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老司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 91久久夜色精品| 国产乱子伦无码精品小说| 亚洲婷婷丁香|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av一区二区人妻无码| 99精品福利视频| 尤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国产在线| 亚洲91精品视频|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免费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精品成人不卡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在| 国产三级毛片|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