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迪娜 程 巖
1.沈陽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 2.沈陽市裝備制造工程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
發揮高校工會人文關懷職能 促進女教工身心健康發展
韓迪娜1*程 巖2*
1.沈陽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 2.沈陽市裝備制造工程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伴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和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教職工的工作也充滿壓力與挑戰。高校女教職工作為一個特殊群體,是高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關心和了解高校女教職工的身體及心理健康狀況,對于更好地完成學校的各項事務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通過對高校女教職工現狀和壓力的分析研究,提出如何發揮工會的人文關懷職能,探索有利于女教職工身心健康發展的創新路徑與辦法。
高校工會;人文關懷;身心健康
高校女教職工從事教育管理和教學科研工作,高強度的腦力工作下,還承擔培育兒女、贍養老人、管理家庭等生活重擔,加之職稱晉級等壓力,造成女教工心理疾病誘因在逐步增多。高校工會作為廣大教職工最具廣泛代表性的群眾組織,在關懷教職工尤其是女教職工方面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一是有利于提升高校對女教工的關注與重視程度。隨著高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高校女教工人數大量增多并在學校扮演重要角色,重視工會女工工作,關注女教工健康發展,對高等教育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二是有利于增強高校女教工工作的責任心與緊迫感。重視女教工發展,充分調動發揮好廣大女教職工的工作熱情,為她們各項事業的順利發展營造良好氛圍,對高等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三是有利于鼓勵女教工積極投身到學校的發展建設中來。女教職工作為高校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力軍作用,充分認識女教職工在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增強女教工對學校的集體歸屬感與認同感,將自身的職業生涯發展與學校發展聯系到一起,激勵女教工在工作中自覺發揮能動創造性,為學校發展出謀劃策。
高校女教職工絕大部分身體狀況良好,生活工作心情比較愉悅,對于工資待遇基本滿意,自我認同感較強。工作之外的余暇時間,選擇讀書、上網、旅游的比例較高,普遍參與體育鍛煉意識不強,被家務和輔導孩子學習占據大部分時間。絕大部分女教職工都感受到不同程度壓力,其壓力主要來源于社會和工作,主要表現為:
(一)教學科研的工作壓力
教學是高校的立校之本,科研成果是高校的強校之路。目前,高校人事制度紛紛改革,實行崗位津貼制度,在崗位聘任和考核的基礎之上,把教職工的收入水平與職稱評聘、崗位晉級、科研量化指標等直接掛鉤,將崗位分成幾級,如果達不到要求,只能按照下一級崗位津貼標準領取。評聘職稱條件不斷提高。因此,為了學校建設的需要,同時也為了自身的社會地位和待遇,教師不僅要抓課堂教學,更要爭課題、發論文、寫著作、讀博士,由此帶來的普遍性的精神壓力不容忽視[1]。
(二)婚姻家庭的生活壓力
目前,很多高校女教職工都是考研、讀博、留校任教。學業上的不斷追求,錯過了戀愛的最佳時機,工作后的繁忙造成交際面過窄,使得這些女性成了黃金剩女。此外,已婚的高校女性,心理上也并不是一勞永逸了。懷孕生子、養兒育女的重擔也占據了女性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一方面是與男性同等的教學與科研的壓力,一方面是瑣碎的家務與繁重的照料和培養孩子的任務,使婚姻內的高校女性在事業與家庭的雙重角色上表現為內心渴望與現實需求的矛盾,自覺或不自覺地投入到塑造既要事業又做賢妻良母的女性形象中去,從而陷入了超負荷運轉的困境[2]。
(一)創新開展工會之家的各項活動
強化活動載體建設,廣泛開展各項活動(文體活動、采風活動、專業比賽等),定期舉辦心理相關系列活動(心理危機干預熱線、心理知識講座等),建立女教工之間信息交流平臺(媽媽網、生活群、煮婦群等),激勵廣大女性教工樹立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在工作以外的生活中,享受身心的放松調整。時刻體現工會的人文關懷,比如定期開展健康體檢、女性繼續教育培訓、心理健康普查、建立與女工家屬聯系等,多角度入手,對女教工實施權利關懷、生命關懷和關愛關懷。
(二)開展高校間交流活動促進不同高校女教工的思想交流
建議各高校可以組織女教工互相觀摩,甚至可以建立女教工教學交流長效機制。這樣可以提升女教工的整體教學水平,也會促進各學校教學向縱深層面發展。提供院校之間、院校和科研機構之間的交流機會,可以使女教工之間互相啟發,有機會在科學研究方面互相促進。
(三)切實關心維護女教職工的特殊利益
高校工會要不斷呼吁學校配套政策,維護女教工合法權益,通過多渠道的努力來提升女教職工工作生活的質量。為女教職工雙重角色減負,積極地與學校的教學和科研管理機構進行協調和溝通,建立針對女教職工的特點的系統科學的評價指標,在政策扶持上給予女教職工盡可能的優惠。高校工會還需要盡可能多的為女職工們獲取更多參與繼續教育和培訓的機會,幫助女教職工們解決后顧之憂,讓她們更專注于自己的本職工作,最終實現構建和諧校園的目標[3]。
新形勢下,高校工會創新開展女教工人文關懷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激發女教工工作積極性,切實關心維護女教工特殊利益,進一步為構建和諧校園建設貢獻力量。
[1]張虹.有的放矢,將高校工會女工工作做到實處——以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為例[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6):57-58.
[2]趙紅,郭淑新,王義芳.高校知識女性的道德困惑及道德自律[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7):492-494.
[3]洪環環.高校工會女工工作建議[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2(8):79-80.
韓迪娜(1981-),女,漢族,遼寧沈陽人,碩士,沈陽大學,講師,從事教育管理工作;程巖(1977-),男,遼寧沈陽人,本科,沈陽市裝備制造工程學校,講師,從事學生教育管理工作。
G
A
1006-0049-(2017)11-0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