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榮
(濱州學院藝術學院,山東 濱州 256603)
新形勢下高師聲樂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
趙秀榮
(濱州學院藝術學院,山東 濱州 256603)
高師聲樂課歷來是高師音樂教育學科中的一門主干課程。長期以來,一直沿用著專業音樂院校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當今人才培養的需要。應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可從注重“師范性”特點、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選擇實用性的教材、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與姊妹輔助專業相結合等方面進行創新。
新形勢;高師聲樂;教學模式;改革創新
當前,應用型本科作為多元化教育的趨勢之一,理應大力發展。但就高師聲樂教學來說,由于受專業音樂院校辦學模式的影響,過多的注重技能技巧,“師范性”不夠突出,忽視了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高師聲樂的發展。為此,改變傳統的聲樂教學模式迫在眉睫。
高師聲樂教學的培養目標是為基礎音樂教育師資而服務的,不僅要求學生能唱、能奏,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還要求有組織學校開展的各種課外音樂活動的能力。這種新觀念是直接關系到未來音樂教育者而言的,這要比只注重聲樂技能技巧方面訓練要重要得多。
高師聲樂教學要切實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拋棄傳統的“專業音樂院校”式的教學模式是改革的基本前提。指導綱要中明確規定:“高師聲樂教學直接與基礎音樂教育教學相聯系”。高師聲樂教育者要,逐步建立起由“精英式教育”向“基礎和普及教育”教學模式的轉化,培養出能夠“站穩講臺、兼顧舞臺、面向社會”符合基礎音樂教育要求的應用型人才。
以往的教材多數是按照專業音樂院校學生的標準來選的,高師學生專業基礎相對薄弱,所以在教材的選擇上應有所兼顧。“教材選用要樹立為學生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協調發展創造條件的思想,體現為培養高素質創新性聲樂人才服務的理念。”[1]基礎音樂教育新課標指出:音樂教學的核心為培養學生的審美理念,以“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強調學生個性化發展。所選教材的內容要與中小學音樂教育緊密結合,應根據高師院校音樂教育的培養目標選取教材,改變傳統教材選擇上的局限性及單一性。
除上述教材外,還可以選擇一些聲樂理論教材和聲像教材。如聲樂發展簡史、青少年嗓音保健知識、聲樂美學與教學法、中外知名音樂會、聲樂比賽等,以及著名聲樂教育家的上課資料等,可將其視為高師聲樂教材的一部分。
長期以來,我國高師聲樂教學模式多少都存在重技能、輕理論的現象。在新課標的指引下,要求基礎音樂教師不但演唱能力強,更重要的是要儲備更多更廣的理論知識。隨著高師音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應將新的聲樂理論課引入聲樂教學中,如聲樂教學法、中小學歌曲的類型與特征、變聲期的發聲訓練方法、青少年嗓音保健以及課外音樂活動輔導理論等。可以利用生動、形象的、圖文并茂的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經過了系統化聲樂理論知識的學習后,學生提高了自身的綜合素養,為走上工作崗位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
“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應圍繞對應用型人才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要求,以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做到理論與實踐并重。”[2]組織、編排和表演,定期舉行音樂會,參加一些公益活動,豐富舞臺經驗。
組織學生到中小學見習觀摩,把基礎音樂教育內容引入聲樂教學中,盡早接觸基礎音樂教學過程,積累教學經驗,可以獨立進行教案設計、編寫、備課和上課,在實踐中得到鍛煉。提前適應基礎音樂教學要求。
高校聲樂教學絕不能僅注重聲樂教學本身,而應廣泛與其它姊妹輔助專業課緊密相結合,從其它學科中汲取營養。有學者認為:“聲樂藝術是由多種學科共同組成的一門綜合性學科,聲樂藝術的本質是全方位的與其它學科相交叉。”[3]
由于學生在藝考前的學習動機有所不同,多數是突擊性的,接觸音樂時間較短,基礎較薄弱,有些音準、節奏比較差,一首新的作品很難在短時間之內完成,影響整個聲樂教學的進度和教學的質量,所以要注重學生視唱練耳的訓練,提高學生的聽辨能力和視唱能力,這樣才能保證聲樂教學順利進行。
基礎音樂教育要能夠自彈自唱,鋼琴即興伴奏在基礎音樂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當前,多數高師院校都是在大三、大四開這門課,期末考試很少能找到會伴奏的學生。如今有很多畢業生在考教師編時因不會伴奏而未能入圍。因此,大一就開始接觸,從最簡單的歌曲和節奏型開始,試著配伴奏,使學生能夠真正得到鍛煉,激發興趣,為勝任將來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聲樂是一種綜合藝術形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除了演唱外,還要進行形體動作的配合表演,演唱者要“聲情并茂,以情動聲”,才能詮釋作品的內涵,這就要求在高師聲樂教學中要加強與形體舞蹈之間的聯系,讓形體舞蹈潛移默化的滲透到聲樂教學中,學生在演唱歌曲時,聲樂教師要強調其表情、形體動作與歌曲的協調配合,真正體現“藝術是相通的”。
傳統的高師聲樂考核方法為只演唱一首作品,針對基礎音樂教育的師資,高師聲樂教育考核方式應多樣化,重視綜合能力的考核,可分為四部分:即聲樂理論知識、藝術實踐、教學實踐(包括教案設計與編寫、模擬教學)和聲樂技能。
聲樂考試成績應采取“量化評分”的方法,理論占10%,采取筆試;藝術實踐占10%,教學實踐占20%,技能占60%。這種考核方式充分體現了多樣化,體現了高師音樂教育為基礎音樂教育服務的指導思想。
良好的學習心態是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的首要前提。聲樂課比較抽象、枯燥,聲樂教師的語言要形象、生動,讓學生易于接受和模仿,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除此之外,還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給學生發問的機會,努力引導學生在聲樂學習的道路上健康發展。香港城市大學岳曉東先生在《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之我見》一文中曾指出:“問題意識不等于批判思維,質疑精神不等于創新精神。問題意識只是點,而批判思維則可謂面;質疑精神可促使人們發現問題,而創新精神則促使人們進一步解決問題。”[4]
高師聲樂教學改革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長期過程,需要高師聲樂教育者不斷總結經驗,教學模式需要不斷創新,既要與時俱進,又要有前瞻性的目光。努力把學生打造成可用之才,最終實現高師聲樂教學的理想目標。
[1] 覃乃軍.高校聲樂課程教材建設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21.
[2] 蔡敬民,魏朱寶.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戰略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08,12.
[3] 劉淘.民族音樂學之于聲樂學[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4,3:104.
[4] 岳曉東.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之我見[J].高等教育研究,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