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明 龐宇歌
黑龍江大學電子工程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
鄉鎮留守兒童現狀及心理彈性的理論研究
張明明 龐宇歌
黑龍江大學電子工程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本文通過實踐,調查了鄉鎮留守兒童的生活、教育、健康等現狀;并對鄉鎮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進行研究。調查表明了鄉鎮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與其所處現狀存在顯著相關。鑒于我們得到的調查研究,要提高鄉鎮留守兒童心理彈性水平,需照顧到留守兒童心理情緒,增強其社會支持利用度。
鄉鎮;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理論研究
由于我國東西部經濟發展的差距,在大多數發展落后的鄉鎮中,有許多青壯年涌入城市務工。因為沒有時間照顧孩子以及沒有能力支付孩子在城市學習、生活的等費用的情況下,被迫將孩子留在鄉村。而且在未來的一段時期里,我國的人口流動仍將活躍。這樣,特殊的未成年群體———鄉鎮留守兒童就產生了。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邊,長期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懷,也很少得到父母對其思想和價值觀等方面的指引和培養,使得鄉鎮留守兒童存在性格柔弱內向、心理自卑、孤獨無靠、怨恨父母等問題。
對于心理彈性這一學術名詞,目前還沒有給出統一的定義,但針對其概念,主要有以下三種研究:
結果性定義:通常根據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機能與社會能力來定義心理彈性,研究者認為心理彈性是人經壓力、挫折、創傷之后心理機能的維持狀態。
品質性定義:是個人的一種綜合能力品質,是個體所具有的一部分特征。心理彈性是個人從消極狀態中恢復,并且適應外界多變復雜環境的能力。
過程性定義:是指個體在處理壓力事件時能否適應良好。即一種動態過程。
對象采用整班選取、被試者自愿參加的方法,從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木蘭縣吉星鄉中心小學選取三、四、五三個年級的兒童作為研究對象。這部分兒童年齡處于8-12歲之間。所涉及到的參數包含性別、是否為獨生子女、是否為留守兒童,并根據現狀差異進行了分析。
一方面研究采用李宏翰、權方英制定的“留守兒童心理彈性問卷”。另一方面采用不同的課程設置,與鄉鎮留守兒童進行課堂訓練與課下素質拓展訓練等室內外活動,了解到他們目前所處的生活、學習、教育等現狀。
在情緒方面,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承受著來自多方面的情緒壓力。首先是對其父母的強烈思念和自身存在的孤獨,其次是和監護人員長期相處的隔閡感,同時還有進行社會互動時產生的無助和迷茫,還有學業壓力帶來的壓迫感以及其他在學習和生活方面,以及與社會溝通間的各種惡性情緒等。各種不良情緒間的撞擊得不到好的表達,最后常常是導致留守兒童形成內向孤僻、無情自私的負面性格,往往也將導致其沒有足夠的情緒管理能力,從而也直接影響到他們的行為。
在教育方面,多數留守兒童在學習上有困難,不能及時得到家庭和學校雙方足夠的幫助。其學習資源也比較匱乏,導致兒童文化生活和學習拓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在發展發面,父母長時間外出就業,不能陪在身邊,會給留守兒童與同齡兒童的交際和溝通能力的發展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并逐漸弱于非留守兒童,也會促使他們缺乏足夠的相關于教育的儲備,同時也會導致其對社會的認知能力不足,社會行為也不能很好的達到社會方面的預期效果。
首先監護人需要營造一個充滿愛且獨立自由的家庭環境,這不僅有利于鍛煉留守兒童的生活能力,也利于其良好性格的養成。同時,要讓學校成為留守兒童成長的心靈家園,在提供教育資源的前提下,開設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開展講座、咨詢或團體活動,也可以有針對性地對當地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訓,提供并制造平臺給當地教師去參加相關的學習交流和培訓講座等。再者,可以利用新媒體的便捷與廣泛性,積極開展各種宣傳、教育活動,有關的專業人士可以直接通過公眾平臺交流,發現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使得留守兒童的實際生活與精神狀態得到改善。另外還要引導他們確立正確的價值觀,深刻理解人生的意義和目的,樹立為祖國和民族奮發學習、積極進取的志向。培養出他們自己良好的個性品質。
留守兒童這種社會現象在我國一時間很難有實質性的改變,確保他們正常化的發展,不但關系到國家的教育根本,而且聯系著我國鄉鎮向城市轉化的進程,這也是社會的進步與安定的重要環節。如何提升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的心理彈性,心理學、社會學領域需要根據國情現狀,用長遠的眼光,通過實踐的方法,再配合各種理論,探究鄉鎮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的外在表現與內在機理,用科學的方式方法解決鄉鎮留守兒童在成長的各個時期,留守現狀帶來的各種因素作用到心理,會產生怎樣的行為影響?這些影響在未來將會持續多久?哪些是可控制可引導的影響?如何提出并驗證留守兒童管理的模式化與未來教育發展的長效化?解決了這些問題,才會切實利用到當下的各類資源,提高其心理彈性。社會各界都應關注留守兒童這一群體,使其未來生活健康發展。
[1]鄭應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狀及其改善對策[J].教育評論,2014,10(1):24-30.
[2]王玉花.從心理彈性理論視角看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網絡[J].教育學術月刊,2010(10):6-16.
[3]李志凱.留守兒童心理彈性與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4):440-442.
[4]李宏翰,權方英.“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彈性問卷”的編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7(1):113-117.
[5]謝妮,申健強,陳華聰.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87-93.
B
A
1006-0049-(2017)11-02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