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雪
天津交通職業學院,天津 300112
?
教育技術與教師專業發展關系
韓 雪*
天津交通職業學院,天津 300112
本文運用伽達默爾的解釋學思想,集中討論了不同類型教育技術的運用,進而討論教育技術如何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教師;教育技術;專業發展
教育技術是一個內涵豐富的學科門類,《教育技術學》教材中提到:“教育技術學的邏輯起點應當包括教育活動與運用技術這兩個核心概念。”這個概念包括了教育技術的理念維度與技術維度。掌握必要的教育技術知識,是教師職業素養的必然要求。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師專業成長”常被混淆使用,一是概念與范疇不同,二是采用的方法與實現的途徑不同,“教師專業成長”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個下位概念。這種區分值得我們注意。
教育技術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著的學科,新的技術與新的理念不斷出現。從教育“范式”的更替來看,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傳統教育技術(手工技術),視聽媒體教育技術(機電技術)與信息化教育技術(信息技術)時代。無疑,我們正處在信息化教育技術時代,計算機輔助教學(CAT)已經成為教學活動中普遍而常見的教育技術手段,而傳統的教學理念仍舊具有生命力,并延續下來。
我們有必要全面地看待教育技術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間的關系。在正確的方法論之下,教育技術為推動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可能,而在不正確的理念指導之下,教育技術的運用難免走向偏差。在商業炒作無孔不入的今天,某些為自身利益代言的組織或個人,妄圖在教育領域實行他們屢試不爽的營銷手段,這引起了廣泛爭議。例如《北京晚報》2012年3月13日題為《iPad進課堂》的報道,就舉出了正反兩方面的意見。無論類似“iPad進課堂”的商業事件是出于何種目的,這類教育技術理念的濫用和誤用只會導致一系列不良后果,也背離了教育的初衷,徒增成本,浪費時間,在本不平等的教育現狀之上,生造一條“數字鴻溝”。
以錯誤的理念,盲目地運用技術來指導教學是應當批判的行為,而在正確的理念之下,能取得高于預期的良好效果,與傳統教育理念形成良好互補。例如在英語口語和翻譯教學中,適當運用教學輔助設備來進行交際教學方法指導下的口語和翻譯實踐訓練,能夠使學生在日后的實踐中獲得良好后效。
我們不妨可以應用伽達默爾的哲學觀點來看待教育技術的運用與教師職業成長的關系。伽達默爾生于1900年,殘于2002年,被公認為哲學詮釋學的先行者。他的作品包含了對當代哲學與神學的論述,而且形成了社會科學中解釋的一種新模式。伽達默爾繼承了古希臘哲學以及黑格爾,海德格爾的哲學傳統,并且進行了批判和發揚。伽達默爾1960年出版的著作《真理與方法》闡釋了哲學解釋學的基本特征,對哲學解釋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伽達默爾在《真理與方法》一書中,啟用了“詮釋學”這一術語。
伽達默爾認為,理解是詮釋學的核心問題。理解并不能被認為是一種主體性的行為,而是要被認為是一種置自身于傳統過程中的行動。詮釋學的最基礎前提就是“先前理解”。包含著傳統的要素。使得形成了一個介于熟悉與陌生的中間地帶。而詮釋學的真正位置就在這個地帶之內。源自柏拉圖的“對話”(dialogue)方式,是詮釋學的一個重要過程。從蘇格拉底的“智慧助產術”開始,對話日益成為一門藝術。提問應該置于“開放”之中,提問者與被提問者也被置于一個平等的地位。而對話的方向是不可預見的。理解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程度的歷史性。
伽達默爾認為,理解的過程是視域融合的過程,即以解釋者的現在視界與對象包含的各種過去視界相融合的過程。伽達默爾借助于“視域融合”概念,提供了參與化和間距化、繼承傳統和發展傳統的辯證關系的典型說明。新的視界超越了它們的視界之最初的問題和成見,給了我們新的經驗和新的理解的可能性。在理解的過程中,出現的是歷史視界有選擇地融入現代視界的走向。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歷史與傳統表現出了孕育現實、開辟未來的真正價值,人的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也由此得以充滿和實現。
伽達默爾的“傳統”(Tradition)概念,其詞源是拉丁語的“tradere”,有“傳遞”的意義。但文藝復興同時也給當代哲學留下了極為沉重的精神負擔,使哲學上的突破時時感受到它的壓抑。在許多人眼里,傳統只有否定的意義,與成見、權威一樣,是遮蔽理性之光的巨大障礙。十九世紀初的歐洲浪漫主義思潮是對啟蒙運動的反動,它竭力維護舊的歷史傳統和權威。伽達默爾步其后塵,通過為成見正名,來為傳統和權威辯護。他激烈反對啟蒙運動把權威看作迷信和盲從,認為權威、傳統具有合理性,它只同知識相關聯,是真理的一種源泉。
同樣,伽達默爾認為,理解也是一種對話性過程。“對話”要與學生平等包容,現代教育技術恰好能幫助教師在該領域的成長。伽達默爾提到:“與此相對當然應該強調,語言只有在談話中,也就是相互理解的實行中才有其根本的存在。但這并不能理解成,似乎語言的目標己經由此而確定。”
人不能離開傳統,教育也一樣。傳統之所以是必須的,還在于人是一個具有語言的存在。毫無疑問,一切理解與解釋都是通過語言來實現的,但這并不是說,語言僅僅是理解的工具,就其實質,語言乃是儲蓄傳統的水庫,是人們的世界觀念,在此意義上,它本身就是傳統。傳統不是脫離當代而獨立存在的,凡是我們今天稱之為傳統的東西,正是我們今天能在語言中意識到的過去,這些都是語言給我們的。在使用語言發生理解的時刻,過去就有了生命。這就是我們時時置身于其中而常常察覺不到的傳統,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人與語言在生活中水乳交融特點造成的。人在語言中不自覺地成為歷史與傳統的一部分,人又是在語言中不自覺地、延續著傳統。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對語言問題進行新的思考。
課堂教學活動中的教師與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個“語言共同體”。伽達默爾對“相互理解”也做了如下定義:“相互理解并不是純粹的活動,不是實現目的的行動,有如造出某種我可把自己的意見告知他人的符號。”語言是學生接受老師所傳遞信息的重要途徑,而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對教師課堂教學中的語言表達形成了強大的支持作用。課堂教學中所形成的“語言共同體”的氛圍,使得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更加有效。而教育技術能夠有效地承擔起師生交流的媒介作用。然而,因為種種主客觀原因(如設備失效,或者設備使用者不熟悉自己所使用的設備)導致的教育技術的誤用,會破壞這種“語言共同體”,從而形成新的溝通障礙,這種現象值得我們關注與反思。
伽達默爾“游戲”的觀點是維特根斯坦“語言游戲”的延伸。以語言為媒介的理解,隨著語義的不同,解釋也各異。解釋者與文本的對話,就成了一種“語言游戲”。游戲在一定規則的前提之下,具有無窮的變化。這就鼓勵我們要隨著現代教學技術的進步,進行多元化的理解與思考,使得教師在完成教學計劃的前提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為下一步的教學活動打好基礎。
伽達默爾在《真理與方法》中也提到了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對“技術”(Techne)與“實踐智慧”(Phronesis)的聯合與區分。經由先哲的啟發,伽達默爾哲學觀的落腳點正是在實踐哲學上。教育技術的“技術”既包括物化形態技術與智能形態技術。我們要學習伽達默爾立足于實踐的觀點,并且把現代教學技術與先進的教學理念有效結合起來,以便促進教師的成長。
因此,要使得教育技術真正推動教師專業發展,我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一是要重視教育技術培訓力度。要在新教工培訓,專題教研,教師繼續教育等各環節重視教育技術的培訓,力爭使教師從技術與理念兩個維度來對現代教育技術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在這項工作中,還要統籌當前與長遠,歷史與現實的關系,以便使廣大教職工受益。
二是教學輔助設備要易學易用。在新的教學輔助設備的研發當中,在保證設備性能的前提下,要做到用戶界面(UserInterface)友好,人機互動便捷。才能有效解決教師在使用設備時遇到的問題,把由設備失效帶來的教學時間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三是決策合理合法。在教學活動和教育行政決策中,要加入決策行為合法化與合理化的審査機制。防止“拍腦門”式決策和某些動機不純的市場營銷行為干擾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可以增強部門的公信力,才能夠保證現代教學技術真正地促進教師的職業發展。
綜上,創新教學范式應根據實際需要,在新的教學范式中給教育技術以充分的重視。要對傳統教育技術理念做一個梳理,使之適合當前條件下學生素質提高的需要。在運用教學輔助技術時,還要正確甄別,按需選用新的教育技術手段。做到這些,在新的教育范式(科學共同體)下,教師才能獲得成長。
[1]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術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0.
[2]賈亮亭.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師專業成長的差異及促成策略探究[J].教育學刊,2012.10.
[3]李文光.教育技術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38.
[4]李萬錦.創新的哲學思辨[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6,18(7).
[5]Chris Lawn & Niall Keane,The Gadamer Dictionary[M].New York: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2011.
[6][德]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M].洪漢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
韓雪(1970-),女,碩士,天津交通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教學及翻譯。
G
A
1006-0049-(2017)11-01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