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欣
(濱州學院藝術學院,山東 濱州 256600)
所謂創造意識和能力,是人類特有的綜合性本領,是由知識﹑技能﹑情感﹑個性等多種因素綜合優化而成的,在創造意識和能力的推動下,可以發現新事物﹑產生新思想,是完成某種創造性活動必備的品質。具體到作曲來說,這是一種典型的藝術創造,要求作曲者憑借自己的作曲知識和技法,獨立創作出內容和形式完整﹑情感真摯﹑風格鮮明的作品。
受到歷史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高校作曲教學仍存在著重知識和技能輕實踐的問題,作曲教學是為了讓學生掌握作曲和技法,而對學生究竟能不能獨立創作出作品則較少關注,使學生創造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受到了很大影響。所以教學理念的轉變已經是勢在必行。首先,應認識到創造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才是作曲教學的本質目標。作曲知識和技法的掌握是必要的,但是僅具備了相應的知識和技能,而沒有創造的意識和能力,音樂創作這項創造性活動還是難以展開。反之,如果學生敢于創造﹑樂于創造﹑善于創造,便會自覺學習和完善必須的知識和技能,所以要認清楚作曲教學的過程目標和本質目標,深刻理解和把握兩者的關系;其次,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因勢利導。藝術創作是一種個性化審美創造,既沒有是非對錯,也沒有標準答案。“教師必須思考:該怎樣才能將學生培養成有用的合格人才? 怎樣挖掘他們的潛力﹑ 提高他們各方面的綜合能力? ”[1]所以要肯定學生個性化表現,鼓勵他們進行個性化創造,由此才能獲得和而不同的培養效果。
傳統作曲教學中,教師多采用講授法,以教師講授學生練習為主。這種教學方法更適合于理論性學科,并不適于作曲這種實踐性﹑創造性活動,所培養出來的學生也是千篇一律的,絲毫沒有個性可言。因此教學方法的革新已經是勢在必行。近年來,隨著教育學理論研究的豐富,有多種新的﹑科學的教學方法,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受到了普遍認可,也尤其適合于作曲教學。如對話式教學法。這是一種主張通過師生對話來進行知識建構的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而是學生成為了主角。在平等﹑民主﹑和諧的氛圍下,學生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學習意愿﹑感受和困惑等,而教師則給于有針對性地引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目標便在師生間真誠愉快的交流中自然實現。又如小組合作法。21世紀,集體意識和合作能力,已經成為了人們必備的能力和素質。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小組,分別制定相同或不同的創作任務,鼓勵學生以合作的方式完成。有的負責搜集資料,有的負責旋律,有著負責歌詞,有的負責MIDI制作等,可以極大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高效完成既定任務和目標。
“藝術實踐對于高等院校作曲專業的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尤其對于特色型應用型本科院校來說更為寶貴。”[2]也只有在實際的創作中,才能使學生的創造意識和能力有發揮的機會和空間,體現出創造的價值和意義。但是反觀當下的教學實際,學生還是以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為主,既沒有主動創作的意識,也沒有主動創作的機會,使學習陷入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狀態中。所以要求學校和教師對實踐有充分的重視,多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比如舉辦專題創作大賽﹑積極搜集各類創作信息﹑廣泛參加各類征歌活動和比賽等。最終的成績并不重要,而是重在參與,感受實踐的氛圍和過程。這種實踐經歷越豐富,主動創造意識也就越強,這正是實踐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教學評價是教學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具有導向﹑診斷和激勵的作用。之所以強調教學評價,是因為作曲教學與一般學科有著較大不同。一般學科的評價,多可以以量化制的形式予以體現,作曲作為一種藝術創造活動,是沒有是非對錯之分的,所以評價的重要性就得到了凸顯,要求教師的評價必須及時﹑靈活和有效,才能讓學生對創作成果有全面的認識。具體來說,首先是評價要及時。針對學生的創作要趁熱打鐵。當學生投入巨大熱情和精力,創作出作品后,是十分希望得到教師關注的,如果教師不聞不問,則很容易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教師應盡可能及時作出評價。其次是評價應以鼓勵為主。學生本身就處于學習階段,所以沒有必要在結果上求全責備,而是應該以鼓勵為主,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每一個閃光點,使他們對今后的學習充滿信心和勇氣,在此基礎上再以合適的方式指出當下的不足之處,使教學評價成為保持學習熱情,提升學習質量的重要推動力。
綜上所述,作為作曲來說,一方面,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豐富和穩定的技法體系,這是每一個作曲學習者都需要全面掌握的;另一方面,則要求學習者必須具有創造意識和能力,才能創作出多元化的音樂作品,避免重復﹑類似等現象的出現。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作曲教學中學生創造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既是音樂藝術發展的需要,也是學生個人學習質量提升的需要,理應得到充分的重視,通過對教學多個環節的革新和完善,切實加強和完善教學手段,推動地方高校作曲教學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
[1]鄭建鷗.論高師作曲專業研究生綜合能力的培養[J].當代音樂,2015(19):46.
[2]吳明澤.高校作曲專業加強藝術實踐的重要性[J].當代音樂,2016(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