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益君
微信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及啟示*
——基于全國276所高校2121名大學生的調查分析
黎益君*
湘潭大學哲學系,湖南 湘潭 411105
基于全國276所高校2121名大學生的調查分析,微信復雜性特征明顯,高校主陣地作用有待加強,調動大學生主觀能動性十分必要。形成政府、高校、學生三位一體的聯動機制,應從政府提升網絡凈化力、高校提升網絡執行力、學生提升網絡判斷力三個方面著力加強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
微信;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啟示
當代大學生借助微信這一新興媒體,豐富了自己的人際關系,滿足了自我的情感與認知需要。同時大學時代又是大學生形成系統三觀的關鍵時期,由于自控能力差、辨別能力不強等實際因素,很容易受到不良網絡風氣的侵蝕。微信為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注入了新鮮血液的同時也有著嚴重的負面影響。為充分了解微信對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的影響,為高校更有效的開展思政工作,課題組展開了詳細的調查分析,為工作研究提供數據支撐。
課題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收集數據,并通過excel、spss等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原始問卷在試調查后,利用SPSS軟件對題項進行了刪減,最終問卷為刪減后的修訂版本,其信度、效度均在0.8以上。
數據收集主要通過網絡發放,共發出問卷2150份,回收有效問卷2121份,回收率為98.6%。調查對象包括276所高等院校的在校大學生,有效問卷含華東地區612份,華南地區35份,華中地區670份,華北地區549份,西北地區56份,西南地區138份,東北地區61份。其中985高校、211高校、普通本科院校、專科院校分別占8.30%、19.52%、69.45%、2.73%。
通過整合前期資料設計問卷,利用問卷星軟件在抽樣情況下,在全國各地高校發放問卷,了解全國大學生使用微信的情況,并從其認知、態度、行為等方面解讀微信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帶來的影響。
(一)大學生微信使用基本情況分析
1.微信使用群體特征分析
本次問卷采樣群體主要以大一學生為主,其次為大二學生,大三、大四及研究生所占比例較小,主要基于大一、大二學生大多尚未形成堅定的人生觀、價值觀,因此對這兩個群體的學生使用微信加強引導十分有必要;從政治面貌來看,被調查學生中絕大多數是共青團員,中共(預備)黨員和群眾只占很少部分,這與主體是大一學生有較強的關系。
2.微信使用時長原因分析
從平均每天使用微信時長來看,76.14%的學生使用時間控制在3小時以內,但也有11.69%的學生時間超過5小時。一方面說明大學生對微信是良性使用,另一方面也說明已出現部分大學生使用無節制的傾向,有依賴性發展苗頭。從使用原因來看,36.4%的人群是因為朋友都在用,說明在微信的推廣上存在一定的從眾現象,還有部分人群出于節省短信、電話等資費的實用性目的,說明微信的便利性以及傳播方式的空間性也有利于加強群體互動,同時對大學生的影響無疑是全方面的。
3.微信關注主要內容分析
從關注的主要內容來看,學校官方新聞占74.73%,其次對休閑娛樂,文學教育,社會新聞方面的內容分別占46.72%、40.97%、37.95%。表明大學生涉獵廣泛且內容大多積極向上,這也為高校利用微信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打下良好基礎。
(二)大學生對微信認知及行為選擇分析
(a)The house where I used to live has been knocked down.
1.對傳播內容的態度分析
調查顯示,84.68%的同學認為龐大的信息量是弊大于利,而且在使用過程中有高達71.71%的用戶曾遇到不良騷擾信息,這說明微信的片面化、碎片化以及復雜性會對用戶造成一些沖擊。微信平臺在提供大量積極信息的同時也有不良信息的傳入,作為信息傳播的新媒介,平臺環境的不良性也會影響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微信、應對負面影響刻不容緩。同時64.78%的大學生認為勵志溫暖的內容有利于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其次關愛公益與學術科研分別占56.53%和46.11%,可見大學生比較認同利用積極向上的內容來宣傳,這對內容生產者的文章載體選擇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2.對思想認知的影響分析
調查顯示,31.64%的學生看到模糊信息時會第一時間求證,44.08%學生會選擇部分相信,其次61.43%的學生能有效利用多元化的信息且有辨別能力,10.56%的學生能在思考的基礎上付諸實踐。然而不可忽視的是,確實有少許學生,會被微信上的評論極大地影響自己的看法,甚至有時會發生質的轉變。這些數據表明利用微信從正面主動占領宣傳陣地,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3.對行為選擇的影響分析
調查顯示,96.89%的學生對不良信息持拒絕態度,但僅15.94%的人會及時舉報,同時45.87%的學生表示采取舉報等措施是偶爾有效,可見微信平臺及相關部門對不良信息的處理效率不是很高,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控制不良信息傳播。從“是否參與過散布虛假或恐怖消息”的調查中可看出大部分學生有堅定的立場,能明辨是非,但仍有9.85%的學生表示有過參與經歷,這可能是因為其本身沒有良好的習慣如及時查詢權威信息,或是因為自身分辨能力不夠。
(三)高校使用微信培育核心價值觀的分析
1.使用微信的基本情況分析
調查表明,七成以上被調查者所在高校能較好地通過微信宣傳核心價值觀,并且67.89%的大學生對高校利用微信進行宣傳持支持態度,但僅四成學生積極參與互動活動。這表明部分高校發起的微信互動并未得到學生積極回應,參與度有待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很大程度地影響高校微信宣傳的實際作用,因此應積極尋找提高學生參與度的辦法。僅有兩成大學生經常利用微信與老師交流,大部分學生不愿意或不方便通過微信與老師交流,這說明微信本身存在的缺陷性對于宣傳核心價值觀有局限性。其次也可以建議老師可以采取主動的方式帶動被動的學生。
2.使用微信的態度認知分析
半數學生贊同通過微信宣傳的內容形式創新,提高學生自身素質,注重實際以更好地發揮微信的積極作用,較少學生認為需要通過加大審核力度管控微信宣傳內容。這說明學生更喜好覆蓋面廣的信息、積極的網絡環境、新穎的內容形式,較少看重推送的時間和內容的嚴肅性。而對于宣傳核心價值觀的方式,學校教育和志愿者活動分別占59.55%和50.02%,最受大學生推崇;大眾傳媒、自媒體、家庭教育、社區教育分別占38.28%、31.87%、31.16%和16.83%,由此可見,受大學生歡迎的宣傳核心價值觀的方式多種多樣,除了微信,也應該充分發揮大眾傳媒、自媒體、家庭教育等方式對宣傳核心價值觀的作用。其中比較傳統的學校教育以及可以身體力行的志愿者活動最受歡迎,可見學校在培養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大學生群體也易接受更多的志愿實踐服務活動。
(一)調查結論
1.微信復雜性特征明顯
微信巨大的信息量以及不同領域層面、深度角度的內容拓寬了大學生的視野,但由于其碎片化及片面化使大學生接受的信息過于分散;微信內容的良莠不齊,可信度得不到保障;同時有許多直接且易察覺的錯誤觀念,但也不乏精心包裝后不易分辨的內容,并且為了更加引人注意,許多內容被夸大乃至扭曲,或斷章取義。微信的空間性以及虛擬性使復雜的環境總是出現難以區分情境的情況,再加上網絡的匿名性,導致大學生自我意識減弱,更容易對情境做出回應,在不分辨或自控力薄弱的情況下,更容易做出違反社會道德規范的行為,因此加強對微信環境的引導與監管已刻不容緩。
2.高校主陣地有待加強
高校是培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主要陣地,利用微信拉近老師、校方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將會是培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有力紐帶,但大多高校校園媒體平臺缺乏系統管理,更新遲滯,內容吸引性弱,學生關注度低,進一步影響了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其次微信等新媒體推送內容較傳統媒體相比,不再適于篇幅較長、艱難晦澀、強調嚴謹的形式,且利用微信推送內容時,高校平臺的推送模式也過于傳統,沒有創新,這都是擺在高校管理者面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3.大學生自覺性十分必要
大學生愿意利用微信來獲取相關信息及知識,但因其自身無足夠的信息篩選能力或自制能力,對事物信息的辨別能力缺乏,容易被過量信息包圍與影響。在面對不良信息時,多數大學生懂得拒絕卻無主動制止意識。這一方面不利于內容監管,另一方面則增加了不良信息的潛在威脅,在這種行為選擇的背后就是平時思想教育的缺乏導致沒有形成良好價值觀。出于對傳統黨政思想教育感到“疲倦”,大多數學生對這類思想不能很深刻地接受,或部分學生有一定的抗拒心理,都導致了對該類內容直接忽略的情況。如何充分調動大學生主觀能動性,從被動接受教育到主動參與到培育中去是一個重要的命題。
(二)啟示建議
1.政府提升網絡凈化力,營造好“微環境”
政府部門作為網絡輿論導向的權威部門,應努力提升網絡凈化力度,營造好“微環境”。一要凈化網絡環境,加強輿論監控。政府要凈化網絡環境,嚴厲打擊微信上違法犯罪行為,加大輿論的監控,減少不良信息及文化的傳播,為高校利用網絡提供法律上的保障。二要依法行政執法,提高公眾形象。政府作為極具公信力的國家行政機關,無論是行政或決策都應做到依照現有法律及行政條例進行,不得做出任何違法違規行為,樹立政府良好的公眾形象與權威。三要普及健康思想,引導優良輿論。政府應大力宣傳正能量的內容,并支持高校舉辦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以使正確價值觀深入學生群體。四要加大監管力度,增加違規成本。利用管理者的權限增加違規成本,如加強內容審核,嚴控內容傳播速度。
2.高校提升網絡執行力,打造好“微陣地”
高校作為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主陣地,提升網絡執行力責無旁貸。一要提高教師使用新媒體的水平及素養,并逐步打造一批寓理于事的“微課堂”,通過教學潛移默化教育學生,引導學生提高辨別、篩選、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二要培養一批具有較高素質、熟悉網絡環境的學生團體,帶動大學生自覺自愿投入到思想建設中。三要嘗試將運營平臺的權利交給大學生,高校只給予足夠的監督,通過同代人的對話擴大正能量的影響范圍。四要增強高校網絡安全技術水平,加強對新媒體中內容的篩選力度,并建立及時有效的反饋、處理機制,加強網絡法制教育,提供良好的網絡環境。五要創新核心價值觀培育方式,結合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傳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六要學校在思想教育上以教育為主,輔以微信影響,針對學生的知識水平,興趣偏好對推送內容加以調整,并利用志愿等實踐活動在身體力行中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達到線上線下共同施力的效果。
3.學生提升網絡判斷力,建設好“微力量”
大學生作為核心價值觀培育的主體,應努力提升網絡判斷力,形成人人參與的“微力量”。一要努力提高思想道德與科學文化修養。首先要破除認為思教工作是無聊工作的固有觀念,其次要注意從自身出發,從點滴出發,在轉變自身觀念時不要急于求成。二要積極參與到課堂中、積極投身到社會實踐中,在學校、老師的引導下提高辨別、篩選信息的能力,不僅做到不宣傳負面信息,而且要養成對不良信息的舉報意識,做一個正能量的傳播者。三要提高運用新媒體的媒介素養,充分認識到無論作為信息的受眾還是傳播者都要有理性精神和批判意識,培養慎獨明辨是非精神,加強社會責任與參與意識。
[1]李華瓊.微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芻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13).
[2]王賀.論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導刊,2016(11).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專項任務項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微信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沖擊及其應對策略研究”(項目批準號:15JDSZ3011)和湖南省高校輔導員骨干專項《自媒體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挑戰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15F17)資助的階段性成果。
黎益君(1982-),男,漢族,湖南長沙人,碩士研究生,湘潭大學哲學系,團委書記,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李 蓉
G641;G
A
1006-0049-(2017)22-00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