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軍
中共林州市委,河南 林州 456500
?
新常態下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思考和探索
王 軍*
中共林州市委,河南 林州 456500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管黨治黨,重在基礎。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夯實農村執政基礎的重要保證,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加強和創新公共管理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林州市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抓基層、打基礎,提高基層黨組織服務能力的重要抓手,堅持黨建引領,激活資源要素,破解農村發展難題,促進農民增收,不斷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成功入選河南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扶持試點縣。村級組織的號召力、凝聚力、戰斗力和服務力顯著增強,縣域經濟發展的基石更加牢固。
新常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林州市堅持以黨建引領發展,狠抓基層黨員隊伍建設,不斷強化基層黨組織在發展集體經濟中的主體地位和示范帶頭作用。注重“選”,配強村級班子。結合村級組織換屆選舉,從專業大戶、企業骨干、高校畢業生、機關事業單位等人員中,選配優秀人員充實到村干部隊伍中,著力打造一支懂經營、會管理、素質高、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人才隊伍,力爭達到用好一個人,激活一個班子,帶富一個村的效果。注重“育”,抓實人才培訓。堅持“實際、實用、實效”的方針,實施“強村育才工程”,每年選派一定比例的農村骨干人才到集體經濟發展比較好的先進地區掛職學習;通過開展“封閉式”培訓、“大講堂”培訓、“菜單式”培訓、“切磋式”培訓等,幫助他們轉變觀念,拓寬視野,掌握致富本領,提高致富帶富能力。同時以鄉鎮為單位,組織基層黨員干部赴江浙等地學習考察,學習外地先進經驗和發展理念,達到選樹標桿,對標發展的目的。注重“留”,暢通關愛渠道。農村出人才,但留不住人才。為破解這一難題,我們探索建立了農村干部專職化管理模式,通過“合理定員、專職定責、結構定酬、嚴格考核”等方式,建立責、權、利相結合,績、獎、罰相統一的機制,使農村干部向“主業”轉變,向“專職”轉變。注重“幫”,選派人才駐村。依托紅旗渠國情學院,大力開展“名譽村長”活動,聘請關心關注林州鄉村發展的優秀企業家人才、專家學者等擔任行政村“名譽村長”,通過產業帶動、項目開發、專家顧問、資金扶助等結對形式支持村級發展集體經濟,實現“村企互助共贏”。實行“后備干部素質提升工程”和“科級干部掛聯幫扶工程”,每年選派一定比例的科級干部和后備干部到山區偏遠村、工作后進村、貧困落后村、重點項目村掛職鍛煉,以3年為一個周期(整治一年、鞏固一年、提升一年),實現建強基層組織、推動精準扶貧、落實基礎制度、壯大集體經濟的目標。
明確了村級集體經濟以村級自主發展為主,政策引導為輔的原則,鼓勵引導各村從村級經濟基礎、區位特點、資源條件等實際情況出發,因村制宜,突出自身發展優勢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增收新模式。對城鄉結合部、鎮區所在地等區位優勢比較明顯的村,通過大力發展門面房攤位租賃、商戶管理服務等形式進行創收。如臨淇鎮臨淇村,僅商戶垃圾處理費、攤位承包費、集體土地租賃費這三項村集體每年收入就達120多萬。對于條件便利,適合招商引資的村,通過引進項目,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像橫水鎮上臺村、合澗鎮郭家園村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光伏發電項目,每年土地租賃費和稅收返還款可為村上增收幾十萬元。對于村集體廢舊企業利用率差的村,通過盤活村集體資源,增加村級集體收入。像陵陽柳林村、東姚老里溝村等通過盤活廢舊廠礦為村集體增收。對山林、生態等資源比較豐富的村,依托資源優勢發展鄉村旅游或坡地經濟,提高特色資源的附加值和競爭力。像姚村水河村、城郊鄉魏家莊村、河順井上村,通過發展旅游增加村集體收入。對于土地資源豐富的村,加強土地流轉增收,實現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對于村級底子薄弱,沒有發展潛能的貧困村,采取以鄉鎮(街道)墊資出利為主,建設光伏項目、標準廠房,購置門面房、興辦專業市場等手段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根據不同區域和經濟特色,因村制宜,因村施策,結合林州優勢特色產業,發揮品牌優勢效應,大力推進特色增收。
放大旅游品牌輻射效應。目前林州擁有包括國家5A級旅游區紅旗渠·太行大峽谷在內的“國字號”品牌25個,作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我們不斷推動全域式旅游發展理念,讓全體群眾共享旅游發展成果,以村集體為主導,抱團連線強村富民發展鄉村旅游模式正在快速發展,打造了以柏尖山、五龍洞、洪谷山、石板溝、萬寶山等10余個旅游資源,初步形成了100余個旅游村莊。如石板巖鎮桃花洞村,原來該村非常貧窮,通過實施“桃花別苑”特色旅游項目后,全村138戶與太行大峽谷旅游公司簽訂協議,讓群眾“吃旅游飯、干旅游活、掙旅游錢”,村級集體經濟每年可創收20余萬元。抓好建筑品牌富民效應。林州建筑全國聞名,先后獲得“中國建筑之鄉”和河南省唯一的“建筑業綜合改革試點市”榮譽稱號。建筑業作為林州重要的支柱產業和富民產業,已成為我市農村居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徑。在村級經濟發展中,我們借助建筑品牌優勢,大力開展建筑業總部經濟和返鄉創業經濟,一大批優秀的外建企業和企業家,將全國各地,甚至國外的一些先進理念、先進經驗、人脈資源、項目資金引到了林州。截止目前,農村外出經商能人帶資金、帶項目、帶經驗回村創辦、領辦集體經濟實體達800余個,60%左右的村莊已經或正在享受外建品牌帶來的紅利。目前全市共有建筑企業369家,市場遍布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350多座城市。抓好特色品牌帶動效應。結合坡地經濟發展,我們著力打造農業特色產業和農產品特色品牌,將“邊、遠、小、散”的農業經濟轉變為資源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培育壯大了生豬養殖、家禽、核桃、小雜糧、中藥材等五大產業集群,走出了一條具有林州特色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子。目前,全市共有省級農業龍頭企業5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30家,擁有省級示范專業合作社10家,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400多個,特色農業年產值43.2億元,銷售收入達到31.8億元,輻射帶動農戶15萬余戶。先后成功申報東姚洪河小米、東崗核桃、東崗花椒、茶店太行菊、茶店柿餅、茶店山楂等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打造了東姚小米、太行菊、冬凌草、林州核桃、花椒等一系列農業品牌。
林州市提出了“1+20+N”(林州市+20個鄉鎮街道+行政村)的多引擎發展理念,鼓勵全市各級各部門直接或間接參與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整合項目資金。整合農村“一事一議”、農田水利、土地整理、道路建設、環境綜合整治、現代農業發展等涉農項目涉農資金,優先、集中用于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試點村。通過項目資金捆綁,形成合力,發揮乘數效應。如橫水鎮焦家灣村從群眾手中流轉出來200多畝土地建設生態園,并將上級部門給予的荒草坡項目、公路項目、綠化項目整合到生態園項目中,使村級集體經濟每年可增收幾十萬元。巧用獎補資金。實施重獎策略,市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重點獎補一批集體經濟發展快的村和消除空白村成績突出的鄉鎮(街道)。通過實施獎補政策,引導社會資金集聚,激活各類要素潛能,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在農村掀起“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活用現存資金。據初步統計,林州市542個行政村,賬面資金達2.9億元,但受政策限制和干群思想的禁錮,現存資金幾乎沒有達到有效使用。下步我們將以鄉鎮(街道)為單位,將有集體經濟留存的村聯合起來,探索穩定可靠的投資模式,將富余貨幣資金投資到能帶來良好收益的資產、項目中,以贏取穩定收益,達到保值、增值效果。撬動銀行資金。創新政府投資引導機制,發揮政府產業基金放大效應、融資擔保平臺增信作用和保險行業風險補償功能,撬動銀行信貸投放。像現在我們正在進行的光伏增收項目,由各鄉鎮獨資成立以建設村級分布式光伏電站的開發公司,由市城投公司作為擔保主體,建成總裝機容量約46兆瓦的光伏產業項目,初步測算可撬動銀行資金近3個億,項目建成后村村可實現集體經濟收入年增10萬元的目標。
通過不斷做大做強村級集體經濟這塊“蛋糕”,林州市村級組織實現了“無錢辦事”到“有錢辦事”的轉變,農村基層黨組織服務能力增強了,說話辦事有了底氣和力量,基層黨組織正成為帶領群眾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堅強戰斗堡壘。
[1]林州市志[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2]崔偉華.影響和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N].中國經濟時報,2012.9.
[3]陳炳榮.新形勢下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思考與對策[J].桐鄉通訊(網絡版).
[4]白常順.創新“邊角經濟”增收模式,破解集體經濟薄弱村空殼村發展難題.東平縣委組織部.
[5]遵義縣關于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調查與思考[EB/OL].人民網,2015-1-16.
王軍(1971-),男,漢族,河南長垣人,在職研究生,中共林州市委,書記。
F
A
1006-0049-(2017)11-02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