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杰
濱州學院,山東 濱州 256600
?
中國高校資助工作的價值及實現途徑探究
楊玉杰*
濱州學院,山東 濱州 256600
隨著高校擴招,高等教育所占比例大大提升,全民素質顯著提高。而急劇擴大的學生規模中,貧困學生數量激增。因此,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已然成為了當今高等教育課題規劃的重要內容。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的完善和教育方針的制定,是當前工作的關鍵,也是實現高校教育目的的重要衡量指標。本文從高校資助工作的內涵入手,探究資助工作的價值,并針對現有困境分析原因,提出行之有效的實現途徑,全面保障高校學生教育質量,為培養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奠定堅實的基礎。
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開展;價值分析;實現途徑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政治體系不斷完善,教育部制定的高校擴招計劃同步施行,高校教育收費水平同比提高,中國教育逐步進入到了大眾化的教學階段。據相關部門數據統計,自90年代中期至今,高校學生貧困占比逐年提升,已經突破30%。可見貧困學生已成普遍群體,解決貧困學生問題,做好資助工作,已成為社會熱點。
近三十年來,中國對高校學生資助投入不斷提升。從80年代時最簡單的“助學金+獎金”的模式到現在獎金、勤工儉學、貧困補助、學生貸款、免除學費等多元化的完整體系。資金投入也逐年提升,至2010年已突破500億。資助工作制度體系、內容形式均在不斷變化。然而,資助工作的價值實現和社會回報并不能同國家整體教育資源投資達成正比,依舊存在諸多問題[1]。
(一)資金來源單一
目前高校學生資助資金來源,國家財政撥款占到八成以上,社會補助和其他資金補貼占比太少。雖然資金總數逐年提高,但學生獲得國家助學金的比例僅為19.8%,獎學金只有不到5%。高校貧困待助學生人數遠超受助人數,高校擴招以及地區化差異的種種因素影響,使得救助缺口巨大。
(二)資助對象偏差、重復資助
作為高校資助和幫扶的對象,貧困生主要通過向學校及國家以書面申請的形式,申請各類的學生資助。但事實上,在多年的實踐工作檢驗下,現有的資助方案和資助審核機制并不夠完善,高校在學生資格審定和資金落實方面仍有許多不足,缺乏詳細、明確、合理的評選標準。各種方案措施又交叉進行,導致秩序失衡,從而出現諸如重復資助、資助對象有失偏頗等嚴重失誤,造成極大的資金流失。
(三)教育效果嚴重缺失
參考相關受資助學生調查研究數據,如今貧困生責任感整體下滑,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獻、感恩。甚至產生校方、國家為其提供補貼和資助是理所當然的思想。具體體現在過于自我、缺乏道德素養,對同學冷淡、不尊重老師,出現“今朝寒門出嬌子”的現象。教育資助應有的幫扶、改造提升效果在這種風氣下十不存一。
因此,在此嚴峻的形勢下,研究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策略改革方案,尋求新的實現途徑,是走出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現實困境,突破發展瓶頸的契機。
薛靜曾經在《高校助學濟困二元模式構建》中提到,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價值在于通過物質資助,使物質幫助和精神濟困同步實行,以此解決精進困難家庭的物質、精神雙重困境,體現出教育對學生的人文關懷。筆者也認為,資助工作的核心體現在“以人為本、成才為主、德育先行”、旨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要真正實現學生資助工作的終極價值,除去單純的物質和教育資源幫助之外,還應當包含對學生思想教育工作進行,使得他不僅僅“脫困”,還要樹立遠大志向,并努力提升自身能力,最終實現自我幫扶,成為有著健全人格,道德素養,思想崇高,“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共創和諧社會的合格公民。這才是高校自主工作的價值所在,也是我們需要不懈奮斗和追求的目標。[2]
伴隨著全世界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各國均依據社會形態和時代背景,從多方理論中確立了適合自己的高校學生資助理念。無論是歐洲18世紀興起的“慈善與宗教”理念,還是美國杰佛遜所大力提倡和推崇的“生而平等與國家利益”的資助理念。抑或是在二戰之后,迅速形成的“教育機會平等”和“人力資本投資”理念,均在那個時代推動了教育巨輪的不斷前行。
雖然教育模式不盡相同,社會背景和社會意識形態也大相徑庭,但是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教育資助所要實現的目標總是相同的。所以我們可以參考、借鑒國外現存的優秀資助工作模式和工作理念,取長補短,從而構建出一套適合我國的高校資助工作發展新模式。
(一)健全資助體系
基于當前現狀,要做好資助工作,必須有法可依,并建立起完整的“獎、貸、免、助、補、勤”一體化的資助保障體系。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應明細操作流程,根據情況差異區別對待。同時調整資助措施,強化審核力度,完善流程,并同比弱化無償資助。建立專有的監督調查機制,設立專員以保證公平、公正。
(二)加大投入力度,尋求多方資助
目前,高校逐年擴招,并且還將繼續,貧困學生人數急劇增加。因而,光靠國家加大資助力度,實在是杯水車薪。經濟調整下不同地區發展存在差異,消費水平也存在差異,需要從資金來源上拓寬資助的渠道,才能從根源上解決這一日益擴大的問題。并且在引入資助之后,規范收費制度,制定共通的標準,同時加強資金監管力度,杜絕濫用、挪用的現象。與此同時,提高社會各界對于貧困學生資助的關注力度,從而真正獲得資金基礎保障。
(三)改善資助手段,注重人文關懷
為了不丟失高校貧困生資助的本來目的和價值觀,高校應當在經濟資助的同時,加強精神鼓勵和學業關懷。可以采取開展心理教育、進行訪談講座或者是活動組織的方式,來疏解貧困生所承擔的心理壓力和思想負擔。另外,著力培養貧困大學生自立自強、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提升勇氣和挫折抵抗能力,引導他們走出心理陰影,從而構建“以人為本”的貧困生資助全面、長效培養機制。
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并不僅僅是一個教育問題,更是關乎到社會體系和社會健全形態的核心問題。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國民知識水平、道德素質的全面提升,對國家意義深遠。不過,重建高效貧困生資助體系也是一項長期、艱難的工作,需要我們不斷的努力,改革,才能在摸索中逐漸走向健全。
[1]譚望.中國高校生資助工作的價值及其實現途徑片[D].中南大學,2012(05).
[2]曾練武,賀春生.當前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問題分析及其解困途徑[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7.5.
楊玉杰(1980-),男,山東臨沂人,濱州學院,講師,教育學專業,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德育。
G
A
1006-0049-(2017)11-02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