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俊華
非遺保護的倫理原則與非遺傳承人群培訓*
宋俊華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倫理原則與傳承人群培訓是近幾年的熱點話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培訓,是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能力的重要舉措,是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規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公約精神和倫理原則的,也是符合國家文化發展的需要的,但在具體實施中會面臨一定的倫理風險,因此,要堅持四項基本倫理原則:以“道”為主,“道”、“器”兼修的原則;以“內”為主,“內”、“外”協調的原則;以“傳承”為主,“傳承”、“發展”結合的原則,以“自律”為主,“自律”、“他律”配合的原則。
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承人群 培訓 風險 倫理原則
有關保護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的倫理原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15年3月至4月在西班牙巴倫西亞召開了制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倫理原則”的專家會議,并于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4日召開的政府間委員會第十屆會議上通過了12條原則。、非遺傳承人群培訓是近幾年的熱點話題*非遺傳承人群培訓是學術界關注較多的話題,尤其是讓傳承人進入高校等現代教育機構接受培訓,引發了非遺學界關于非遺本真性問題的討論。。前者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非遺保護工作的原則,后者是我國非遺保護實踐的一種探索。
2015年文化部與教育部聯合啟動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以下簡稱“非遺傳承人群培訓”)*《文化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實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的通知》(辦非遺函[2015]581號),“著眼于‘強基礎、拓眼界’,旨在通過組織非遺傳承人群的研修、研習、培訓,幫助非遺傳承人群提高文化藝術素養、審美能力、創新能力,在秉承傳統、不失其本的基礎上,提高中國傳統工藝的設計、制作水平,促進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促進現代設計走進傳統工藝,促進就業增收。該計劃對于推動相關高校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更好發揮文化傳承創新功能、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文化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實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的通知》(辦非遺函[2015]581號)截止2016年底,全國有57所高校成為首批試點單位,共舉辦了160期培訓,近萬名學員從中獲益。2017年2月23日正式發布的《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也把該培訓計劃列入其中,計劃在五年內培訓傳承人10萬人次*《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中國文化報》2017年2月23日。。
“非遺傳承人群培訓”在實施之初,學界對其尚有一定爭議*苑利的《救命的“臍帶血”千萬要保住——從非遺傳承人培訓說開去》(《光明日報》2016年1月22日)和齊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尊重、保護”與“提升、改造”孰是孰非?》(《文化遺產》2016年第5期)等文章指出要堅持“傳承人的責任就是原樣保護”的保護觀念。項兆倫的《正確認識非遺,是正確有效地保護、傳承和發展非遺的前提》(《文化遺產》2017年第1期)和張毅的《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歷史使命是推動其可持續發展》(《文化遺產》2016年第5期)則認為活態傳承是非遺保護的基礎,“傳承人群文化素質的與藝術修養的提升是非遺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但經過一年多的實踐探索,學界對其多持肯定態度,這從全國有幾十所高校積極參與這項工作就可證明*截止2016年底,共有57所高校參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2017年2月23日公布的《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把這項計劃正式納入“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網站,http://zwgk.mcprc.gov.cn/auto255/201702/t20170223_491392.html)。。那么,開展“非遺傳承人群培訓”的依據何在?是否體現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公約精神和倫理原則?在實施過程中會面臨什么樣的風險?應該遵循哪些倫理原則?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非遺是一種代際傳承的活態的文化實踐*宋俊華、王開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44頁。。傳承人是這種實踐的創造者、傳授者、繼承者和實施者。離開傳承人,非遺實踐就不會發生、存在,更不可能得到延續,其作為非遺的意義也就不復存在。所以,傳承人是非遺存在和傳承的核心,他們創造、延續了非遺實踐,也賦予了非遺存在的意義。
傳承人所創造和延續的非遺實踐,是人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中產生的,是人的需求與滿足需求的動力、能力、適應力、創新力的綜合反映。一句話,非遺實踐是傳承人的需求與滿足需求的各種能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保護非遺,就是讓傳承人明白自己的需求,提升滿足自己需求的各種“力”。
非遺傳承人群培訓是一種非遺傳承人的知識學習和能力提升的實踐,是有其存在依據的。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非遺自身發展的需要、國際公約精神和倫理原則的體現、國家發展的要求。
首先,非遺傳承人群培訓是非遺自我發展的需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指出,保護非遺就是“采取措施,確保非遺的生命力”。顯然,非遺自身是有生命力的。那么,非遺生命力是由什么來決定的?公約指出,非遺是指“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宋俊華、王開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附錄,第179-190頁。。在這個概念中,有兩點十分重要:其一,非遺對象在本質上是一種精神化、抽象化、無形的觀念、知識和技能,是依賴且存在于人的實踐活動。其二,非遺是由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來確定的,是作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而存在的。人是非遺存在和被確定的基礎,是決定非遺生命力的內因。人的知識和動力、能力、適應力、創新力是維持和發展非遺生命力的基本條件,創造、實踐和傳承非遺離不開對人的知識、動力、能力、適應力和創新力的傳授、激發和培養。
事實上,每種非遺發展都離不開對其傳承人的培訓,都有自己的培訓方式,包括家庭傳承、師徒傳承等非正規教育方式和學校培訓、學歷教育等正規教育方式*從傳承人知識和能力培養角度看,非遺代際傳承過程也是一種傳承人培訓模式,區別于現在學校正規教育或其他社會機構單獨組織培訓,本文稱之為內培訓。。如我國傳統戲劇的傳承人教育,就經歷了古代家班、戲班傳承,到近代科班,再到現代的戲劇專科學校等的演變。現在的傳統戲劇演員、編劇、導演、舞美、樂隊等傳承人,主要通過專門的戲劇學校(學院)來培養。
文化部與教育部聯合實施的“非遺傳承人群培訓”就是一種屬正規教育的學校培訓方式。
其次,非遺傳承人群培訓是保護非遺的公約精神和倫理原則的體現。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是國際社會開展非遺保護的規范性文件,對各個締約國具有強制約束的作用。作為締約國之一的中國,按照公約精神開展非遺保護工作,既是一種權利,又是一種義務。公約對非遺保護應采取的措施有這樣的規定,“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中得到確認、尊重和弘揚,主要通過:1.向公眾,尤其是青少年進行宣傳和傳播信息的教育計劃;2.有關社區和群體的具體的教育和培訓計劃;3.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管理和科研方面的能力培養活動;4.非正規的知識傳播手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第四章第十四條,宋俊華、王開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附錄,第184頁。。顯然,非遺傳承人群培訓是公約規定措施中的一種,即“有關社區和群體的具體的教育和培訓計劃”,是公約精神的具體體現。
同時,非遺傳承人群培訓是尊重非遺傳承人群的主體權、學習權、發展權和再創造權的體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倫理原則》明確規定:“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在保護其所持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中應發揮主要作用”“社區、群體和個人繼續其各種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以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存續力之權利應得到承認和尊重”*巴莫曲布嫫、張玲翻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倫理原則〉》,《民族文學研究》2016年第6期。
最后,非遺傳承人群培訓是實現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
對中國而言,保護非遺既是一種國際義務,又是國家發展的需要。作為民族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非遺是國家軟實力的體現,是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是文化自信的基礎,還是國家創新發展的重要資源和基因。從這個意義上講,非遺傳承人群培訓與國家文化發展、創新能力提升、產業轉型發展都有密切關系。
新世紀以來,尤其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關于非遺保護和弘揚傳統文化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充分反映了國家創新發展的理念和需要,如“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創新戰略、“工匠精神”與“制造業強國”的產業戰略、“中國夢”與“和諧社會”的社會治理戰略以及“一帶一路”的倡議等,都與非遺保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對國家戰略了解,可參閱中國共產黨“十八大”以來的系列文件,以及總書記習近平的系列講話。。非遺傳承人群培訓,正是上述國家發展戰略的具體體現。宣傳非遺的理念,提升非遺保護能力;促進創新,推動傳統手工技藝發展;提升就業,推動社會和諧發展,都是非遺傳承人群培訓的基本意義所在。
“非遺培訓計劃”是一種嵌入式正規教育,是利用高校工藝美術教育資源,對傳統工藝非遺傳承人群進行的針對性培訓,旨在“幫助非遺傳承人群提高文化藝術素養、審美能力、創新能力,在秉承傳統、不失其本的基礎上,提高中國傳統工藝的設計、制作水平,促進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促進現代設計走進傳統工藝,促進就業增收。”*《文化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實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的通知》,(2015年11月19日),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網站,http://www.mcprc.gov.cn/whzx/ggtz/index_8.html。一句話,就是通過提高非遺傳承人群把傳統工藝融入現代生活的能力,促進非遺在現代生活中自我生存。
非遺傳承人群培訓本質是一種人與人交往、交流的實踐。在這種實踐中,人和人之間必然產生倫理關系。所謂倫理就是指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規則。
非遺傳承人群培訓根據培訓者與被培訓者關系性質和親密程度,分為內培訓和外培訓兩種形式。內培訓的培訓者與被培訓者往往處于同一文化圈內,是同一個社區、族群、行業、信仰、家族內,是親屬、師徒、同鄉、同行、教友等比較親密的關系,培訓活動往往與社區、族群、行業、信仰、家族文化密切關聯,如作為社區的文化傳統、族群的情感歸屬、行業的規范、信仰的儀式、家族的族規等,培訓是被培訓者進入該文化圈的一種儀式,具有鮮明的象征意義,因此,在培訓中往往會伴隨一定儀式,使培訓更具有文化傳承的意味。外培訓的培訓者與被培訓者不一定處于同一文化圈內,多是新建立的師生或師徒關系,培訓活動多是對相關知識或技能的教學,較少與培訓者原有的文化圈、文化傳統發生實質性關聯。
無論是內培訓還是外培訓,非遺傳承人群培訓都存在著人與人之間的倫理規范問題。良好的倫理關系,有利于非遺傳承人群的培訓,有利于非遺自身的傳承發展;不好的倫理關系,不利于非遺傳承人群的培訓,也不利于非遺自身的傳承發展。
非遺傳承人群培訓倫理,既包括針對內部的倫理即對內倫理,又包括針對外部的倫理即對外倫理。無論是與內培訓相關的對內倫理,還是與外培訓相關的對外倫理,在實施中都存在一定的風險。
非遺培訓的倫理風險是自生的、本質性的。非遺是一種代際認可和傳承的活態的文化實踐。代際之間因所處時空變化而導致的觀念的差異,非遺自身的動態發展與特定時空中傳承人的靜態觀念的沖突,使得非遺代際認可和傳承本身面臨著一定風險,這種風險有時會導致非遺傳承過程的中斷或變異。
在內培訓中,由于同一文化圈內的倫理規范如社區規范、族群倫理、行業規范、宗教教義、家族親情等,非遺培訓往往是培訓者與被培訓者之間的一種共同的文化義務,文化圈倫理是維系這種培訓的重要力量。即使這樣,內培訓中的培訓者與被培訓者、被培訓者與被培訓者之間依然會因資源分配、利害關系等而發生倫理風險。如對代表性傳承人的競爭,對所謂正統與非正統的競爭等。
在外培訓中,由于培訓者與被培訓者所處文化圈和文化觀念的差異,以及在資源、話語等權利上的不同,培訓者與被培訓者之間的倫理風險就更大。這種風險主要表現為對被培訓者自覺與不自覺的影響或改造等。學界討論的非遺本真性、原生態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外來者對文化持有人影響干預的產物。
正因為意識到外來者介入非遺保護對非遺持有人、傳承人會造成的影響,意識到這種影響可能會違背非遺持有人、傳承人的意愿和權利,意識到這種違背傳承人意愿和權利的做法是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精神不一致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15年正式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倫理原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15年3月至4月在西班牙巴倫西亞召開了制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倫理原則”的專家會議,并于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4日召開的政府間委員會第十屆會議上通過了該原則,共有12條。巴莫曲布嫫、張玲翻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倫理原則〉》。。該原則共有十二條,其中最核心的條款就是對非遺持有人、傳承人的尊重,要求在保護非遺過程中,要充分尊重非遺持有人、傳承人的習俗、習慣和對非遺的認識,如第四條“與創造、保護、維持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區、群體和有關個人之間的所有互動,應以透明合作、對話、談判和協商為特征,并以自愿、事先、持續和知情同意為前提。”*巴莫曲布嫫、張玲翻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倫理原則〉》。從非遺傳承人群培訓角度來看,這個原則就是要求培訓者要充分理解和尊重非遺傳承人群的意愿。正如項兆倫部長在第六屆成都非遺節國際論壇上主旨發言所講:“尊重持有者和傳承人群的主體地位,支持他們為民族傳承,為生活創新,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原則”。
非遺傳承人群培訓是必要的,但也是有一定倫理風險的,尤其在非遺傳承人外培訓中的更容易產生倫理風險。對于非遺傳承人群培訓倫理風險的克服,要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履約指南”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倫理原則”來指導和規范培訓,建立非遺傳承人群培訓的倫理原則。
第一,堅持以“道”為主,“道”、“器”兼修的原則
非遺是一種代際傳承的活態的文化實踐,不僅是指非遺從發生到傳承、創新發展離不開實踐,是人類創造能力、認知能力和群體認同力的集中體現,而且是指非遺本身存在的實踐性,它是人類實踐的重要內容之一。相對于物質文化遺產實踐而言,非遺實踐有自己的特殊性,表現為過程性、多樣性、精神性等。過程性是非遺之“活”性和生命力的體現,非遺就象一條流淌的河流,永不停息。多樣性是非遺之“器”性和形式的表現,非遺就象大自然一樣,五彩繽紛。精神性是非遺之“道”性和原動力的反映。多樣性與精神性是非遺的外在形態與內在本質、個性與共性的關系的體現,也是非遺實踐結構組成部分,過程性則是多樣性與精神性矛盾運動的結果,是非遺實踐生命力的重要體現*宋俊華:《警惕非遺保護中重“器”輕“道”的傾向》,《中國文化報》2013年3月11日第8版。。
“道”與“器”是中國傳統思想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范疇。《易經》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般而言,“道”指事物的內在本質,所以是無形的、抽象的;“器”指事物的外在表現,因而是有形的、具體的。“道”與“器”是本質與現象之間的關系。“非遺”實踐的內在精神就是“道”,實踐使用的工具、技術實踐形式及產品是“器”。“道”與“器”的對立統一是“非遺”實踐的基本動力,也是“非遺”傳承中“變”與“不變”的辯證要求*宋俊華:《警惕非遺保護中重“器”輕“道”的傾向》。。
在非遺傳承人群培訓中,“道”的培訓是核心。如果說把非遺實踐理解為傳承人“做什么”、“如何做”、“為什么做”的話,那么非遺的“道”往往體現在“為什么做”上,“做什么”、“如何做”則多體現為非遺的“器”。“為什么做”是非遺在世代傳承中,在特定社區、群體內部代際、同代之間所達成的一種精神默契和價值認同,是一種非遺實踐能夠不斷傳承的精神支柱。比如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酥油花是藏傳佛教特有的供佛彩塑技藝,是為每年正月十五日晚供佛、賞花、祈福而發展起來的。酥油花以酥油為原料,一般是要在青藏高原最寒冷的11、12月制作。為了防止溫度對酥油花的影響,除了作坊里不生火爐、用布遮蓋窗外陽光外,傳承人還要將雙手不時浸入冰水中,使體溫與冰水同溫,制作過程十分辛苦。如果沒有一種精神支撐,傳承人是難以年復一年地傳承這項技藝的。所以,只有真正理解了非遺的這種“道”,“做什么”、“如何做”的“器”才能被認可、被傳承。當然,非遺傳承人群的培訓也離不開“器”,培訓往往是從“器”的培訓開始的,由“器”而“道”,由“器”悟“道”的,得“道”忘“器”的,是培訓的最高境界*對此,可參閱《莊子·養生主》中“庖丁解牛”等對“道”和“器”關系的闡述。。
非遺傳承人群外培訓的培訓者,要對培訓者所傳承非遺的“道”和“器”有深刻的理解,既知其器,更知其道,以其人之道來培訓,才能做到修器達道的目的,這也是喬曉光教授所提倡的“知情、知藝、知辯”中的“知情”的具體體現*喬曉光:《建立大學與社區的非遺傳承互動模式》,《光明日報》2016年4月29日第12版。。
第二,堅持以“內”為主,“內”、“外”協調的原則
非遺傳承人群的外培訓中,尤其是非遺傳承人群進入高校等正規教育系統培訓,培訓者與被培訓者有內外之別,也就是自我與他者之別。培訓者作為一個他者、外人因接受了較多現代科學理念和方法,了解城市現代生活對非遺的需求以及滿足這些需求的方法,可以幫助被培訓者更新觀念、接受新事物,對非遺進行創新發展。同時,被培訓者的自我或內部人也有對非遺自我發展的需要,但受所處文化圈、接受現代教育程度的限制,缺乏讓非遺走出原有社區、融入現代城市生活的觀念和方法。這種互補的觀念、知識和需要,是非遺傳承人群外培訓得以實現的重要基礎。
非遺傳承人群培訓的目的是讓非遺傳承人更好傳承非遺,讓非遺的內在精神得以發揚。因此,傳承人如何理解非遺的發展,是非遺培訓取得成功的關鍵。培訓者的觀念、知識和方法只有真正內化到傳承人那里,并成為他們自我認可的非遺實踐的一部分,讓被培訓者的“被培訓”變成“我要培訓”,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因此,非遺傳承人群的培訓要堅持以“內”為主,“內”“外”協調的原則。
第三,堅持以“傳承”為主,“傳承”、“發展”結合的原則
盡管被賦予了許多新的意義,如創新創業、工匠精神等國家發展戰略,但從本質上而言,非遺傳承人群培訓仍是服務于非遺保護即確保非遺生命力這一主題的。非遺生命力的維系表現為非遺的傳承和發展的辯證關系。
“傳承”是傳承人保持非遺中“不變”的部分,使非遺在代際傳承中仍然保持自己的基本特性,使非遺的傳承是非遺自我傳承而不是自我向他者的變異。“發展”是傳承人發揚非遺中“可變”的部分,使非遺在代際傳承中不斷適應時空環境的變化,使非遺能夠適應周圍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傳承,考驗的是非遺傳承人對非遺的定力、自信力,對非遺內在精神的執著。發展,考驗的是非遺傳承人對非遺的創新和適應能力,對非遺活態性的理解。
在非遺傳承人群培訓中,最容易引發的風險是對非遺傳承的忽視。培訓者和被培訓者急于創新非遺、傳播非遺的心理,容易導致對非遺內在傳承規律的忽視,導致重發展輕傳承現象的發生。
所以,非遺傳承人群培訓要始終堅持以“傳承”為主,“發展”為輔,“傳承”、“發展”相結合的培訓方向。
第四,堅持以“自律”為主,“自律”、“他律”相互配合的原則
非遺傳承人群培訓是一種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實踐。培訓者與被培訓者的關系是以非遺傳承培訓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培訓者與被培訓者在非遺傳承理念、價值觀念、知識背景上的差異,是二者之間發生誤解、誤會的重要原因。
為了防止培訓者與被培訓者之間的誤解、誤會,有必要在二者之間建立起一種以自律為主,他律為輔的培訓規范。而且在“律”的建設中,要堅持平等協商的原則。“與創造、保護、維持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區、群體和有關個人之間的所有互動,應以透明合作、對話、談判和協商為特征,并以自愿、事先、持續和知情同意為前提。”*巴莫曲布嫫、張玲翻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倫理原則〉》。
保護非遺,確保非遺生命力,就是保護人,保護人的非遺創造力、傳承力和自信力。那么,保護者與被保護的人之間是什么關系?保護者如何通過被保護的人來實施非遺保護?被保護的人的非遺創造力、傳承力和自信力如何才能獲得提升?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從2001年公布首批“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2003年后改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到2015年發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倫理原則》的十幾年里,始終是作為非遺保護倡導者、宣傳者、組織者身份出現的。在它的帶動下,各個締約國政府也作為本國的非遺保護倡導者、領導者和組織者開展工作。這種以由國際走向國內,由國家到地方的非遺保護發生歷程,很容易給人造成一種錯覺:非遺是由一個外在的權力機構來認定和保護的,非遺所在社區、群體或個人只是權力機構保護下的被動的對象。事實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推動和實施非遺保護工作過程中,在對待被保護的人問題上一直是十分謹慎的,尤其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導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急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錄”評審上,不斷修訂和完善非遺保護公約操作指南,以避免對非遺及其社區、群體或個人造成傷害。盡管如此,由非遺保護者與被保護者的復雜關系所引發的能力提升與倫理問題,依然是非遺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非遺傳承人群培訓,有廣義、狹義兩種,狹義的是指以我國文化部與教育部聯合開展的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為代表的培訓,即外培訓。廣義的是指一切針對傳承人群的正規與非正規教育,即內培訓與外培訓。
非遺傳承是一種代際之間進行的精神交流和傳遞過程,是特定社區、群體、家族內部的傳承。首先,傳者與承者之間按照某種社區、群體或家族內部約定的規則和儀式,就某項非遺建立師徒關系。接著傳者通過口述、身傳、心授等方式培養承者,使承者掌握該非遺的知識、技能及其意義。最后,承者在從傳者學習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理解,不斷發展并傳承該非遺。非遺傳承,既是非遺自身被確定的過程,又是非遺傳承人建立和能力培訓的過程。當然,這種培訓主要是非遺的內部培訓。
非遺傳承式的內部培訓,是非遺傳承人形成創造力、傳承力和自信力的基礎,也是確保非遺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正因為如此,許多非遺都在內部形成了一套相對完備的培訓機制,如我國傳統戲曲的戲班制、童齡制、科班制等,造成行業、班社之間形成壁壘分明的傳承機制。客觀上講,這種內部培訓對戲曲表演流派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價值,但也會造成一種對外保守的格局。在發展相對緩慢、封閉的傳統農耕社會中,非遺內在傳承和培訓的保守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與社會的發展和開放發生沖突機會相對較少。當然,非遺內部培訓和傳承,并不從根本上排除對外部優質基因的吸收和借鑒。許多傳統武術高手往往是既有門派又能打破門派之見,轉益多師、博采眾長的。
傳承人群培訓多為外培訓,即外來學者或專家對非遺傳承人群的培訓,這種培訓主要以提高非遺傳承人的見識和創新能力為主。在外培訓中,容易產生培訓者與被培訓者之間的倫理風險,從而對非遺傳承與發展帶來問題。
要克服非遺傳承人群培訓中的倫理風險,就要堅持四個基本倫理原則,即以“道”為主,“道”、“器”結合的原則;以“內”為主,“內”、“外”協調的原則;以“傳承”為主,“傳承”、“發展”結合的原則;以“自律”為主,“自律”、“他律”相互配合的原則。
[責任編輯]羅曼莉
宋俊華(1968-),男,陜西富平人,文學博士,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文化遺產傳承與數字化保護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廣東 廣州,510275)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非遺保護與文化生態保護保護區建設研究”(項目批準號:14JJD850002)與中山大學重大項目培育項目“非遺保護的中國話語與戰略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G122
A
1674-0890(2017)04-0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