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霞 李士金 閻 辭 張玉蘭 江蘇省淮陰師范學院
袁編云:“《九歌》中既有獨唱,又有對唱和合唱,如《湘君》《湘夫人》,男女雙方互表心跡,對唱的痕跡十分明顯。”[1]根本與《湘君》《湘夫人》具體文本背離。試問這兩首詩篇中有何“男女雙方互表心跡”?有何證據說其中男女“對唱的痕跡十分明顯”?朱子闡釋《湘君》云:“此篇蓋為男主事陰神之詞,故其情意曲折尤多。”闡釋《湘夫人》云:“此篇首末大指與前篇同”,即與《湘君》一樣。袁編云:《九歌》在描寫人物心理方面十分細膩深入,除了那些一往情深的傾訴外,還敘寫了一些細節,如《湘君》言:“君不行兮夷猶,蹇誰留兮中洲?”由愛之深、思之切,而生焦慮疑惑之心,對癡情心態的描述可謂入木三分。上文完全是異想天開的闡述!所引《湘君》原文“君不行兮夷猶,蹇誰留兮中洲?”朱子闡釋云:“既設祭祀,使巫呼請,而未肯來也。”“水中可居者曰洲。言其不來,不知其為何人而留也。”“本以求神而不答,以比事君之不偶”[2],而袁編曲解本篇主旨,以為描寫的是男女之愛情,故大談“癡情心態”。郝桂敏指出袁編知識點講解缺漏的問題:第2版第1冊第22頁第2自然段,引《呂氏春秋 古樂》語闡釋不全。“達帝功”以下,教材沒有解釋,直接說“反映了原始人的宗教信仰”。本文認為,既然解釋前面的所引之文,后面亦應加以解釋。“《上古神話》第二節中對于神話內容分類,雖然較為細致,但仍然還有缺漏。”“對于比較有特色的傳奇神話,卻避而不談。”[3]編寫《中國文學史》不容易,對于一首詩作、一篇散文,或許只有幾行字的論述介紹,卻需要花費數十年研究之功,才能得出比較符合實際的結論。即使編寫者自己是本行的研究專家,也要看其道行如何,對于前人研究成果是否把握深透。先師王運熙先生認為,他所見到的新中國成立以后編寫的《中國文學史》,還是游國恩等主編的《中國文學史》為佳,雖然其中有時代局限,卻都是那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沉下心來研究了數十年中國古代文學的專家學者編寫的,他們的論述都不是信口而言也。袁行霈所主編之《中國文學史》有自己的特色和優點,但其中的一些問題也不容忽視,然其比較后來許許多多各自為戰的《中國文學史》又不可同日而語矣!
一直以來中國的教育就存在很大的問題,老師上課死板先準備好講義,或者ppt,然后照著讀,而學生則死記筆記,一堂課的時間也許有的學生都用在記筆記上了。這些對我們學生一點用處都沒有。想起高中時期學校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特別搞了一個小組學習的方法,五六個人一組對老師提的大問題進行討論過再回答,回答時不用舉手可以直接站起來。但是這些實行了一段時間后就沉默了,也許一開始大家的熱情還很高,后來就沒有什么人繼續了。現在到了大學這個問題仍然存在。老師還是照著先前準備好的讀,學生聽則聽,不聽則玩自己的。但是在所有課程中有一個例外。古代作品選,這門課不僅讓我們了解了每堂課需要了解的知識,同時我們還有了自己的見解。老師上課只開個頭,最后結個尾,其余的時間都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這個時候課前預習就很重要了,每次課每個人都有上臺發言的機會。這又有另一個用意,鍛煉膽識,很多人在私下里都是談談笑笑毫不拘束,但真正到了眾人面前就會變得膽怯。所以我覺得這個方法特別的好,值得推廣。有時候不想不知道,一個學期下來了,李老師和同學探究的很多內容都還記得,仿佛昨天還在臺上講解《燭之武退秦師》,還在初學詩經。一次課堂一篇文章,37個見解,有同有異。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陌上桑》《焦仲卿妻》以及《項羽本紀》。有些思想從很早之前就已經深埋于腦子里,但是學了這些文章之后才發現以前的認知是錯誤的。也許你并不知道《陌上桑》,但是當你喜歡上一名女子卻發現她已有丈夫,你會用羅敷有夫來形容。這篇文章的主角就是羅敷,以前我認為羅敷定是一位美貌與智慧并存的女子。文章的作者也旨在塑造這樣一位美女,可是從不完善的只言片語中我們看到的卻是羅敷的自以為是,使君只是邀請她一同乘坐,她卻出言不遜,好像自己有多了不起似的。她自己二十尚不足卻嫁了一個年齡是她兩倍的男子,這在古代并不正常。可見羅敷這個人并沒有歷史相傳的那么好。再來看《焦仲卿妻》,這篇比較出名,焦仲卿與劉蘭芝的愛情故事也被拍成電視劇《孔雀東南飛》。這篇致力于表現焦仲卿與劉蘭芝忠貞的愛情故事。詩歌將蘭芝塑造成一個勤勞善良備受壓迫而又富有反抗精神的一位女子。在詩中也通過縣令、太守為自己的兒子說婚來表現劉蘭芝的貌美。很多人認為劉蘭芝與焦仲卿的愛情悲劇一大半是來自專橫暴戾的劉母,但是我認為劉蘭芝自己也該負很大責任。一般認為她跟焦仲卿離婚是因為受不了婆婆的壓迫,忍無可忍才離婚。如果她做得夠好或者當初堅持不離婚用行動來感動婆婆,他們最后的結局就不一定會死。現代家庭也有很多婆媳矛盾,但很少有媳婦受點氣就要離婚的。當然,她最后以死來反抗這種精神還是值得敬佩的。亂世出英雄。說到英雄就談談上一節課才結束的內容。項羽,他既是一個力拔山、氣蓋世、“近古以來未嘗有”的英雄,但又是一個性情暴戾、優柔寡斷、只知用武不諳計謀的匹夫。鴻門宴上放走劉邦錯失當帝王的機會。談到項羽與劉邦的對決就是一句話:性格決定命運。劉邦本區區一個亭長,為人陰險狡詐,但是他能屈能伸,善于納諫,這些優點讓他走向成功,反觀項羽目光短淺、剛愎自用導致失敗。這些也告訴我們想要成功就得改掉自己的惡習和不好的性格。這學期的作品選課真的是受益匪淺,老師的精辟見解和同學的各抒己見讓我重新了解了一些事實。希望這個方法能繼續實行下去。(倪海霞)李老師學識淵博,上課生動有趣。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師在課堂上說了一首詩“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這是陶弘景隱居之后回答齊高帝蕭道成詔書所問而寫的一首詩。老師在課堂上朗誦這首詩,讓我們想象進入境界,情景還在目前。還教會了我們十大能力。非常喜歡上您的課,受益匪淺!(張玉蘭)一年過去了,我在李老師的帶領下,和全班同學一起探討了中國古代文學,收獲頗豐。我原本只是單純地對部分中國古代文學感興趣,現在我明白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應該只如蜻蜓點水般做些了解,我知道了學習是要下功夫去鉆研探討的。這一年來,李老師組織同學們輪流上臺講課交流心得,讓學生們自己動手動腦,鍛煉了同學們的合作探索能力。另外,李老師孜孜不倦地在微博上更新自己對文學名著的解讀,并督促同學們課后閱讀分享,也幫助我們擴大了知識面,增加了我們的課后閱讀時間。有師如此,幸甚至哉。(閻辭、張玉蘭)
陳晨徐生雙,余娟謝文婷;母月黃曉冬,孫欣黃睿卿;徐霞李秋月,張瑜唐慧敏;潘冉蔣逸飛,韓雪劉玲玲;張琪陳曉燕,蔡華肖曉銀;顏磊朱夢濤,張雯賈會新;沈星劉紅丹,胡慧楊宇鑫;夏茜趙媛媛,周斯雨羅欽;汪騰張俊雅,王露楊晶晶;楊娜祖菲菲,楊修國聞晶;鄭筱張玉蘭,閆辭潘青云;張敏王一力,翟小勉張青;蓬萊湯夢竹,紀艷紅領巾;陳李娜磊落,趙靜夏超群;陳林玉音妙,肖冰洲際行;陳菲菲來日,包玉潔冰心;夏商周海珍,紅杏薄亞群;春秋誕圣哲,戰國縱紛紜;秦漢陳雅文,周星含神韻;魏晉風骨健,齊梁作后塵;唐祖李文雅,宋金元明清;管邦丹心照,橫空李士金。(李士金)四、結束語:擔負起傳承圣賢文化之神圣歷史使命
傳承圣賢文化,理一分殊。許多具體的學科,都是圣賢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比如朱子文學思想研究,所謂權威期刊《文學評論》發表的吳文說:“百年朱熹文學研究可大體分為三個階段,1911年至1949年為現代研究的開端,1949年至1978年是批判與否定階段,1979年以后是朱子學全面發展階段。”這段話,有兩個知識性邏輯性的問題:(1)前面說“百年朱熹文學研究可大體分為三個階段”,后面卻說“1979年以后是朱子學全面發展階段”,那么,究竟這是回顧朱熹文學研究的階段呢?還是回顧朱子學發展的階段呢?“朱熹文學研究”和“朱子學”顯然是有相當差異的概念。(2)說“1949年至1978年是批判與否定階段”與作者后文對于臺灣的朱熹文學研究的“回顧”內容是矛盾的,因為在臺灣或者外國學術界,并不存在大陸“批判與否定”朱熹思想的階段。而吳文的回顧范圍在地域而言是明顯包含臺灣地區的。再比如吳文說:“十年撥亂反正期。從研究范圍而言,除了朱熹的詩經學、文學批評理論研究繼續深入發展,還擴大到朱熹楚辭學、詩論、創作論、文道觀、文氣論、詩文作品等多方面。”顯然,說1979年到1990年期間才擴大到楚辭學、詩論、文道觀這些研究范圍不符合實際情況。因為在1979年之前,對于朱熹的楚辭學和詩論、文道觀等,均有專家加以論述研究[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