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旋
(河南理工大學音樂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在實際運用中比較常見的解構手法分為兩大類:簡單解構和多重解構。
通常藝術界會對材質和形式進行解構,有部分的和整體的。節目的解構往往是多層次和多角度的,可以對節目本身和形式進行解構,也可以對內容進行解構。當然,還有邊緣的背景和舞臺設計圖形和視頻的解構等,但這不是本文探討的重點,本文主要研究音樂類節目在創作上對內容和形式解構的創新應用。
簡單解構是對作品或形式的一部分或全部,用一次解構步驟完成,目的是創作新的形式和添加新的內容。在解構的過程中,先“解”后“構”,可根據需求忽略或加入一些東西,運用一些概念對原有的作品的形式與內容加以改變。這是解構與創新結合的結果,不能為了解構而解構,是為了達到目的而解構。當不需要改變的時候,只需對某個元素進行簡單的解構即可。
多重解構是多層次和多角度的,可在對形式進行解構的同時,對內容進行解構;對各個要素進行分別解構,同時對要素的結合﹑連接也要進行解構,對要素整體結合也進行解構。讓人通過“解”的部分產生聯想﹑思考從而領悟內涵。
對于音樂節目,沒有太復雜的外在東西可以解構。曲目﹑歌詞和演唱表演動作是相對固定的,改變主要是在編曲﹑順序﹑搭配等方面上做文章。根據可解構的程度,取舍應用一些概念或方法去進行創新和其他補充。
具體的表現方法有殘像﹑裂像﹑拼貼等形式。殘像是把圖形的一部分保留或暴露出來,但是突出它的“殘像”,可以表達美或丑,有突出的渲染作用,裂像也類似,但是沒有被遮蓋住,只是裂開的原來的圖像,突出強烈的扭曲性,使人產生聯想和發散思維等感官效果;也可以與別的圖形結合使用,造成一種新鮮的圖形感官效果。拼貼是最熟知的解構手法,就是無差別的連接或鏈接兩種事物,讓人覺得似乎合理又有“驢唇不對馬嘴”的效果。雖覺得是缺乏邏輯關聯的胡亂聯系,但有時又能烘托氣氛達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只用一種的就是簡單解構,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方式的是多重解構。比如韓庚表演的《除夕的傳說》,本來是一個很新潮的歌曲,并配以街舞等形式的現代舞表演。但是為了免于流俗,突出韓庚的民族舞蹈基本功底,歌曲被解構到民俗故事,用網絡游戲的畫面和現代高科技投影加動作表演的形式給觀眾講了一個“年的由來”的故事。這個歌曲中的舞蹈,被殘像式地解構成一個有創意的兒童節目。
多重解構是指把作品的形式和內容的各種可變因素當作解構的對象,加入其他的元素,然后根據需要,或重組﹑或殘像﹑或裂像﹑或拼貼到一起,使它們可組合使用,沒有強調主次聯系。
多重解構有兩個步驟。第一步,先經過無較強邏輯性的想象編排,然后根據直覺思考后重組的結果;第二步,根據需要對其他材料和形式﹑內容等所有可控因素進行多次解構。每次之間都可以聯系,也可以沒聯系,根據喜好或者隨機產出許多方案,選擇一種或一類作為最后的結果。過程是可以討論和無限循環的。
解構過程的目的是直到達到完整為止,或者可以使用為止。如果沒法找到最好方案,可以對已經變得沒有形狀的結構體進行重塑。方法是可以回到原來的傳統上找一些支點,完成多重解構;也可以用其他任何概念來完成,亦可與其他理論和元素結合,不拘泥于解構的方法。節目中舞美和編導設計中常用的解構手法是將一些完整的形象有意識地進行分解,將其分隔離散,將人們熟知的事物有意識地視為陌生,然后從中尋找發現新的內容,或者將事物重新組合再通過知覺特性來獲取新的意義產生新的觀賞性。
本文從創作節目和改變節目的手法反推節目的思維創新過程。有些演繹的成分,不要真實還原,只是為了說明解構創新的可行性,這就是解構的程序。重復的把一些事物放到解構的空間里去理解,然后不斷分析,反反復復,達到目的,最后重新塑造成想要的。延異的產生,其實就是說與本意不同了。總體表示一個語言符號要想在正常的語義中發揮符號作用,就必須轉換或重復而改變其語義的價值,成為另一個語境。
2012年春晚的《小合唱》節目,用群口相聲的形式解構了歌曲。首先是形式上,相聲的元素沒有打破,但不是傳統相聲,不是捧哏和逗哏的簡單關系,是歌曲內容的相聲解構,是相聲拼貼了《祝酒歌》的成分,把《五官爭功》給解構了;接下來,演員的構成,四位歌手和一位相聲演員組合表演。故事的發展脈絡是為了爭著表演《祝酒歌》,一位新歌手和三位老歌手,年級最大的男低音,其余三位歌手是男高聲部。這樣就從許多角度制造沖突,最后演員從不同聲部﹑不同音色﹑不同角度合作完成了節目,團圓收尾。中間還穿插王宏偉歌頌的“新疆美好”的宣傳主題,這樣的宣傳手法讓受眾覺得不刻板生硬,能滲透融合。如此解構,的確是解構創新,不單單是編導簡單創新而已。
解構的要義是強調不能非此即彼的把事物完全對立起來,強調互相的聯系性。解構理論表面上是“反”的,但不是孤立的,不是“否定”。解構是強調延續性的,不是靜止不動的。解構創新可以被當今的藝術領域廣泛應用,巧妙地運用各種文化的“能指”和“所指”不同來創新,比如各種“惡搞”﹑“穿越”﹑“山寨”文化都是對經典的解構行為,某種意義上的流行成功影響了現代人的思維方式。
[1]鄭玉章,錢芳.肖邦多重人格的解構[J].音樂探索,2011.
[2]雅克.德里達.解構與全球化[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02.
[3]沙春彥.詮釋德里達的“解構”思想[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4]黃其洪.德里達論藝術[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