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丹
社交媒體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傳播創新
劉 丹
城市作為人們的工作地、居住地和旅游目的地,是一個包含著復雜社會因素的多面體,人們對城市的理解來源于媒介對城市人口、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因素的建構和呈現。智慧城市需要對城市民生、環保、交通、醫療等公共問題做出快速智能反應,是城市發展的高級階段,更是人們實現美好城市生活的一種現實途徑。社交媒體作為溝通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紐帶,更是連接人與城市的橋梁,為我們更好地了解智慧城市的發展和理念開啟一扇知識之門。在智慧城市建設進程中,社交媒體的傳播方式創新使人與人之間、人與城市之間的關系有了新注解,對傳播創新的不斷探索、反思與突圍,是掃除智慧城市建設障礙的重要步驟。
社交媒體;城市;傳播;創新
自2009年新浪微博出現以來,中國社交媒體的用戶數量逐年增長,用戶黏性不斷增加。截止2015年,中國的社交媒體用戶已占城市居民數量的一半,其中微信位居移動社交類APP使用率的首位,而新浪微博位居第二,百度貼吧位居第三。[1]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普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方式也變得更加多元化、便捷化,社交媒體在社會各個領域的應用愈加深入;各行各業都嗅到了社交媒體對企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意味,紛紛抓住這一發展的新契機;各級政府也意識到了媒介技術對知識傳播和信息溝通的重要作用,主動利用社交媒體開啟了新的政務模式。通過對社交媒體平臺上的數據進行挖掘和解讀,城市管理者能夠很好地緩解交通擁堵、解決醫療資源緊張、增強城市預警系統,從而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決策。同時,社交媒體的廣泛應用也促使越來越多的市民參與到城市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建設中,主動為智慧城市發展建言獻策。社交媒體對于智慧城市建設的發展起到了哪些推動作用?社交媒體更快捷、更私人化的傳播特征對智慧城市的發展是否百利而無一害?社交媒體上存在的信息不對等狀況對個人與城市造成的影響有哪些?對于這些問題的解答,是我們更好地理解智慧城市的意義、利用社交媒體建設智慧城市的重要前提。
目前,國內外探討新媒體應用與城市發展之間關系的文獻已經有很多,這些研究聚焦于新媒體與城市的經濟發展、旅游業的發展和城市形象的推廣、對公共危機的調試等方面,但集中探討社交媒體的廣泛使用對智慧城市建設作用的文獻仍然較少,尤其是對社交媒體在突發公共事件中的信息傳播模式創新、對社交媒體還原突發性事件中面臨的困境等問題關注得較少。結合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和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的發展現狀,本文的研究視角專注于以下兩點:一是社交媒體的應用對智慧城市的傳播模式創新,二是關鍵事件中社交媒體“失控”的傳播態勢對于個人和城市發展的負面影響。將社交媒體參與智慧城市建設中的不同功能和作用進行對照,是全方位、多角度分析社交媒體如何影響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途徑。
(一)信息化:智慧城市的技術依托
智慧城市的提法來自IBM公司,“IBM認為,21世紀的智慧城市能夠充分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的響應,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生活。具體來說,智慧城市需要具備四大特征:全面感測、充分整合、激勵創新和協同運作。”[2]從實現手段上看,智慧城市就是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響應。其實質是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城市智慧式管理和運行,進而為城市中的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促進城市和諧、可持續成長。
信息化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能夠給城市帶來新的產業集聚區和公共文化空間。卡斯泰爾在《信息化城市》一書中指出:“新技術的產品也是信息。它們在商品、服務、決策、程序中的體現是信息成果應用的結果,而非產品本身。從這個意義上說,新技術不同于以往的技術革命,因此將這一新樣式稱之為‘信息技術樣式’是合理的,盡管事實上其中包括的一些基礎技術(如超導)并非信息技術。但是,這一樣式本身確實存在,它通過聚焦信息處理和采用最新發現的信息,匯聚了一系列科學發現,使得整個新技術革命范圍內的整合交流成為可能。”[3]由此來看,信息化是城市發展的共同理念,是人類實現信息共享和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目前,以大數據、物聯網建設、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為發展主線,城市正在進行新的改革和創新。
隨著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城市的人口容量將變得越來越大,城市擴張的步伐也將加快。與此同時,也將產生更多“城市病”,如人口膨脹、交通擁堵、環境惡化等。如何找到恰當的解決辦法并合理地化解這些問題帶來的民眾積怨,是智慧城市建設中要解決的核心問題。目前,我國正處于城市化加速發展的時期,部分地區的“城市病”問題已非常嚴峻。為更好地把脈普遍存在的“城市病”,實現城市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建設智慧城市成為互聯網時代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
目前,智慧城市的建設在國內外許多城市開展,如新加坡、韓國的首爾、荷蘭的阿姆斯特丹等地已經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國內,截至2016年年底,“已有超過300個城市和三大運營商簽署了智慧城市建設協議,并有290個城市入選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根據國家相關部委推進智慧城市建設部署,以及各地方政府的安排,預計到2017年我國啟動智慧城市建設和在建智慧城市的城市數量將有望超過500個。”[4]信息時代的來臨意味著新的城市空間出現和城市結構的重組,這將對人們公共權力的享有、教育資源的獲取、政治活動的參與等方面帶來更深切的體會和影響。
一個真正的信息社會,應當使信息技術受惠于廣大公民。在建設智慧城市時,公民成為城市治理的主要參與者,與城市管理者一起解決現實問題,使社會的各項機能更加協調。社交媒體的出現使得公民的政治參與感增強,他們愿意將自己對社會的感知發布到公共信息平臺,更希望自己的意見和建議被政府采納。每個公民都是復雜社會中的一個信息節點,這些節點共同作用構成了社會問題的數據結構圖。如涂子沛在《大數據》一書中指出的那樣:“智慧城市的建設問題,其實是一個城市的大數據綜合治理問題:一是要在以前沒有收集數據的地方收集數據,這主要是利用物聯網的技術;二是要讓不同系統的數據有效對接起來,這是系統整合的任務;最后,還要利用數據可視化的技術把海量數據中隱藏的知識揭示、展現出來,讓數據中的智慧能夠以一種直觀的形式流向城市的管理者、決策者和市民大眾。”[5]
(二)社交媒體:感知智慧城市“體溫”的皮膚
盡管互聯網的發達帶來新的信息抓取技術,社交媒體上每天都有數萬條信息更新,但僅憑技術傳感抓取的數據信息對于深層次了解城市而言仍是冰冷的。技術并不能幫助城市管理者做出決策,城市的主體是人,只有人們的真實情感才能反映出城市各方面的變化,如愛德華·格雷澤在《城市的勝利》一書中所言:“最為重要的交流的參與者仍然是人,電子檢索不能代替人成為某項智力活動的中心。”[6]
Derek Doran等人在《社交媒體使人類更好地感知智慧城市》一文中指出,目前智慧城市建設中的數據主要依靠實時測量和由大量部署在城市中的物理傳感器來收集。這種依托于技術的物理傳感系統具有操作性和可靠性,同時也面臨著管理和政治的挑戰。然而,這些傳感器系統無法感知市民的意見和情緒反應,也就不能準確地制定出影響智慧城市的舉措。如今,社交媒體平臺上承載了數以百萬計的居民和游客對該城市的意見、思想、感情和經驗,他們的看法通過社交媒體更新、分享。[7]可以說,社交媒體上反映出來的居民們對于城市的意見和感知是對技術性的物理檢測系統的有效補充,可以使得我們對城市發展的意見更加明確,因為這些信息具有廣泛的地理、社會、文化和政治信息密度,是潛在于人類社會內部的有溫度的“傳感器”。
Rodrigo Sandoval-Almazan等探討了社交媒體在墨西哥的智慧城市建設中所扮演的角色,他們認為,社交媒體(Twitter,Facebook)是人們了解大城市的主要工具,同時增進了市民們之間的感情。利用技術擴散促進城市發展的首要步驟是獲得大量的在線數據,對這些數據的整理和反饋是政府更好地治理城市的保障。“智慧城市”在某一層面上意味著城市居民獲取、傳播信息的方式更加智能化——在當下,主要是更多地依靠移動社交媒體平臺。[8]在美國各大城市,包括警察局、消防局、公園管理局、突發事件管理辦公室在內,不少政府機構都成立了社交媒體部門,設立了新媒體專員,探索如何創造性地運用社交媒體進行社會管理,加強與市民的溝通和互動。[9]
將數據與其他物聯網基礎設施、云計算基礎設施、地理空間基礎設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維基、社交網絡等工具連接起來形成的兼容性好的軟件,能夠使普通公民很容易通過手中的移動終端或者家庭終端收集和處理各種信息。[10]基于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上開發的各種APP功能越來越強大,并且兼容性較好,城市管理者能夠通過這些APP反映出來的復雜的數據對城市的交通、經濟、醫療等數據進行合理的解讀。社交媒體發布信息的速度十分迅速,并且較之傳統媒體的互動性增強。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社交媒體不僅承載著發布信息和社會交往的作用,更成為建設智慧城市的技術平臺和情感基石。
(三)社交媒體在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的新路徑
“在社交媒體時代,城市營銷的方式也有了新的變化。伴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影響,城市的發展和企業一樣,面臨著激烈的競爭。為了提升城市形象,擴大城市知名度,各級政府通過利用社交媒體多元化的傳播策略來提升城市形象。”[11]2009年,云南省政府新聞辦在國內率先開通政務微博,成為首個注冊新浪微博的政府機構,通過微博及時公開發表事件的進展,電子政務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一步。在中國,新浪微博的應用也開啟了電子政務的新天地,目前,很多城市的政府部門都相繼開通了政務微博。
李娜、胡泳將中國的社交媒體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以BBS為代表的早期社交網絡,人人網和開心網等為代表的休閑娛樂型社交網絡,新浪微博出現以來的微信息社交時代和與游戲、電商業務相結合的垂直社交網絡應用時代。“社交媒體改變了中國人的溝通方式和思維方式,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使用社交媒體,花費在社交媒體的時間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社交媒體產品不斷出現,從山寨走向創新,為中國人提供了新的‘議事廳’和‘圈子’。”[12]中國目前流行的社交媒體軟件是信息傳播和社會交往的共享性軟件,是適合國民生活習慣與政治參與特征的。
李明認為,基于傳播所具有的社會功能,城市傳播被賦予了城市治理意義,而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媒體的出現和興起,為城市傳播提供了更為便捷和有效的技術手段,也為城市治理注入了新的元素。充分利用新興社交媒體的特性,發揮其外塑形象、內促溝通的城市治理作用,從而構建“可溝通、可對話的城市”,應當成為城市傳播為之努力的方向。[13]馮巖則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城市進程的加快,社交媒體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到各個領域。年輕人更是將其作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人文城市建設的過程中,由社交媒體所引發的種種騷亂,其失控的形勢也直逼1929年的全球經濟大蕭條,這使得許多國家的政府無所適從,不知如何應對。社會正隱約地呼吁著“在傳媒領域建立一種新的社會秩序”,這可能便是“有限干預的社交媒體”的模型。[14]在信息化時代,城市治理越來越依賴于新的媒介技術,并且更加具有人文特征。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著名經濟學家成思危認為,“智慧城市建設第一要以人為基礎,這就要求城市首先要有人氣,因此目前智慧城市的重點應該是中心城市、大城市,同時市民的整體素質要高,要有適宜的人居環境,包括良好的文化和公共服務、便捷的交通服務,生活成本要合理,城市的管理也要良好;第二要以土地為載體,這就要求城市不能無限擴張,要在保障容積率的情況下合理利用現有空間,要合理布局工作、生活、休閑區域,同時提供更好的公共交通服務;第三要以信息技術為先導,就需要掌握真實、全面、準確、及時的信息,要有開放的系統實現信息共享,要讓人民群眾成為最大的受益者;第四要以資本為后盾,就是要逐漸從產業資本出發,轉向商業資本,進一步轉向金融資本,為智慧城市的發展提供堅強的資本后盾。”[15]由此來看,在以人為本的城市建設觀念之上,應當保證城市空間的合理擴張,城市生活的舒適度,城市信息的共享性。
對“社交媒體與智慧城市之間究竟是什么樣的關系”這一問題的解答,不同專業領域的學者給出了不同的詮釋,這體現了不同國家、不同學科的學者對媒介技術介入和城市發展之間關系的深入關注。從傳播學的角度思考智慧城市建設的傳播模式創新,能夠從社交媒體的社會屬性上出發,幫助我們理解智慧城市對人們生活的實際影響。
全球調研巨頭凱度發布的《2016中國社交媒體影響報告》數據顯示,認為社交媒體沒有任何負面影響的人從去年的18%下降到了14%。有67%的中國城市居民認為,“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忙碌”,而在社交媒體用戶中,這一比例高達71%。[16]社交用戶的增長,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新的平臺和思路,城市政治、經濟、文化信息的傳播越來越依賴于社交媒體平臺。從居民生活實踐的具體層面上看,社交媒體至少可以在以下四個方面保障公共安全、維持城市社會秩序、促進智慧城市的發展。
(一)信息共享:快速應對突發事件
隨著社交媒體用戶的逐漸增多,社交媒體目前也形成了強大的傳播力。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媒體不僅在傳播速度上超越了傳統媒體,而且是人們獲知突發事件進展、相互交流和提醒的重要途徑。社交媒體上發布的突發事件信息一般是目擊者親眼見證的,要比政府的官方通告和其他媒體的官方網站搶先發布,所以依托于社交媒體的信息傳播會督促人們自發尋找預警措施。
2015年8月12日天津濱海新區發生的大爆炸事故,現場的相關視頻和照片最先就是微博網友曝光的。新浪微博用戶@@小寶最愛旻旻當天晚上23∶26發布了微博首條爆炸現場的視頻微博,并配文“重大火災,爆炸聲跟打雷一樣。”隨后,多名網友通過微博、微信等方式發布了爆炸的相關信息。8月13日凌晨,人民日報官微根據網友@愚大象的微博推送了消息。[17]隨著智能手機的不斷發展,微博、微信在第一現場信息發布方面的功能一再凸顯,微博、微信適應了當前“全球、全民、全媒”的時代特征。
互聯網時代的突發事件具有較大的傳播價值,因此,時間對于突發事件的處置和事態的澄清與確認顯得尤為重要。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曾提出“黃金4小時媒體”概念,刷新了以往處置突發事件的“黃金24小時”法則。文章認為,隨著QQ、BBS、微博客等新興網絡技術和應用的普及,政府發布信息、引導輿論的速度應該由24小時提升為4小時。[18]但是,在社交媒體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加多元化,目擊者的幾句話、幾張圖片、一段視頻都可以作為突發性新聞的重要源頭,成為人們了解實情的主要依據。當下,“黃金4小時”的法則在社交媒體傳播信息的過程中一再縮短,社交媒體平臺為我們提供了“NNN”(Now News Now)的可能性。通過對社交媒體上的信息篩選與過濾,能夠使政府做出針對突發事件的管理措施,實時響應,積極調度,甚至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對公共突發事件做出應急決策,確保社會穩定。
(二)話語模式創新:傳播方式更接地氣
2017年2月21日早上8時,中央氣象臺通過微博發布暴雪預警,其中有“河南大部分地區有大雪”、“河南中北部有暴雪”。但截至當天中午,河南并沒有下雪,于是網友們覺得被中央氣象臺的預報“欺騙了”,紛紛在中央氣象臺的微博下面發表評論:“這是一個假的氣象臺”、“看了假的天氣預報”。隨后,河南當地媒體《大河報》也加入論戰,認為中央氣象臺預報不準。《大河報》為此還在微博上給中央氣象臺下了“戰書”,表示“如果今天還不下,我們就讓他們做蘿卜蹲,中央氣象臺蹲完了,河南氣象臺蹲,河南氣象臺蹲完了,鄭州氣象臺蹲,不停循環。”而根據中央氣象臺微博內容更新顯示,21日14時左右,河南地區陸續開始降雪,這一內容也相繼被河南當地的網友印證、刷屏。21日16時許,主動挑戰的《大河報》接受了“蘿卜蹲”的懲罰,在其微博發布了一則眾員工表演“蘿卜蹲”的視頻,并配文“下一個誰蹲”?中央氣象臺則在其微博寫道:“報錯了會來罵我,報準了也別忘了夸夸我,我的要求很簡單”,并于18時發布最新消息“暴雪預警降級了,這一波蘿卜蹲就快到頭啦。”[19]
一則關于暴雪預警的天氣預報不僅引發了很多網友的評論,而且吸引了地方媒體《大河報》和中央氣象臺在微博平臺上的“口水戰”。不同以往的是這次微博“論戰”內容風趣、幽默,參戰方和觀戰方的話語模式都是相對輕松的。這一傳播案例充分說明在社交媒體上傳播話語模式已經有所創新,風趣、幽默、接地氣的信息內容不僅不會影響信息的本真,而且會引發大量民眾“觀戰”、“參戰”,增強了民眾與氣象部門的互動。中央氣象臺篤定的口氣和《大河報》最后的“愿賭服輸”行為一改往日媒體之間論戰的針鋒相對面目,雖然微博的內容充滿了戲謔,但并不是無力的爭辯,傳遞出的已不僅僅是關于天氣預報本身的信息和內容,而是社交媒體、傳統媒體和用戶之間的頻繁互動。
由此可見,在啟動災害預警系統時,社交媒體成為人們分享和傳遞信息的重要渠道,其快捷的傳播速度和廣泛的普及性可以讓公眾盡快知曉緊急情況并及時做好預防措施。如在這次暴雪預警的傳播過程中,中央氣象臺微博預報可以讓出行的人們提前做好防備,注意躲避暴雪帶來的出行障礙。基于社交媒體的話語模式創新能夠讓人們在詼諧的氣氛中感知自然災害,減少安全事故,提高城市統籌優化能力,緩解社會緊張與沖突。
(三)聚集人氣:促進智慧旅游建設
有研究表明,以城市政府為主體的社交媒體賬戶在推廣城市形象上有很強的“吸粉”能力。以杭州市旅委的海外社交媒體的官方賬戶“Hangzhou,China”(杭州專頁)為例,劉曦等人探討了杭州的海外形象推廣效果,研究顯示,“Hangzhou,China”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粉絲數、互動頻率均呈現上升趨勢,杭州的旅游產品獲得國際網民的普遍肯定。[20]在信息化時代,全世界范圍的社交媒體用戶數量都在持續增長,向全世界推廣自己城市的優勢、特色資源,吸引更多人到當地旅游、學習、工作,是每一個城市發展的長遠目標,也是城市形象傳播和智慧城市建設的新課題。
城市智慧旅游建設的內容包括:風景名勝區的智能檢測和監控;風景名勝區自助導游服務;風景名勝區應急響應和積極決策;資源管理、行政管理、服務管理。[21]隨著“互聯網+”概念在各領域的應用,現代旅游業也正在進行全面升級,旅游業的發展正在朝著智能化、人性化的方向發展。智慧旅游以用戶需求為導向,注重用戶體驗,不斷開發新的產品和內容。而一些城市因為舉辦大型的國際賽事而成為熱門的旅游勝地,如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2016年的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等大型盛會,使上海和杭州在會議結束后再次成為旅游的熱門地。社交媒體能夠使城市在重大事件中迅速聚集人氣,使一些城市在短時間內上升為“熱搜榜”的關鍵詞,提升人們對城市的好感度,促進城市智慧旅游業的發展。
以2016年9月4日—5日在杭州舉辦的G20峰會為例,杭州的人氣再次上升,城市知名度不僅在國內又一次提升,而且在國外的知名度也有所上升。在百度指數中輸入關鍵詞“杭州G20”,將時間節點設置為2016年8月1日-2016年10月31日,結果顯示:搜索的峰值在2016年9月4日,當天為G20的開幕式。這說明民眾對這一重大的國際會議比較關注,分別通過電腦客戶端、手機平臺等對“杭州G20”的相關信息進行搜索、掌握。
峰會結束后,杭州的旅游人數激增。據杭州市旅委的數據統計,“G20峰會后第一個周末,杭州游客量激增,西湖、錢江新城、武林廣場等區域均出現人潮……具體人數還在統計,但增幅確實很大。錢江新城因為是峰會場館所在地,還有燈光秀,成為新的熱門區域。”[22]旅游人數的劇增給景區管理和城市管理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全面監測旅游高峰時期的車輛狀況、導游數量、游客數量和游客來源等數據,能夠幫助景區管理人員和政府實現對景區的可視化、動態化管理。
在此次G20峰會上,“中方已發起全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聯盟倡議,通過亞投行、金磚國家銀行、絲綢之路基金等,加大了對基礎設施項目的資金投入和智力支持,為全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進程加速落地做好了相應準備。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不僅抓住了后發國家和地區的發展需求,還有助于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推廣和銜接,通過硬件建設帶動軟件建設,就能形成越來越廣泛的發展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穩定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推動世界經濟健康發展。”[23]在智慧旅游建設的過程中,短期的目標是提升景區對突發狀況的應對和救助能力,而管理部門通過搜集社交媒體平臺上的相關數據并進行挖掘,可以及時發現潛在的隱患,預防恐怖事件的發生,從而提高政府處理公共突發事件的應急能力和安保能力。從更深遠的意義上看,G20峰會對杭州旅游業的發展、中國的經濟發展、互聯網基礎設施以及“一帶一路”戰略的推廣都有重要的提升。
(四)社交媒體的“曬”文化:智慧旅游的捆綁式營銷
現代人的工作壓力大,需要更多的放松方式,受好奇心和緩釋壓力雙重因素的制約,旅游是現代人平時休閑的必要內容。旅游時去哪里玩,吃什么好吃的,住在什么樣的酒店,都可以通過朋友圈“曬”出來,這種加了定位的朋友圈內容是對旅游城市的景點、餐飲和住宿的自主推廣。智慧城市的建設也包含著智慧旅游業的發展,目前,利用社交媒體宣傳城市形象、進行城市文化營銷越來越受到當地政府的重視。
在社交媒體時代,“圈子”的傳播特征日益明顯。以微信為例,其私人化傳播特征表現為朋友圈內容更新是面向好友(熟人關系)開放的,這樣形成的口碑傳播更具有說服力。以微信用戶的定位(LBS)為例,用戶分享的美食、旅游等信息當中同時包含有地理位置信息,而包含著地理位置信息的內容只有“好友可見”,這是對城市某一區域的精準營銷。在這一傳播過程中,主動分享信息的用戶使自己圈子里的朋友了解了自己的旅游動向,這對于城市智慧旅游業來說是極為有利的。智慧城市是現代城市治理的新思路,利用社交媒體的傳播平臺來傳播城市形象,既能夠增加城市的旅游收入,又能夠發揚和傳承城市文化。
每個城市的區位優勢和經濟發展水平有所不同,這也決定了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有與眾不同的文化特征。在提升城市形象的過程中,需要文化的力量來彌補和彰顯。在建設智慧旅游業的同時,注重游客的視覺、體驗和文化適應性,適時對城市基礎設施做出整改,通過社交媒體傳播實用性強的旅游攻略、推廣體驗性好的景點,是為城市加分的一項長期舉措。從城市發展的長遠角度來看,應用智能設備提升城市生活的便利性、應用社交媒體傳播城市的特色文化,是硬實力和軟實力層面的共同發展,技術創新的推動與文化創新的延伸對于一座城市的良好體驗是對其最好的口碑傳播。基于此,社交媒體的功能也有了更多人際傳播的含義,在文化傳播層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夠促進智慧城市的建設和城市文化的發展與傳承。
社交媒體作為互聯網技術的新應用,不僅僅是連接人與人的平臺,更是溝通人與城市互動的有效手段,能夠使更多人參與到城市建設進程中來。在社交媒體基礎上形成信息共享、社區經濟,才能使信息技術最終用之于民,也是智慧城市發展的終極目的。
對于智慧城市建設這一重大課題而言,依靠社交媒體將其理念融入人們的生活中是一種最好的普及和推廣方式,是增進智慧城市發展的最佳路徑。在社會化媒體時代,每座城市都在不斷拓展營銷路徑,但社交媒體的傳播方式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同樣面臨著問題:在突發性的公共事件中,由于社交媒體傳播信息的速度較之于傳統媒體更快,缺乏適當的輿論引導和調控,容易導致事態的擴大化發展,甚至引起恐慌。因此,在智慧城市的建設過程中應當重視社交媒體的信息傳播效果,使社交媒體成為人們感知城市發展、了解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軟件設施和交流平臺。智慧城市發展的最終趨勢是利用新的媒介手段增進城市執政者(管理者)與城市居民之間的溝通,而社交媒體作為擴大信息量的主要手段,是政府進行信息傳遞、與居民進行主動溝通的平臺。
[1]2015年中國社交媒體核心用戶數據分析[EB/OL].www.alibuybuy.com/posts/88202.html,2015-07-08.
[2]關于IBM智慧城市[EB/OL].http://news.xinhuanet.com/info/2013-09/03/c_132688182.htm,2013-09-03.
[3][美]曼紐爾·卡斯泰爾.信息化城市[M].崔保國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14.
[4]2017年全國智慧城市將超500個[EB/OL].http://news.xinhuanet.com/info/2016-12/02/c_135874674.htm,2016-12-02.
[5]涂子沛.大數據[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349.
[6][美]愛德華·格萊澤.城市的勝利[M].劉潤泉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2:133.
[7]Doran D,Severin K,Gokhale S,et al.Social media enabled human sensing for smart cities[J].AiCommunications,2015,29(1):57-75.
[8]Sandovalalmazan R,Cruz D V,Armas J C N.SocialMediainSmartCities:AnExploratoryResearchinMexicanMunicipalities[Z].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IEEE,2015:2366-2374.
[9]劉莉莉.美國用新媒體完善城市管理[J].決策探索(下半月),2014(9):86.
[10]王高,郭穎.新媒體在智慧城市中的融合發展[J].今日中國論壇,2013(11):97-98.
[11]Zhou L,Wang T.Social media:A new vehicle for city marketing in China[J].Cities,2014,37(2):27-32.
[12]李娜,胡泳.社交媒體的中國道路:現狀、特色與未來[J].新聞愛好者,2014(12):5-11.
[13]李明.社交媒體視閾下的城市傳播研究[J].中國出版,2015(13):65-68.
[14]馮巖.人文城市發展中的社交媒體管理[J].城市發展研究,2012(3):118-120.
[15]佚名.聚焦“智慧城市”[J].今日科技,2011(5).
[16]凱度:2016中國社交媒體影響報告[EB/OL].http://mt.sohu.com/20160130/n436401672.shtml,2016-01-30.
[17]誰是第一個發布天津爆炸消息的人?[EB/OL].http://www.jzwcom.com/jzw/9a/10974.html,2015-08-14.
[18]李鶴.贏得時間就贏得輿論引導權?善用“黃金4小時”引議[EB/OL].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178716/178718/10954519.html,2010-02-09.
[19]愿賭服輸!河南媒體與中央氣象臺“賭”下雪 輸了做蘿卜蹲[EB/OL].http://news.southcn.com/community/content/2017-02/22/content_165689430.htm,2017-02-22.
[20]劉曦,何亦星.杭州國際形象的社交媒體傳播效果研究[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4(8):318-324.
[21]秦志光,劉嶠,劉瑤等.智慧城市中的大數據分析技術[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101.
[22]G20峰會后杭州游客數量激增 峰會場館成“新寵”[EB/OL].http://news.163.com/16/0912/18/C0PK7MDI00014SEH.html,2016-09-12.
[23]G20峰會,世界和中國收獲了什么[EB/OL].http://news.163.com/16/0912/03/C0NUKS1200014AED.html,2016-09-12.
[責任編輯:趙曉蘭]
劉丹,女,文學博士。(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文化傳播學院,河南 鄭州,450046)
G206.2
A
1008-6552(2017)05-00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