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 婧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122
?
后現代主義視野下人與自然關系之審視
慕 婧*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122
本文以當今全球環境危機為引,探究人與自然關系失調的現代性根源,從現代主義的人類中心主義觀點和技術理性的過度張揚兩個方面分析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調。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也是人類的生存危機,后現代主義從批判現代主義的視角出發,提出了人與自然關系協調發展的新構想,即通過批判主體性、塑造生態科學觀和發展穩態經濟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主體性;技術理性;穩態經濟;人與自然
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人類一直在探討并將永恒探討下去的重要命題。當前全球性的環境危機日益嚴重,環境問題已經超越國界和意識形態,把人類共同的命運聯系在一起,關注和重新探討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尤為迫切。人類只有實現自然觀和社會發展觀上的根本性變革,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謀得自身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而后現代主義對主體性的批判,對人與自然由于人文主義所造成的疏離與對立的批判,讓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去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
在遠古時代,人類的生存所需主要依賴于自然界的自動提供,處于完全依賴于自然的狀態。同時,由于人類對當時所處的自然環境缺乏認知,于是他們便選擇把神秘的因素注入到自然背后,把自然視為某些神秘力量的化身,自然對人類而言是無窮的主宰,他們順從自然,敬畏自然,祈求得到自然的恩賜與庇佑。之后,雖然人類對自然的認識能力有所提高,不再完全依賴于自然,但是,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仍然帶有一種神秘主義的色彩,人與自然尚處于平衡之中。但是,隨著人的主體性地位的確立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在逐步提高,人開始了對自然無節制的掠奪與破壞,帶來了嚴重的后果。
(一)主客體關系的發展—人類中心主義:人與自然關系失調
關于主體客體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西方文化從一開始,就對它們進行了明確的區分。以“主體性哲學”為基礎的新人文主義是一種提倡個人自由解放的人文主義。隨著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興起,對人的理性的推崇取代了對神的信仰,包括一起外在權威在內,任何事物都要以理性為判斷依據。而人是理性的主體,是萬物的尺度,人成為世界的中心。在笛卡爾時期,他提出了著名的“我思故我在”命題,他認為理性能夠擺脫一切傳統的束縛及影響,高揚人的理性和主體性。黑格爾指出,“人有權把他的意志體現在任何物中,因而使該物成為我的東西;人具有這種權利作為他的實體性的目的,因為物在自身中不具有這種目的,而是從我意志中獲得它的規定和靈魂。這就是人對一切物據為己有的絕對權利。”轉引自成曉曼:《試從主客體關系角度——解人與自然的關系》,載于《理論研究》,2006年第7、8期,第23頁。
他們這種強調人的中心地位、把主體性原則絕對化的思想,使主體獲有對客體至高無上的統治權,把主體與客體、人與自然對立起來,從而導致人對自然的態度發生根本性變化。
這種極端的人類中心主義所確立的人對自然的態度,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把自然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財富的過程中,破壞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并沒有使人成為自然的主人,反而導致了自然對人的報復,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
(二)技術理性的過度張揚:人與自然關系失調
主客體關系的打通,對世界的有效征服必然要訴諸科學與技術的規導。
科學知識與技術的不斷擴張,使人成為自身主宰,把人類帶到了與自然相抗衡的境地,造成了人與自然的分離和對立,使人與自然間的矛盾變得日益尖銳。人類為實現對物質利益的無限追求,借助于技術理性,凌駕于自然之上,把自然當作能夠任意蹂躪的對象,無限制地進行掠取和破壞。但是在人類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卻忽視了自然以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給予人們警告。進入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全球性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并凸現出來。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為了追求經濟的快速增長,承接發達國家重污染產業的轉移和大力發展高能耗、高污染產業,產生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大規模的生態破壞。不僅如此,還出現了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越境污染、海洋污染等大范圍的和全球性環境危機,對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造成嚴重威脅。由此人們必須正視環境問題,正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要想謀求可持續發展,必須轉變對自然的原有態度,必須改善和緩解人與自然的關系。
全球性生態困境乃至生態危機的實質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危機,是人類認識自然理念和觀念的危機。在現代文明的演進過程中,為何會產生這種危機?根源還在現代性自身當中。用韋伯的著名論斷來概括現代文明的演進,乃是一個世界的祛魅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把“自然的祛魅”釋義為“否認自然具有任何主體性、經驗和感覺”大衛·雷·格里芬:《后現代科學——科學魅力的再現》,中央編譯出版社1995年版。
這是現代文明對待自然的態度,也是人與自然關系緊張的根源。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就要從根本上改變人類對待自然的態度,尋求一種構建人與自然關系的新理念。后現代主義從批判現代主義的視角出發,為重新構建人與自然的關系作了新解讀。
(一)主體性批判:重塑人與自然關系
后現代主義哲學家們反對現代主義對人類主體的設計以及對主體的形而上學構造,反對意識形態主體的存在。尼采認為,這種建立在“主體性哲學”基礎上的人文主義使人與自然之間產生了疏離甚至是對立,它使人成為了科學知識的附屬品,忽略了人的情感和意欲,抹殺了人對生活的審美。后現代人強調一種家園感,其他物種在他們看來是具有自身經驗、價值和目的的,他們同這些物種之間也有著一定的親情關系。他們把對人的福祉的特別關注與對生態的考慮融為一體。
后現代主義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無論是任一事物或是任一個體,都是自然界中的一個有機體,這些有機體之間不僅具有他們內在的聯系,又都具有一定存在的目的。“事實上,可以說,世界若不包含于我們之中,我們便不完整;同樣,我們如不包含于世界,世界也是不完整的。”大衛·雷·格里芬:《后現代精神》,中央編譯出版社2111年版。
因此,我們對待人與自然就要從這種有機整體性思維方式出發。另外,后現代主義哲學認為,我們應該樹立一種彼此依存的意識,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是不可分割的,是融為一體的,在考慮自身利益的同時,我們也應該關注到生態問題,只有具備這種后現代觀念,我們才會擁有一種家園感,借助這種家園感和親情感,后現代人才會在交往中獲得享受和采取任其自然的態度。
(二)生態科學觀:人與自然關系之構想
生態科學是一種與現代分析科學的認識論模式完全不同的整體性的思維方式。生態學家通過分析達到一種更廣闊的目標。正如尤金·P·奧德姆所說:“任何一個層面上的發現都有助于另一個層面上的研究,但決不能完全解釋那一層面發生的現象。當某個人目光短淺時,我們可能會說他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或許,闡明這種觀點的更好的方法是說,要理解一棵樹,就必須研究樹所構成的樹林和構成樹的細胞和組織。”轉引自大衛·格里芬《后現代科學——科學魅力的再現》,中央編譯出版社1995年版。
這一觀點的提出對主張人類中心主義的現代生態價值觀進行了正面挑戰,對其所倡導的人類自命不凡的主張予以沉重的打擊。
在整個世界生態系統中,人類只不過是眾多物種中的一個,有自己的位置,在宇宙眾多物種中,人類既不比別的物種優越,也不比別的物種更壞。反觀今日全球性的生態危機,根源主要在于我們以自身為主體、駕馭和奴役自然的價值觀念。所以,要想解決生態危機,必須通過價值觀的改造,使人徹底改變自身觀念,融入自然當中,使人類、社會與自然成為一個整體。
(三)穩態經濟:人與自然關系改善之取向
“所謂穩態經濟就是一種使人口和人工產品的數量保持恒定的經濟。”大衛·雷·格里芬:《后現代精神》,2011年版無論經濟還是有機體,生存的前提條件都是從環境中吸取低熵態物質—能量,把高熵態物質能量排放到環境中。后現代哲學家指出,為了給未來預留出更多的發展機會,為了防止有感覺的次人類物種數量上的減少或滅絕,就應該限制以地理和生態資源的消耗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欲望。因此,就需要確定一個最佳增長規模,而這個增長規模是相對于生態系統的最佳規模。
后現代自然觀認為,現代社會人們由于受“消費主義”的錯誤引導,對現有的有限資源進行過度開采,對整個自然界的過度消費使其面臨著巨大的過度消費壓力,后現代“穩態經濟”理論是為了追求高質量的經濟發展目標,這一理論的提出是基于生態系統的更新與同化的平衡狀態。“穩態經濟”最終目的是為了給人類提供一個全面優化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為了確保人類可以享受自然的關懷并獲得自身健康,我們必須實現人類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有機結合,在生產生活中時刻注重保護現有生態環境,把生產生活中對自然環境所產生的污染和損害降到最低,最終實現自然與人類社會的協同發展。后現代思想家認為實現增長型經濟向穩態經濟的轉變,就是一個有利于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可取性方案。
[1]大衛·雷·格里芬.后現代精神.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
[2]大衛·格里芬.后現代科學——科學魅力的再現.中央編譯出版社,1995.
[3]張鳳陽.現代性的譜系.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4]肖峰.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5]李祖揚,邢子政.從原始文明到生態文明——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回顧和反思.南開學報,1999(3).
[6]成曉曼.試從主客體關系角度——解人與自然的關系.理論研究,2006(7,8).
[7]扈志東.后現代主義視野中的人與自然.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1).
慕婧(1988-),女,漢族,甘肅慶陽人,碩士,西北政法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輔導員,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X
A
1006-0049-(2017)11-02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