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騰 李士金 黃曉冬 趙媛媛 江蘇省淮陰師范學院
袁編對宋玉《九辯》論述的全部文字大約435字符,引用《九辯》原文168字符,引用魯迅《漢文學史綱》31字符。引文連接語“其中最動人的是對秋景的描寫”“魯迅《漢文學史綱》謂”25字符。換句話說,袁編論述《九辯》為此引文用了224字符,超過了論述《九辯》全文的一半。袁編論述主要內(nèi)容集中起來如下:《九辯》是宋玉的代表作,其內(nèi)容主要是抒發(fā)他因不同流俗而被讒見疏、流離失所的悲哀,批判了楚國黑暗的現(xiàn)實政治。作品委婉曲折地表達了對君王的忠誠和自己的怨苦,表現(xiàn)了對國家興亡的憂慮。詩中刻畫了秋景的種種凄涼寂寞,并將其和自身的惆悵失意、冷落孤獨之情和諧地交織在一起,感人至深。中國文學史上影響深遠的“悲秋”主題,實由此發(fā)端。《九辯》繼承了《離騷》的抒情傳統(tǒng),把個人的身世之悲和對國家命運的關懷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悲憤深沉之風格特征[1]。由此不難發(fā)現(xiàn),上文論述空疏而不切實,存在問題很多。讀者看了袁編的論述,對于宋玉《九辯》無法獲得確切的知識信息。郝桂敏指出袁編引文錯別字:第1冊第42頁《山海經(jīng)?海外北經(jīng)》引文有錯,本文引郭璞注云音啟,或作“綮”。書寫格式錯誤:第1冊第96頁第2自然段第5行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其中,最后的句號應該在引文的外面,因為引號的前面沒有冒號[2]。
記得第一次在課堂上見到李老師,大家都被李老師的個人形象所吸引(尤其是那長胡子),我當時的第一印象就是:不愧是教古代文學的!形象氣質都符合!那時候我覺得老師應該是整天“之乎者也”,一出口就是《詩經(jīng)》《論語》之類的話,后來我發(fā)現(xiàn)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樣。真的是出乎我的意料,李老師居然能把英語脫口而出,恕我直言,我原以為這么大年紀能把普通話說好就不容易了!真的沒想到英語也是語出驚人啊!我感到很慚愧。這學期的古代文學課,我得到了3次上臺講課的機會,講課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也感覺自己的儲備有限,缺乏大量閱讀。這學期的古代文學課堂似乎多了一些個人發(fā)揮的空間,每一節(jié)課的風格感覺上都不一樣,多了一份自由與灑脫,變端莊為靈動。我個人認為,這種教學方式的確有可取之處。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僅是學生,也是他人的老師。三人行必有我?guī)煟嗔诉@樣展示的機會,也讓我們更進一步了解每位同學的行為方式,性格特點。有幾位同學的學識修養(yǎng)也讓我尤為佩服,聽了他們的講課,不僅僅收獲的是知識,還有見賢思齊之心,感覺到自己讀的書還太少,需要在上學期間多吸收一些中國文化的養(yǎng)料。(汪騰)
在我們班的課堂上,有很多講課講得生動的同學,我很佩服周星涵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她獨有的個人魅力能把大家的目光迅速聚焦到她要講的內(nèi)容上,而且她也是一個幽默風趣的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從她流利的談吐中我可以感受到她讀過很多書。還有一位是張敏同學講的陸游,那堂課我記憶猶新,因為她講課的視角很獨特,很多人講陸游,都只會講他是一位高產(chǎn)的詩人,他很愛國,而張敏卻從陸游養(yǎng)生的視角出發(fā)研究陸游的詩歌內(nèi)容,很獨特,也很受用。還有一位好像是包玉潔,她講了紅樓夢里的禮儀,還有一些房屋構造臺階多少這樣的細節(jié),我也很感興趣,而且激發(fā)了我再次去讀《紅樓夢》。我認為她們的講課都是很有意義的,至少對我很有幫助。李老師這種教學模式對我本人的影響也很大,鍛煉了我的膽量以及上臺講課的語言表達和談吐教態(tài),我在兼職做家教的時候就像平時上臺講課一樣,不會怯場,也很有自信。在這些方面古代文學這門課給了我很多鍛煉的機會。(汪騰)
依稀記得在中國文學史課堂上第一次見到老師,看到您白花花的胡子有一種見到大仙的感覺。不僅僅是表面,您確實帶著我們在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讓我們見識到了您淵博的學識。仍然記得第一節(jié)課您就告訴我們:要感興趣地學習,學會學習,有理想地學習。學習是我們從小到大一直在經(jīng)歷的過程。有時為了考試,有時因為自己喜歡,但卻在學習這條路上一直摸索著前進。老師的話讓我仿佛看到了學習道路上的一盞明燈。“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可持寄君。”這是在課堂上老師讓我們多次重復背誦的一首詩。最開始對于我來說只是機械的背誦,卻未真正領略其中的深意。而慢慢地背多了,思考多了,才明白清淡自然,韻味雋永的詩歌帶來的超塵出世的境界,唯有品格高尚、風神飄逸的高士才能領略“白云”的奇韻真趣。在這一學期的課堂上,無論是老師所教授的內(nèi)容還是同學們所講解的內(nèi)容,都讓我學習到了很多,這些知識使我受益無窮。不僅僅是知識面的擴大,同時也陶冶了我的情操,豐富了我的精神世界。古代文學課堂猶如寶貴的精神食糧,也提高了我表達思想和情感的語言能力。這是一種熏陶,也是一種文化,通過古代文學史的課堂,這些優(yōu)秀的文化知識潛移默化到了心中。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無論是哪個等級,我覺得我們都應記住“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那種悔恨,努力學習更多知識。(黃曉冬)
這是第二學期上李老師的課,跟第一學期相比,我們已經(jīng)完全適應了老師的上課模式。在他的課堂上,我們可以自由活躍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大家都十分喜歡這樣的上課方式。文學史是一門兼有文學和史學性質的科目,李老師的精彩傳授,使大家增長了文學常識。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于宋元明清文學史常識的討論。因為以前的專業(yè)是英語,對中國文學史的了解只是皮毛,只是大概知道大家都耳熟能詳?shù)脑娙恕⒆髌泛土髋傻取A钗议_心的是,李老師傳授知識的方式特別適合我們。老師將知識點分配到每個學生身上,我們每個人都很認真地準備,最后在課堂上圖文并茂地用課件的方式讓大家更深刻透徹地學習中國文學史。李老師是很體諒我們的,知道我們以前不是這個專業(yè)的,很耐心地為我們講解中國文學史。在老師的課堂上,我不僅對文學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為自己能有如此輕松活躍的上課氛圍而高興。(文學院1308趙媛媛)
傳承圣賢文化,理一分殊。許多具體的學科,都是圣賢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朱子文學思想研究之回顧,嚴格地講,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的朱熹文學研究應該以傅斯年1919年在《新潮》發(fā)表的《宋朱熹的〈詩集傳〉和〈詩序辨〉 》作為有文獻記錄的開端。傅斯年的文章認為:朱熹的《詩集傳》 包括《詩序辯說》實際都是中國文學批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尤其是他的《詩集傳》更是《詩經(jīng)》研究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本文確認朱熹《詩集傳》包括《詩序辯說》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突出貢獻,在近百年來朱熹文學研究領域具有開拓創(chuàng)新的意義。1928—1929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周予同的專著《朱熹》,全書八章,其中第五章比較全面地論述了朱熹的文學思想。周文認為,朱熹最根本的文學觀念是,“由因襲的‘文以載道’之說進而持較深澈的‘文自道出’之論”。從這個意義上說,朱熹文學思想屬于為人生的藝術派,“即以文學出發(fā)于哲學倫理,而主張美善一致論也”。應該說,周予同的這個觀點比較符合朱熹文學思想觀念的實際情況。周予同發(fā)現(xiàn)朱熹在“修辭方面之意見,則頗自有其廓清之功……其指斥當時古文派之矯揉造作,殊可發(fā)噱也”。他的這個觀點很有積極意義,然而,用“殊可發(fā)噱”來評價朱熹“指斥當時古文派之矯揉造作”,顯然對于朱熹在修辭方面嚴厲批評文人學士之時代精神理解不足。周予同先生著述所概括的朱熹《詩經(jīng)》學三方面的貢獻為后來研究者所繼承:(1)反對《詩序》,以為不足憑信;(2)不專主毛鄭,而間采今文《詩》說;(3)提出新解,以《詩經(jīng)》中二十四篇為男女淫佚之作。分析可知,周文在朱熹文學研究領域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貢獻和意義,但某些觀點值得商榷,需要重新加以審視和批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