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彤
河北大學文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
以顧漫的網絡小說為例淺談網絡文學的基本特征
王 彤
河北大學文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帶來了網絡文學的繁榮,與此同時,對網絡文學的特征的研究也日趨白熱化,而顧漫作為網絡小說暢銷家,其《何以笙簫默》、《微微一笑很傾城》、《杉杉來吃》等作品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網絡化的文學潮流中的個性化與情感化、開放性與自由性、即時性與交互性等特點。
顧漫;網絡文學;特征
網絡文學是文學和網絡有機融合的產物,是以網絡為載體的文學,因此,它有在創作主體上體現自由性與開放性,創作過程的即時性和交互性,創作內容的情感化與個性化等特征。而在眾多網絡作家寫手中,不同于很多作家如:匪我思存、桐華、辛夷塢等擅長抒情虐戀的超人氣網絡作家,因為更新作品十分遲緩而被粉絲們調侃為“烏龜漫”的顧漫,作品風格卻是輕松浪漫,其代表作《何以笙簫默》、《微微一笑很傾城》、《杉杉來吃》占據較大市場,吸引大批讀者,其中《何以笙簫默》更是一部風靡十多年的經典“甜文”。從顧漫創作的網絡小說中我們可以窺探到網絡文學的一些特征。
在以紙質為媒介的傳統書寫文學中,文學創作的主體是由一些有才氣有文學素養或者文學底蘊的作家構成的。而在網絡文學中,一切有創作熱情的網民都可以加入進來。在網絡面前,文學已經失去了那神秘的一面,發表作品進行創作不再是那些作家們的特權,人人都可以成為網絡作家,創作主體走向了自由與開放。創作者不受任何的文學范式約束,只要擁有一臺電腦并且可以上網,就可以從事創作。
顧漫畢業于南京審計學院,一所很普通的本科院校,也不是和文學相關的專業,而大學畢業后顧漫沒工作多久就開始從事網絡創作,只是憑借著對于文字的熱愛和執著,她一發不可收拾,甚至于辭掉了工作。小說《何以笙簫默》最早于2003年在網絡更新,講述何以琛和趙默笙由一段年少時的愛戀牽出的一生糾纏,飽含青春浪漫氣息。原著于2005年首次出版,即開始風靡全國,在2016年被拍成了電視劇和電影。據說,這樣一部備受好評的創作靈感居然源于顧漫和媽媽的一次逛街。顧漫說,“最初靈感的產生,是有一次和媽媽去超市,超市人很多,媽媽低頭選醬油的時候,我站著,忽然腦海中,就出現了男女主角開頭重逢的那一幕。”對于這樣的“怒不可遏”的靈感,顧漫笑稱自己的小說中有不少情節和鏡頭都來源于生活中的自己所經歷的一個瞬間。的確《何以笙簫默》第一個場景就是在何以琛和趙默笙在超市七年后的相遇。在顧漫身上我們看見,網絡創作的平臺的確很低,它無拘無束并且開放到每一個人。
網絡小說不同于以往的傳統文學小說,它可以幾個月內甚至幾天里完成,一旦在網上發出后,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就可以收到網民的回復和互動。往往一個作品的完成有賴于大家的共同討論和參與。這正如劉勰《文心·知音》中提出“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閱文者披文以入情”。一部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和審美體驗,只有在讀者的鑒賞和批評中,才有可能實現。在網絡小說中,創作者和鑒賞者的互動頻繁、雙向交流,創作出來的文本會立即受到讀者的閱讀,甚至于極大的去影響網絡作家的創作。在這里,沒有作者和讀者之間的清晰界線,作品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顧漫最初將《何以笙簫默》刊登在網絡上,就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她說:《何以笙簫默》想要表達的是一種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愛情,網友們紛紛表示對于言情小說界的這股“清流”迷住了,并且期待連載。就是這樣的反響,使得顧漫的幾部創作甚至紛紛搬上了影視,又因為原著小說只有11萬字左右,改編成電視劇,要求長達30幾集,劇本又是增添刪改寫了將近40萬字。這是讀者“呼喚”作者,作者“應聲而至”的現象的擴大化。顧漫自己承認,她很重視讀者的評論與參與度。后來在晉江網站開始《驕陽似我》連載,不到幾天評論上萬。顧漫的微博如今也是有230多萬的關注量。
作者可以在網絡上對自己作品進行解說,回答讀者的提問,并提供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創作動機。讀者也可以直接參與作品的內容的變化,改變作品的情節內容、甚至于故事的走向等等。網絡真正的魅力在于互動性,就在于讀者與作者的“心心相印”,甚至于讀者改造了作者。
網絡文學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個性鮮明,能夠表現文本中強烈的人物情感。網絡文學風格就異彩紛呈起來。由于網絡這一媒體的特殊性,網絡寫手在寫作時心靈會更自由一些,她們可以“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無拘無束地寫下去。當今這樣的世界,人與人之間很難進行面對面的溝通,網絡的快速和便捷就剛好填補了這個空缺,網絡文學便可以成為他們自由自在地表達展現自我的方式,隨之而產生的內心化、情感化也就成了網絡文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在一次接受網絡訪談中顧漫說起寫作時提到:“寫作是一件靈感加毅力的事情,兩者缺一不可。我的靈感來源啊,經常是直接從腦子里自己跳出來的。”顧漫的寫作風格大多較為溫馨輕快,充滿青春氣息。在她的作品中,語言的感情化也是使她在眾多網絡寫手中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在《何以笙簫默》中有很多經典語言,例如“那時候我眼光不好,喜歡了就喜歡了,沒辦法”,“如果三年后你注定要成為我女朋友,我何不提早行使我的權利呢”,還有《微微一笑很傾城》中“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這些小清新小文藝的文字直達人心,吹的是青春懷舊風,溫情的訴說,暖暖的治愈。
無論是霸道總裁、計算機大神、暖男法律系才子在顧漫的筆下都是獨一無二的,這樣的個性化寫作與情感化訴說無一不是網絡小說在今時今日特征的彰顯。
顧漫的小說較為全面而具體的體現了網絡文學創作的幾種鮮明的特征:在創作主體上體現的自由性與開放性,創作過程中的即時性和交互性,創作內容的情感化與個性化,這些都是其在現代社會的特點體現。
[1]顧漫小說《何以笙簫默》:網絡小說是怎樣講述“童話”的.中國作家網,2015.
[2]陳良啟.試論網絡文學的特征及發展[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4.
[3]陳旭東.從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的關系看網絡文學的基本特征[D].山東大學,2007.
[4]http://bbs.tianya.cn/post-funinfo-2758689-2.shtml.顧漫如此令人失望,怎么能紅透大江南北.
I
A
1006-0049-(2017)11-026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