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丹 常 松
1.寧夏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2.寧夏中衛市公安局,寧夏 中衛 755000
?
寧夏青少年毒品犯罪現狀分析及防治對策研究
毛 丹1*常 松2*
1.寧夏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2.寧夏中衛市公安局,寧夏 中衛 755000
近年來,隨著毒品犯罪主體的不斷擴大化,青少年毒品犯罪現象愈演愈烈,案件數量呈持續上升趨勢,嚴重影響青少年群體的健康成長,以及社會的和諧穩定,目前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青少年;毒品犯罪;防治
寧夏作為西北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而近年來毒品案件頻發,并且犯罪主體包含了一部分青少年,打擊毒品犯罪成為寧夏自治區刑事司法工作的重點。
(一)青少年范圍界定
公安部門在統計青少年犯罪率時一般將青少年年齡界定在13周歲至25周歲。它既包括一部分18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也包括一部分19-25周歲的已成年人,但筆者認為,我國刑法規定14周歲以下的人為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人,對其實施的刑事違法行為不承擔刑事責任,因此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筆者將青少年范圍界定為14-25周歲。
(二)毒品犯罪的概念
關于毒品犯罪的定義,學界眾說紛紜。有學者認為,毒品犯罪是指違反國家禁毒法規,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以及從事與毒品直接相關的應受刑罰處罰的犯罪行為。也有學者認為是指違反毒品、毒品原植物和易制毒化學品管理法規,破壞禁毒管制活動,依法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筆者認為,對毒品犯罪行為進行概念界定,應考慮該行為是否具有社會危害性、刑事違法性、應受處罰性這三個犯罪的基本特征,且應符合犯罪的四個構成要件,因此,筆者認為,所謂毒品犯罪是指違反我國刑法及相關法律法規、公約等的規定,從事與毒品有關的破壞國家正常的管理活動及具有嚴重危害性的應受刑法處罰的行為。
近年來,寧夏青少年毒品犯罪呈遞增和蔓延趨勢。據統計,寧夏各級法院近年審理的毒品犯罪案件中,25周歲以下青少年占毒品犯罪案件被告人總數的比例達到53%,青少年群體正成為毒品犯罪案件的猛增人員。
(一)破獲的毒品犯罪案件數逐年増長
自2014年以來,寧夏重拳出擊,全區范圍內開展禁毒行動,以“大收戒”和“百城禁毒會戰”專項行動為突破口,有效遏制了毒品問題在寧夏迅猛發展蔓延的勢頭,禁毒斗爭取得了階段性勝利。法院近兩年受理的200余起涉毒類案件中,25周歲以下被告人達五成。
(二)吸毒人員多,涉毒案件頻發,數量迅猛增加
寧夏地區毒品違法犯罪迅速發展蔓延,危害日益嚴重。自2010年至2016年,全區在冊吸毒人員因吸毒而消耗的費用達19.5億元,由此引發了大量的刑事、治安案件,特別是新型毒品在青少年當中呈蔓延之勢,許多青少年因沾染毒品而最終走上毒品違法犯罪的道路。截止到2016年底,寧夏登記在冊吸毒人員已達到2.7萬人。
(三)青少年毒品犯罪呈區域化分布
寧夏南部地區主要以大數量販賣為主,北部主要表現為零包販賣、吸食消費,目前隨著毒情形勢的變化,寧夏南部的吳忠、固原地區販毒分子不僅在外販毒,也將大量毒品帶回區內進行交易,本地毒品消費市場呈現出一定規模。經濟較為發達的銀川、石嘴山地區已經發展成為毒品的主要消費地。
青少年毒品犯罪愈演愈烈,國家出臺各類政策,采用預防、教育、打擊相結合的多項舉措,由于寧夏地區青少年毒品犯罪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區的特點,因此,在“百城會戰”和“大收戒”背景下,更應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探索獨具特色的對策。
(一)強化地域合作,加強與周邊省份的禁毒合作與交流
西部各省區在毒品犯罪的特點、規律和趨勢上有諸多相似之處,因此各省區應加強行業交流與合作,尤其是在打擊毒品販運過程中需要相互協作。西北陜、甘、寧、青、新五省區近年來多次召開刑偵協作會議,探索合作機制。這些工作客觀上為寧夏禁毒工作與周邊省區的協作奠定了基礎。
(二)大力開展毒品預防教育
1.重視家庭教育,構筑毒品預防的第一道防線
英國教育家尼爾曾說過“問題少年是問題父母的產物”。為了防止“問題少年”的產生,家長應隨時關注孩子身心變化,注重與孩子的溝通和交流,加強對青少年孩子的毒品預防教育。
2.強化學校教育,構筑防毒第二道防線
加強校園毒品預防教育工作,不僅是關系到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大問題,也是預防滋生新吸毒人員以及毒品向社會擴散的重大措施,對在校生進行毒品預防教育,不僅可以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又能正確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三觀”,使青少年認識毒品的危害,進而自覺抵制毒品、遠離毒品。
3.注重社區禁毒宣傳工作,加強社區管理
毒品預防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不僅需要家庭和學校的支持,也離不開社區的配合。在廣大社區開展禁毒宣傳活動,定時開展毒品預防教育學習,幫助青少年充分認識毒品、了解毒品,引導他們遠離毒品,并對閑散的青少年進行幫助和指導,鼓勵他們積極向上,樹立信心,防止青少年因迷茫、無助而誤入犯罪歧途。
(三)發揮民族宗教團體在治理毒品違法犯罪中的特殊作用
由于寧夏是回族人口聚居區,參與毒品犯罪的少數民族人數較多,一方面應充分發揮地方黨政機關和執法部門的作用,聯合多部門力量進行嚴打;另一方面又可以利用少數民族的宗教團體進行教育引導,根據宗教教義引導教民棄惡揚善,利用有威望的宗教人士勸導涉毒人員的家屬送子歸案、戒毒。
防范青少年毒品犯罪,政府、社會、家庭、學校都有重大的責任與義務,四者之間只有各司其職又相互配合,互相支持,形成合力,才能有效遏制青少年毒品犯罪滋生的條件和土壤,齊心協力為青少年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1]吳燁宇.青年年齡界定研究.中青網,2007-8-27.
[2]崔慶森,陳寶樹.中外毒品犯罪透視[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3]楊鴻.毒品犯罪研究[M].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
[4]趙秉志.毒品犯罪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5]楊麗芳.青少年毒品犯罪現狀及防控對策[M].華東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
[6]龔飛軍.青少年毒品犯罪的現狀與防范對策分析[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7]黎旭陽.我國毒品犯罪刑法適用的疑難問題及對策研究[M].吉林大學出版社,2015.
毛丹(1987-),女,漢族,河南信陽人,碩士,寧夏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刑法學;常松(1986-),男,漢族,山西長治人,本科,寧夏中衛市公安局,科員,研究方向:治安管理。
C
A
1006-0049-(2017)11-01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