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揚 鄧 琦 張 昊
1.南京曉莊學院,江蘇 南京 211171; 2.金陵科技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9
?
協同育人:大學生素質拓展教育的新觀念*
于 揚1**鄧 琦1**張 昊2*
1.南京曉莊學院,江蘇 南京 211171; 2.金陵科技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9
隨著高等教育對協同育人在人才培養中重要作用的認識提升和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積極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構建大學生素質拓展的融入式教育模式顯得重要而緊迫。本文在充分研判十年來“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實施現狀及廣大青年學生訴求的基礎上,提出構建協同育人的大學生素質拓展模式建構新視角,為高校人才培養和教育改革創新發展提供積極有益的探索。
協同育人;融入式;素質拓展
隨著高等教育對協同育人在人才培養中重要作用的認識提升和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構建適應當代高等教育發展需求的融入式素質拓展教育新模式是一項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該領域的研究和探索是高等教育新常態下適應經濟社會對人才的迫切需求,促進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著力服務廣大青年學生成長成才、就業創業而構建的,與第一課堂教育主渠道相輔相成的創新工作理念和實踐探索。
(一)國外高校素質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為我國素質拓展教育開辟了先河
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最高價值理想,是實現人的發展的最高理想境界。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維果斯基的發展性教學理論、布魯姆目標分類理論、以古巴和林肯為代表的教育評價理論及素質教育論、主體性教育論、杜威的教育思想等各種學習理論、智力理論和教育理論等,對學生課外活動和素質提升高度重視。國外學者普遍認為大學生不應埋頭死讀書,而應學以致用,教育應基于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以充分開發受教育者智能,以提高綜合素質為目標,實現受教育者個性的全面發展。
20世紀游戲理論開創了高等學校課外活動的先河,學校層面逐步開始將課后游戲引入日常教育教學環節。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20世紀末國外大多數高校成立專門指導機構,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將部分課外活動納入學分制系統,直接將教學過程延伸到科學研究和社會實踐中。在歐美等發達國家,一名全日制大學生每周用于課外活動的時間長達22小時,大大超過在教室里聽課的時長;澳大利亞某大學規定學生在本科學習階段累計社區服務時長100小時;很多大學擁有幾百甚至上千個課外俱樂部……素質教育呈現出多樣化、多元化、繁榮化的發展態勢。
(二)“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在中國起步晚、系統性不強
在國內,對學生綜合素質的系統性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此階段的研究成果主要基于對海外研究成果的引進和介紹,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大學生活動論》、《教育評價的理論與方法》、《教育與評價》等。
素質教育的提出,與80年代我國教育人本論的形成密不可分。8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頒布和人才強國戰略實施以來,圍繞素質教育進行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視;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標志著我國素質教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2002年3月,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全國學聯等單位聯合下發的《關于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意見(中青聯發【2002】14號)》是一項旨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適應廣大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迫切需求,更好地服務和促進高等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指導性文件。“計劃”的實施是近十年來推進素質教育實踐中影響力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有益探索,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從此深入人心。調研結果顯示,2009-2011屆學生是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主要的實施對象和受益者。他們對“計劃”印象深刻,畢業時每人檔案袋中均裝有一本詳細記錄大學四年參加第二課堂活動情況和取得成績的“素質拓展證書”。他們認為“計劃”的實施有條不紊地推進,在同屆同學中有很強的認知度,學生參與熱情高漲,為了增加一些經歷認證,學生們都會按照素質拓展要求明確素質發展目標,結合個性需求,在參與校園文化活動、校外志愿服務等方面付出實踐努力,“計劃”在提升個人綜合素質方面起到了很好的鞭策作用,高校全面推行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極大提升了高校人才培養質量。
然而,多數江蘇在寧高校卻已從2010年后逐步淡化了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認證工作。在歷經多年實踐后沒能持續有效推進的主要原因在于:素質拓展計劃缺乏明確的目標導向,屬于共青團組織唱“獨角戲”狀態,尚未納入人才培養的全局中定位;相應的經費支持、制度建設和保障機制不健全;形式大于內容,缺乏系統化、科學性、課程化設計;沒能與時俱進地使用高效率的信息技術手段和嚴格的過程監控,傳統的紙質證書認證模式帶來認證工作極度繁瑣、類別不清晰、給分不規范、推進無力、用人單位認可度不高等問題。新的歷史時期和教育新常態下,大學生素質拓展建設亟待重新審視、創新建構。
(一)是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在當代學校教育中的充分體現
我國人本教育論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學說為指導,以儒家“人本”教育思想傳統這一民族土壤為根基,并接受、改造西方現代人本主義教育思想而逐漸形成。當前高等學校積極構建適應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素質教育模式,是深刻理解與把握教育人本論精髓的具體體現,一方面體現了教育人本論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具體化了教育人本論,在當下教育新常態下有利于發現人的價值、發揮人的潛能、發展人的個性。
(二)是OBE理論與當代高等教育實踐有機結合的新探索
OBE被稱為“基于學習產出”或“成果導向”教育模式,其發展基于泰勒原理、布魯姆的掌握學習理論和能力本位的職業教育理論。1981年由美國學者Spady率先提出,并在《基于產出的教育模式:爭議與答案》一書中將其定義為“清晰地聚焦和組織教育系統,使之圍繞確保學生獲得在未來生活中獲得實質性成功的經驗”,該理論被認為是一種教育范式的革新廣受關注與應用,至今仍被認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確方向。在OBE教育系統中,教育者必須對學生畢業時應達到的能力及素質水平有清晰的構想,然后尋求設計適宜的教育結構來保證學生達到這些預期目標。該理論顯然與傳統高等教育中以內容驅動和重視投入的教育形成了鮮明對比,是當前高等教育新常態下促進大學生素質拓展創新研究的堅實理論根基。
(三)是高等教育新常態下人才培養的迫切要求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多次提出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手段等,在高等教育部分明確提出要深化教學改革,支持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等。協同育人視域下融入式大學生素質拓展模式的建構與推行是一項系統的人才培養工程,是以大學生人力資源為著眼點,以促進學生構筑終身發展基本技能為目標,進一步深化教學主渠道以外有助于學生提升綜合素質的各類活動項目,在相應領域中完善智能結構的重要育人舉措。它有利于促進共青團與教育教學相關部門構建協同育人機制,結合校情審慎研究、清晰構建大學生素質拓展模式,將其更好地融入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主渠道,不斷提高青年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修養,增強創新創業能力,拓寬人文素養與藝術修養,提升團隊意識和服務社會的能力。
當前,高等教育全面、全程、全員育人的意識不斷提升,很多高校在教育實踐中高度重視調動各方積極性,著力構建協同育人體系。江南大學“企業家輔導員”育人項目有效實現了學生、學校與企業三方的互惠共贏,促進了“學校為企業助力、企業回饋教育事業、協同提升育人質量”的良性循環,社會優質資源的引入為高校培養創新性人才注入了新的力量,而高校也為企業提供了可持續發展和回饋社會的優質平臺。沈陽師范大學“三全育人”的創新舉措實現了育人工作健康、科學、可持續發展,其秉承的“校內協同是基礎”、“校外協同是關鍵”的育人理念與實踐大大加速了育人工作的進程。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載體的素質拓展,曾一度由共青團組織提出并在多年間由學校團委獨自承擔、組織運行和指導,常給人以“可有可無、可多可少”,“閑時干一陣子、忙時停一陣子”的印象。近年來,依托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全面實施,尤其是其重要性日益得到重視時,除了高校共青團組織外,學校教務處、學工處、招就處等相關部門也針對學生素質拓展做出了積極有益的探索。觀其效果,有關部門開展的素質拓展教育與學校教學工作和人才培養目標實現之間的契合度還不高,盡管從意識層面得到了高度重視,但仍存在各部門唱“獨角戲”的多頭管理形式,工作整體聯動性不強,二級學院學生工作的主體性作用也沒能得到充分發揮,素質拓展教育在科學化建構、規范化運作、系統化推進等方面的力度和實施效果尚不理想。
素質拓展教育是一項關注學生生存與發展,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成才、就業創業的系統工程,牽動著每一位教師、管理者與學生。高校相關部門只有高度重視、統一謀劃、協同合作、齊抓共管,方能促使其行之有效。教育新常態下,高校應積極整合校內教育資源,教學、科研、就業、管理等相關部門都應積極投身其中,將對第一課堂之外的各項實踐活動與工作項目、對學生的教育引導和服務加以整合,全局性、審慎性地對涉及到的各個方面、各個模塊、各類要素進行總體設計,并將其納入人才培養工程,同時廣泛吸引多種社會力量參與學校建設,積極與研究院所、地方政府、企業單位等構建多元合作平臺,形成戰略合作聯盟,其間精心組織運行,提供各項保障,構筑工作合力,統籌協調推進,著力構建素質教育創新模式。
*基于“互聯網+”的大學生素質拓展模式建構,2016年度全國學校共青團研究課題(2016LX092)。
于揚(1980-),男,江蘇泰州人,河海大學,博士在讀,南京曉莊學院,團委書記,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鄧琦(1981-),女,江蘇南京人,碩士,南京曉莊學院,團委副書記,副研究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張昊(1981-),男,江蘇昆山人,碩士,金陵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G
A
1006-0049-(2017)11-00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