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云
上海海事大學交通運輸學院,上海 200000
?
達累斯薩拉姆非正式經濟發展歷程及原因初探(1865-2003年)
范曉云*
上海海事大學交通運輸學院,上海 200000
達累斯薩拉姆的有數量的非正式經濟起源于1891年德國殖民政府統治前后,20世紀60年代發展緩慢,20世紀70年代后期起發展迅速,1984年前后增長更為明顯。其具有種類多、參與人員廣、城市農業特征明顯等特征。城市人口增多,城市經濟發展不充分不完善以及政府對經濟形勢應對不利、實施的一些經濟政策不合適以及政府對非正式經濟的寬容態度都是達累斯薩拉姆非正式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達累斯薩拉姆;非正式經濟;人口增多;生存
非正式經濟在達累斯薩拉姆城市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世紀80年代中期,城市自我雇傭的人數(含城市農業)占城市總成年人數的60%。2003年底,從事非正式經濟的城市居民人數達到了95%,而從事包括政府和國有公司在內的正式經濟的僅占5%。本文擬對這一現象的產生過程和原因做一些分析。
1865年時,達累斯薩拉姆的兩大居民群之間就開始存在一些經濟往來,位于城市西部、西北部丘陵地帶的土著少姆韋、扎拉莫人向達累斯薩拉姆港口附近定居的移民(奴隸、阿拉伯商人等)出售一些糧食、蔬菜、水果、魚、家禽等,扎拉莫人還向來往的印度商人出售木柴、木炭、柯巴膠等物品。這些經濟往來具有非正式經濟特征。
德國殖民統治時期(1891至1916年),受稅收制度的影響,一些內陸的非洲人到達累斯薩拉姆來尋找就業機會。一些印度人也因為商機來到達累斯薩拉姆。由于城市提供就業崗位有限,移民中的一些“剩余勞動力”為了生存從事一些能產生收入的小的掙錢活動,如挨家挨戶、從城市到鄉村的以衣服銷售為主的果果,還有貨換貨的馬里馬里。從事這些活動的人主要以亞洲人、阿拉伯人。很多學者認為這是達累斯薩拉姆非正式經濟發展的開始。
英國殖民統治時期(1916至1961年)時期,非正式經濟不斷在城市擴展,一些為居民提供廉價服務和商品等活動行為不斷發展,如街頭小販在街頭、碼頭四處兜賣咖啡、水果、魚、木柴、牛奶等,家庭婦女在自家房前屋前長廊賣粥、煎魚等,交通方面有到20世紀50年代前使用的人力車,休閑生活方面的有在二戰后越來越流行的為工人聚會提供方便的小的咖啡館或茶屋等等。可以說,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達累斯薩拉姆的非正式經濟變得越來越多樣化。
英國殖民政府對非洲人從事商貿進行諸多規定,如規定非洲土著居民區不能建造商鋪、非洲土著進行商貿活動必須在政府規定的市場里面進行等。所以在英殖民統治時期,非洲人在達累斯薩拉姆非正式經濟中表現的不是特別活躍。
1961年,坦噶尼喀獨立。大量非洲人口的到來拉動了達累斯薩拉姆建筑業發展,而建筑業發展需要木匠、水管工還有砌墻工等,這使得木匠出現在非正式經濟中。此外,由于交通需要的增加,機動車修理也被列入了非正式經濟之列。隨著居民資金累積,在亞洲和歐洲的一些社區,居民還發展了一些生產食品、肥皂、衣服、家俱等小型的工廠。
盡管達累斯薩拉姆的非正式經濟在獨立后十年有所發展,但整個20世紀60年代達累斯薩拉姆街頭的小商小販數量明顯比同期非洲國家少,即達累斯薩拉姆非正式經濟在整個20世紀60年代發展緩慢。1967年至1980年,達累斯薩拉姆的非正式經濟發展更為緩慢,城市所有服務、物品發放和經濟行為認為由國家所屬的地區貿易公司負責。
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達累斯薩拉姆的非正式經濟發展迅速。一方面,城市的失業人員逐步開展非正式經濟活動,使城市沒有工作和失業的人多于四分之一的人干些小買賣,如賣水果等。另外一方面一些坦盟黨員、政府官員、國家公務人員等也加入了非正式經濟的行列。“隨著經濟條件的惡化,越來越多的人,黨員、政府官員開始無視阿魯沙宣言中的相關條令,加入非正式經濟隊伍中來”。
20世紀70年代也是達累斯薩拉姆城市農業發展的非常迅速時期,在政府鼓勵城市居民利用好每一塊土地的引導下,大量城市居民到家周邊或者郊區的公共土地上開墾,形成自己的一個種植小區域。他們在土地上種植蔬菜、水果、飼養家禽家畜。20世紀80年代早期,非正式的小規模的手工業(工廠)如肥皂、染布、家具清漆、床墊、煤油燈等行業地迅速的發展。
1984年,達累斯薩拉姆的非正式經濟又獲得突飛猛進的增長。一是由于經濟結構調整,一些正式經濟行業中的由于企業關閉被迫失業或由于不適應崗位新要求的人員加入到非正式行列;另一方面,由于正式工資大幅度縮水,非正式經濟和正式經濟收入的差距在拉大,使得一些從事正式經濟的人轉向從事非正式經濟。
1987年后,達累斯薩拉姆從事非正式經濟的人員更加擴展,政府通過法令便利坦桑尼亞政府職員、坦盟黨員正式加入非正式經濟行列。“(坦盟黨員)允許他們出租房屋以消除他們的債務,甚至可以在私營公司獲得股份。”
20世紀90年代開始,政府制定了專項政策促進非正式經濟發展,微小中企業日益成為城市的非正式經濟發展的新生力。
非正式經濟在達累斯薩拉姆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1963年,學者萊斯利觀察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達累斯薩拉姆的居民有多重謀生掙錢方式,除了大的貿易者、店主、車主外還有很多街頭小商小販等;20世紀80年代中期,達累斯薩拉姆靠自我就業(含城市農業)在內的人數占城市成年人總數的60%,2/3的有工資的正式就業人員靠這些自我就業人數為生;2003年底,達累斯薩拉姆整座城市中從事包括政府和國有公司在內的正式經濟的占5%左右,而從事非正式經濟的城市居民人數達到了95%。
達累斯薩拉姆的非正式經濟種類非常多樣,從業人員非常廣。不論是政府官員、大學教授、還是沒有接受過教育的人但凡有勞動能力的家庭都在從事非正式經濟。就非正式經濟的種類而言,既包括低收入階層的人從事的賣水果、蔬菜、水、牛奶、木柴、糕點、煎魚、煤油、面粉、茶、粥等街頭行為,也包括市場上的賣家以及裁縫、木匠、石匠、洗衣工和鞋匠等技術類別的工作,還包括高收入的階層從事開辦學校、公司、工廠等經濟行為。
城市農業是達累斯薩拉姆城市非正式經濟發展的一個特色。像坦桑尼亞的其他城市和城鎮一樣,達累斯薩拉姆的各個社會經濟階層都在從事城市農業。居民在一切可利用的城市土地上種植茄子、甜辣辣椒、秋葵、西紅柿等蔬菜以及橙子、芒果、木瓜、菠蘿等水果,玉米及大米等主食,飼養產蛋雞、肉雞、牛、雞、羊等家禽家畜。城市從事城市農業的人數非常多:“1993年,近1500公里的城市地區的人們擁有整座城市半數以上的家禽”,且收入越高的人群,人口密度越低的區域飼養家禽和種植農作物越多。
女性在達累斯薩拉姆城市非正式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女性在城市非正式經濟中參加的比例非常高。1989年,達累斯薩拉姆布格如尼和曼澤西兩個地區中,女性參與非正式經濟的比例為66%”;1995年,達累斯薩拉姆女性勞動力的40%至60%在從事非正式經濟。“這和女性缺乏相當的教育經歷和工作技能有關,而非正式經濟為女性發展和在家庭、社會經濟中發揮作用提供了平臺。”從事非正式經濟也給女性帶來經濟的自立,如在1956至1957年的卡利亞庫和伊拉拉,40%的女性有自己的房屋。
1984年后微小企業日益成為非正式經濟的重要力量。20世紀70年代,坦桑尼亞政府廢除了貿易許可證制度,1984年姆維尼上臺前,達累斯薩拉姆的微小中等企業大概有6520家。隨著姆維尼政府的經濟結構調整改革,七年后,即1991年這個數字上升到211000家,比1984年增長了32倍。1995年,姆維尼任期結束當年,達累斯薩拉姆注冊的微小中等企業有120000,沒有注冊的有500000,占全部微小中企業的近41.67%。1995年未注冊的微小中企業數目是1984年達累斯薩拉姆全部企業的76.69倍。
達累斯薩拉姆的非正式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口的迅速增長而城市經濟發展的不充分不完善。20世紀60年代時,盡管達累斯薩拉姆的非洲人口成倍增長,但城市經濟如建筑業、工業、港口經濟等都發展很快,城市經濟為城市的人口提供了充分的就業機會,所以達累斯薩拉姆的街頭比同期非洲很多國家的街頭小商小販要少。到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達累斯薩拉姆的城市化速度加快,人口以近乎十倍的速度發展:1967年,達累斯薩拉姆人口為271900;1978年則為843090人;1988年,城市總人口增加到1360850;2002年,這個數字更是達到2487288。過快的人口增長需要與之匹配的經濟增長,但實際中,達累斯薩拉姆的經濟增長并不是特別迅速,坦桑尼亞整個國家的經濟增長率1984年僅為1.3%,1997年為4.7%,2003年為5.6%。“城市內部的經濟行為并不能提供足夠多的就業機會,而人卻要生存”,城市過多人口通過非正式經濟(包括城市農業)來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
其次,坦桑尼亞政府對經濟形勢尤其是1984年國家經濟調整過程中出現的經濟問題應對不利,使得達累斯薩拉姆城市非正式經濟向各個社會經濟群體蔓延。受1984年的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影響,原本在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就惡化的達累斯薩拉姆城市經濟通貨膨脹嚴重,“十年前,一位普通正式雇傭人員的工資足以養活整個家庭和親戚,但到1990年,絕大多數人都不能單純依靠工資生活,都必須尋找其他掙錢方式。”同時,非正式經濟的收入遠遠大于正式經濟收入:1988年,從事非正式收入的女性每月收入約5346坦先令,而男性約為29064坦先令,這個數字是工人工資收入的20倍。時達累斯薩拉姆中高收入階層平均月收入約為51130坦先令,是拿正式工資教授副教授收入的8倍。對于這些正式經濟雇傭人員收入變低的問題等坦桑尼亞政府并沒有很好的應對,使得一些從事正式經濟的很多人離開正式工作而開始從事非正式經濟:1970-1979年此比例為29%,1980-1989年為64%,而這個數據在1950-1959年為1%,1960-1969年為5%。這使得達累斯薩拉姆的非正式經濟進一步向社會經濟各個層次發展。
坦桑尼亞政府對非正式的寬容政策以及一些不合適的經濟政策也引導了城市非正式經濟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政府對非正式經濟的態度是明確的,要清除。到1987年,姆維尼總統明確支持非正式經濟發展。隨后國家議會、政黨通過法令和條例指出國家工作人員和坦盟黨員加入非正式經濟之列。20世紀90年代,政府還出臺政策促進非正式經濟發展。這意味著非正式經濟發展在坦桑尼亞國家發展很明顯是合法的。這引導了達累斯薩拉姆各個社會經濟階層主動參與城市非正式經濟。同時,坦桑尼亞政府的一些經濟政策其實在遏制這非正式經濟向正式經濟的轉變,如正式企業注冊的跨隔時間長,費用高,稅率高等。“20世紀90年代,坦桑尼亞的一家企業如果商務活動超過50年,其繳納的營業執照費、許可證費等有91,000美元。同時從提交申請到批復大概需要1118天。這使得90%的想合法的企業望而卻步。
[1]Joe L.P.Lugalla,Development,Change,and Poverty in the Informal Sector during the Era of Structural Adjustments in Tanzania,Canadian Journal of African Studies,1997,31,3:429.
[2]Aili Mari Tripp,Changing the Rules:The Politics of Liberalization and the Urban Informal Economy in Tanzania,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Volume 30,Issue 03,September 1997:594.
[3]城市農業是指在城市地區養奶牛、家禽、羊、豬以及種植農作物、蔬菜等.詞條解釋來源:Malongo R.S.Mlozi,Impacts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dar es salaam,Tanzania,The Environmentalist 17,1997:116.
[4]Aili Mari Tripp,Changing the Rules:The Politics of Liberalization and the Urban Informal Economy in Tanzania,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Volume 30,Issue 03,September,1997:594.
[5]Dar es Salaam City Council,Dar es Salaam City Profile:Document Prepared by Dar es Salaam City Council With Advice from Cities and Health Programme,WHO Center for Development,Kobe,Japan,Dar es Salaam,Nov,2004.38.
[6]Aili Mari Tripp,Defending the Right to Subsist:The State vs.the Urban Informal Economy in Tanzania,Wider working Paper,Aug,1989.11.
范曉云,河北石家莊人,華東師范大學,2011級博士生,就職于上海海事大學交通運輸學院。
G
A
1006-0049-(2017)11-0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