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玲 孫曉玲
當前中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問題研究
徐偉玲*孫曉玲*
沈陽理工大學,遼寧 沈陽 110159
隨著新時期中國國情的發展變化,土地制度改革已經落后于農村發展的需要,阻礙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所以需要指出當前中國農村土地制度的問題,并給出土地制度改革的幾點建議。
土地制度;改革;集體所有
建國以來,我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經歷了從農民土地所有到農業生產合作社再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最終確立的過程。這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真正做到了為人民謀福祉。當前中國已經進入改革的攻堅階段,經過幾年探索,農村實行的一些新的土地政策(如鼓勵土地流轉),使農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但農業改革的問題也日漸顯現,阻礙農村經濟和城鄉一體化事業的發展。
(一)農村土地產權制度不健全
當前中國的法律體系中涉及到產權保護的法律很少,而關于土地產權界定的法律就幾乎處于空白。土地法中對土地產權主體的界定比較模糊。主體是誰?農民使用權如何保障?法律上并沒有明確規定。[1]在現實中政府、村委會和村干部成了集體所有權的實際代表,政府部門可能為了所謂的政績強行征地,村干部也趁機撈一把財政補貼的“油水”。這些都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其原因就是法律沒有對農民的權利進行保護,土地產權沒有明確界定。
(二)土地征收制度不合理
近年來農村出現的強征現象屢曝不止,這其中當然不乏農民不配合等自身問題,但是不得不說政府部門的亂征、強征也占據了很大的原因。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為了利用土地獲取更多的財政收入強行從農民手中征來土地;政府的征地補貼標準較低,農民得不到及時安置,不能滿足農民失去土地后的生活支出。
(三)農業經營規模小
首先,中國自古以來男耕女織的自給自足小農經濟思想還一直延續至今,對當今社會產生著一定的影響;其次,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土地承包經營權在農民手中,家庭分散經營,不利于大型機械作業,限制了土地規模擴大;最后,農村土地小規模經營不利于農民發揮自主性,使土地資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農業生產效率低下。
(四)土地流轉緩慢
2017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積極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完善對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扶持政策,鼓勵農戶依法自愿有償流轉承包地。”[2]這體現出政府是支持農民進行土地流轉的。但是在現實中一些原因阻礙了土地流轉的進程。第一,戀土、戀鄉情結使大部分農民在進城務工一段時間后往往會選擇回到農村,有的甚至在城里買房以后也會在農村保留一塊土地以備不時之需;第二,現在中國大部分的流轉行為大都是農民之間自發進行的,一旦發生土地糾紛也沒有專業機構進行調解,所以大部分農民對土地流轉熱情不高。
(一)基本前提: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不動搖
近年來關于實行土地國家所有和農民私有的觀點甚囂塵上,但是這兩種觀點都不符合中國當前的國情,是不能貿然行動的。首先,如果實行農村土地國家所有,意味著政府的管理成本過高,土地的分配等等事項都需要政府其力親為,這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另外,如果現在把集體的土地收歸國家是采用什么方式呢?強制?收買?這顯然都是行不通的。其次,如果實行農民私有制,土地可以進行完全自由的買賣,猛地放開市場可能會造成農民競相爭奪土地,農村會變得動蕩不安;以上兩種想法都不適合中國的國情,一旦失敗,有可能背離社會主義公有制。因此要繼續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因為它符合中國的特殊國情。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對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進行完善,而不是拋棄它、背離它。
(二)全面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1.完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要完善相關法律,保護農民的利益。例如可以對《物權法》、《土地承包法》等法律進行完善,明確土地經營權,對土地的抵押效力進行法律上的保障等等,還要對土地所有權的主體在法律上做出明確的規定;繼續在農村進行土地的確權頒證工作,使土地的權屬紛爭不再發生。2016年在《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中作出指示——到2020年基本完成土地等農村集體資源性資產確權登記頒證。[3]充分證明了中央對農村確權工作的重視;在土地確權的前提之下,再進一步實行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為農村土地流轉提供良好的條件。
2.進行農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第一,限定土地征收的最低和最高價格,尤其是最低價格要滿足農民基本生活和精神上的需要,必要時建立土地征收價格機制,得出科學的征收價格;第二,征地后給予農民一定的補償,提高征地補償標準;[4]第三,規范征地程序和具體實施辦法,由國家、村集體和農戶三方在征地前進行協商,拿出三方都滿意的方案。選出村民代表在征地的不同階段進行監督或者成立專門機構進行監督,杜絕征地違法行為;第四,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免除農民耕地減少的后顧之憂。
3.擴大農業經營規模,形成規模效益。由政府和村集體牽頭做好規劃,把分散的農戶土地集中起來進行統一經營,農民可以以入股的方式獲得固定收益。大規模的作業方式不僅可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還可以促進農業機械化的開展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立社會主義大農業。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農業生產方式必將被高級的社會主義集體大農業所取代,社會主義農業生產的前提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由此可見,社會主義的大農業是大勢所趨,但同時要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否則反而會制約社會生產力的進步。
4.逐步建立完善的產權流轉市場。第一,政府提前做好規劃,在規劃完成后找到相關部門進行合理性論證,確認可行后進行試點,再向更大范圍內擴展;第二,采取資金補助等方式鼓勵農民進行土地流轉,免除農民流轉后的后顧之憂;第三,建立流轉中介組織;第四,完善農村金融市場,增加融資渠道,適當放寬農村抵押貸款的條件,為農民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滿足土地的大規模融資需求;最后,在市場自由交易的同時加強政府對市場的監管和宏觀調控,杜絕流轉市場上的不良競爭行為。
[1]劉明.中國土地流轉制度:理論探討與發展思路[J].對策研究,2015(6):92.
[2]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N].人民日報,2016-03-18.
[3]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N].人民日報,2016.
[4]程利仲.農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若干問題探討[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7(6):110.
徐偉玲(1993-),女,河北保定人,沈陽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專業碩士研究生;孫曉玲(1971-),女,遼寧北票人,沈陽理工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科研部,副教授。
F
A
1006-0049-(2017)22-00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