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媛
(陜西省石油化工學校,陜西 西安 710061)
對于少數民族音樂教育而言,音教改革不僅體現了我國的一種文化教育,還從某種意義上制約到民族教育與民族文化的進步。高校音樂教育改革應當兼顧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特點,清楚自身的改革和發展方向,從而強化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的課程建設,最終促進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
中華民族地域上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給我們創造了非常多的音樂文化資源,像是侗族音樂當中的大歌﹑蒙古族音樂當中的短調與長調﹑音樂劇的經典《劉三姐》等。這一系列的音樂創作作為表達音樂的形式都是非常藝術化﹑非常直接的。為此,在高校音樂教育中注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教育有著重大的現實作用,可以提高大學生的音樂素養。具體來講,少數民族音樂對高校大學生的影響作用體現在下面幾點上:
在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少數民族音樂是非常關鍵的組成部分,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也是我國文化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進行探究的基礎上,大學生能夠把握我國音樂文化的發展經過,可以進一步感受各個民族間的密切聯系,進而提高民族向心力與民族凝聚力,最終形成文化的自豪感。
熟悉各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源頭,從而提高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增強民族音樂傳承與發展的責任觀念。
確保文化傳承質量與提升文化內涵的根本所在是注重共同發展多元文化。針對當今流行音樂占據主導地位的音樂發展現狀,高校需要立足于多元化文化的發展視角,優化大學生的音樂教育環境與學習氛圍。
少數民族音樂具備真摯的情感﹑樸實的內容,最為直接地體現了音樂形式,大學生在欣賞少數民族音樂的過程中,不但能夠進一步地把握少數民族具備的音樂特色﹑人情風俗,而且還可以在創設的音樂情感氣氛中升華思想與陶冶情操。
各種各樣的民族音樂文化涵蓋的音樂特色也富有差異性,大學生在欣賞各種各樣音樂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少數民族的音樂風格﹑音樂情感表達﹑音樂文化魅力。對各種各種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欣賞就好比是觀看千變萬化的藝術畫,從而使學生在欣賞中感受到音樂藝術之美與提升自身的音樂欣賞能力。
高校組織音樂教育改革的載體形式是教學知識,基于多元化的教育背景之下,學生能夠涉及到多變豐富的音樂知識,而傳統的少數民族音樂教學知識業已較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為此,高校音樂教師需要結合課程進一步地挖掘教學知識,確保學生進一步地把握音樂知識,像是在指導學生學習《在那遙遠的地方》(王洛賓)的時候,教師需要重點講解背景知識,以使學生感受到音樂中體現的濃厚的西部歌曲的特點,從而調動學生學習少數民族音樂的興趣。
日益優化的教學環境有助于創新教學改革。為此,高校在音樂教育改革中,需要拓展音樂教育資源﹑創新音樂教學形式。教師能夠根據鄉土音樂教材的特點,將原汁原味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引入;激勵學生立足于自身周圍的少數民族音樂,搜集各種各樣的音樂文化形式;通過多媒體形式搜集形式多樣的少數民族樂器,從而實現學生學習知識面的拓展。
我國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顯著不足之處是缺少教育的情感因素。為此,高校音樂教育改革需要轉變教學思想,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劃歸培養學生的價值情感﹑提高音樂能力﹑傳遞音樂知識為一樣的地位,將美育融入到音樂基礎內容的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創設賞析音樂的時機,以使學生在欣賞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同時培養審美趣味性。
任何的知識都源自實踐。在高校音樂教育中,一味的“板書”較難讓學生準確地理解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為此,教師需要注重實踐的功能,啟發學生進一步調查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文化特點,從而深入把握創作音樂的靈感所在。例如教師指導學生學習蒙古族馬頭琴樂器的時候,先要求學生進一步熟悉馬頭琴的發展歷史,以及馬頭琴音樂受到騎射文化的影響作用,從而深入分析蒙古族音樂的特色。
總而言之,基于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高校音樂教育改革需要講解背景知識﹑創新教學形式﹑融入情感因素﹑組織實踐活動等。只有如此,才可以真正地提升大學生的人格品質﹑音樂素養﹑藝術修養。
[1]張先婷.牧區鄂溫克舞蹈文化保護與發展探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3).
[2]陳冀紅.聲樂教學中歌唱技術和情感藝術的相輔相成[J].大眾文藝,2017(15).
[3]楊綠蔭.德國歌劇中英雄倫理觀的分析與闡釋——以瓦格納及其歌劇《唐豪塞》為例[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