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君,徐彬超,高春花,宮明明
(賀州學院體育學院,廣西 賀州 542899)
理論與方法探索
南嶺走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學校教育傳承體系的構建
岳 君,徐彬超,高春花,宮明明
(賀州學院體育學院,廣西 賀州 542899)
本文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實地考察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南嶺走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學校教育傳承體系構建的意義進行闡述;明確學校教育傳承體系構建必須遵循系統性原則、可行性原則、適用性原則和動態性原則;從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體育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民族體育藝術節、運動訓練和民族傳統體育競賽等方面構建了一套完整的學校教育傳承體系,以期為學校教育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提供理論參考。
南嶺走廊;民族傳統體育;學校教育;傳承體系
南嶺走廊是我國現代杰出的民族學家、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提出的三大民族走廊之一,是我國民族走廊的典型性代表,境內有瑤族、苗族、壯族、侗族、畬族等10多個少數民族,它是一個地道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富礦區”,是南嶺走廊研究的寶貴資源。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承載著某一民族體育文化生命的密碼,蘊含著各少數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它是維護國家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是民族文化生命創造力的展現,也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標識。因此,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不得偏廢。本文通過構建南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學校教育傳承體系,旨在推動南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得到活態傳承。
1.1 學校教育傳承能喚醒學生對本民族的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
經濟在快速發展,社會在不斷進步,人們的價值觀念、世界觀和生活習慣等都在不同程度地發生變革。少數民族學生離開他們出生的家庭,走進多民族共同體的校園,接受西方體育文化的熏陶,越來越疏離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生活在社會群體中的人們,依從人類本質屬性都會自覺不自覺地追求認同感和歸屬感,而真正把人聯系在一起的是他們共同的文化。學校教育能使學生感受到自己傳統體育文化中的優秀價值觀,喚醒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并構成自我認同和相互認同的文化標識,增強民族凝聚力。
1.2 民族傳統體育的學校教育傳承是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需求
南嶺走廊民族傳統體育資源豐富,極具健身價值,參與各種民族體育活動,促進民族地區學生體質,并能使學生在感受民族傳統體育快樂的同時,豐富知識、增長智慧、提升能力,培養大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對提升大學生知識水平和人文素質具有積極作用。
1.3 民族傳統體育的學校教育傳承能培養高素質的傳承人
以前,很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人受環境和時代的局限,到學校讀書的很少,文化程度底下,多數為文盲或半文盲。由于民族傳統體育的一個重要的特征是具有“活態性”,沒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實質性的傳承,有的甚至造成“人去藝絕”的局面。只有通過學校教育,使學生懂得民族傳統體育的歷史淵源與流變,接受民族傳統體育的認知教育,實現傳承人素質的提高。
2.1 系統性原則
南嶺走廊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在不同歷史時空中的發展與演變而成的。不同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叢、文化圈、文化區、文化類型交織分布,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文化層。因此,南嶺民族體育文化傳承的教育過程同文化教育一樣,是一個系統完整的教育過程,學校在構建民族體育文化教育傳承體系也必須考慮到其系統的全面性。
2.2 可行性原則
學校教育傳承體系的構建最主要的就是希望能夠發揮它的實效性,切合實際可行的教育傳承體系才能更好地指導學校,使學校能夠順利地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因此,體系構成因素要有針對性,要因校而定,由于民族不同、區域不同的學校,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各異,傳統體育項目也不同,切記照搬硬套,一切從實際出發,要有選擇性地選擇能接地氣的項目或內容開展傳承教育。
2.3 適用性原則
南嶺走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歷史長河的發展變遷過程中,形成了體育文化進化的年輪,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進化過程中存在著不同的層面,有的層面將慢慢遺失,沉積成為永遠的過去;有的層面將注入新的文化特征,成為新時期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適應的象征。在構建教育傳承體系要適應這種新時期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若對南嶺走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沒有進行歷史的考量,采取“一鍋端”的辦法,難以實現教育傳承的功效。
2.4 動態性原則
南嶺走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一個開放、動態平衡的過程。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演變過程中與多種文化形態相互滲透,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變化而發展變化,它需要與時代變化的韻律合拍,不斷調整自己的內部結構,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因此,構建教育傳承體系也必須迎合其動態發展的結構。
學校是當代獲取文化知識的重要場所,是民族傳統體育現代化發展的孵化器,是今后民族傳統體育名副其實的傳承空間、陣地和搖籃。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一種優秀傳統體育資源,具有競技、健身、娛樂融于一體的特性,能很好地迎合現代學校體育發展的需要。民族傳統體育依附學校的教育傳承是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學校教育傳承的主要任務是實現對南嶺走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認知教育。
3.1 校園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建設
校園文化是學校倡導的價值觀、道德觀、思想作風、行為準則及各種文化的認同意識,是校園群體心理、思想體系外化行為方式的有機統一體。校園文化是整個教育系統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影響著人的靈魂深處,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生活方式及人格等各個方面發揮著極大的導向作用,它具體是通過校園的文化設施、日常文化活動、文化環境等集中表現出來。其中,教育、健身、娛樂和激勵等是南嶺走廊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特有功能,它無不閃爍著教化的強大、文化的光芒。在校園建設方面,設置民族體育活動所需的設施、器材及空間,安置民族體育項目或人物的雕像,在校內建設民族體育文化館、民族傳統體育傳承實訓基地等是培養本地區各民族學生對自己民族體育文化認同的根本所在。
3.2 體育課教學內容的改革
體育課程是學校體育教育中實現南嶺走廊民族傳統體育傳承的重要載體。學校應編制當地優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特色教材,通過深入挖掘南嶺走廊民族傳統體育資源,特別是對社會發展起到積極作用的體育項目,對其歷史淵源、發展過程進行梳理編入教材中,并融入課堂教學的全過程,讓這種深厚民族文化底蘊植根到每一位學生的心田中,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增強文化認同感與民族自豪感。實踐教學所選用的民族體育項目也應具有代表性,符合當地民族特色,能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讓學生切身投入到技藝的學習與實踐中去,發揮實踐傳承的核心作用,為南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繼承提供文化土壤。
3.3 課外體育活動的創新
課外體育活動是學校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對學生進行體育課堂教學任務以外的多種多樣的體育活動。其可以通過俱樂部的形式組建獨具當地民族特色的各項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如瑤族(長鼓舞、摔跤)俱樂部、苗族體育(龍舟)俱樂部、畬族(武術)俱樂部、壯族(搶花炮)俱樂部、侗族(舞龍舞獅)俱樂部等,學生可依據自己的時間、興趣愛好,以會員的形式參與某個民族傳統體育俱樂部的活動,創新課外體育活動。
3.4 民族體育藝術節的常態化
校園民族體育文化節是民族傳統體育的感性與文化的理性相結合,融民族傳統體育知識、比賽、游戲、繪畫、攝影、征文等多種內容形式。其內容可以通過策劃民族體育專題演講比賽、民族體育文化知識競賽、民族體育趣味運動會、學校民族特色課題展演、民族體育(舞蹈)表演晚會等來展現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這種獨具一格的民族文化氛圍下,吸引更多的各民族學生關注、參與、支持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不斷擴大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影響力。
3.5 民族體育運動品牌的建設
品牌的效應即榜樣引領作用,民族體育要得到良好的傳承與發展一定要有自己的運動項目品牌。南嶺走廊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品牌的建設可分為2類,其一是表演類,其蘊涵著深厚的人文價值,強調的是“天人合一,以人為本”,如瑤族長鼓舞健身操、集體太極表演、舞龍舞獅等彰顯民族傳統體育的個性,使學生在集體的練習中領悟到民族風情,精神得到升華;其二是競技類,與現代體育一樣,超越對手,積極上手,是體育永葆發展的不變主題,南嶺走廊居住十幾個少數民族,民族傳統體育資源能否成為運動品牌,每個學校必須做到項目的科學篩選,根據不同區域合理布局,選擇一些與地方民族接地氣的項目,如搶花炮、射弩、打陀螺等,避免同質化發展,有針對性地開展課余訓練,使之成為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特色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品牌。
3.6 民族體育競技體育比賽制度的改革
南嶺走廊民族傳統體育是以一種自發的、松散的原始信仰的祭祀活動,是一種扎根于民間的草根文化,為適應現代體育的發展,必須進行改革創新。例如,瑤族“盤王節”,在祭祀活動過程中或多或少地攙雜了許多原始的、落后的、迷信的成分。其祭祀儀式通過模仿各種動植物的動作和形態來取悅神靈,對萬物之神的敬仰,在模仿動物方面有金雞展翅、金雞跳杠、鯉魚曬籽、畫眉跳籠等;在模仿植物方面,有掃地梅花、大蓮花、雪花蓋頂、古樹盤根等;以此對祖先的崇拜來許愿祛除人世間的災難,保佑人畜平安、五谷豐登。可見,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不可盲目固守,否則就會被時代淘汰,走向自滅道路。要發展就要改革創新,創新改革民族傳統體育的消極因素、迷信落后的成分,通過比賽制度的改革促進南嶺走廊民族傳統體育與西方現代體育文化溝通。
南嶺走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要在現代社會中扎根發展,學校教育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教育傳承的主陣地,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通過從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體育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民族體育藝術節、運動訓練和民族體育競賽等方面構建了一套完整的學校教育傳承體系,這將在學校傳承教育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 1 ]湯立許,蔡仲林.文化變遷視域下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發展流變[ 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4):67-72.
[ 2 ]郎玉屏.現代化進程中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 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10).
[ 3 ]夏瓊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教育策略[ J ].體育與科學,2010(1):70-72.
[ 4 ]范澤容.湖南江華地區瑤族長鼓舞的田野調查與研究[ D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 2009.
G807.0
A
1674-151X(2017)01-086-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01.044
投稿日期:2016-11-22
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6JGB384);賀州學院教授科研啟動基金項目(IZUJS201510)。
岳君(1967—),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