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農民工及其工傷保險發展現狀的文獻綜述
王麗麗*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北京 100094
本文通過查閱相關文獻,歸納了農民工的概念及特點,重點總結了該群體的社會保障尤其是工傷保險發展現狀,并發現了當前研究中存在的兩個不足,希望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方向。
農民工;工傷保險;綜述
關于農民工的概念,在我國的理論界已經基本趨于一致。農民工是指戶籍身份為農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從事非農產業、以工資為主要收入來源的社會勞動者。主要有以下特點:(1)低齡化。國家統計局農調隊調查數據顯示,農民工流動就業仍以青壯年勞動力為主;(2)流動性強。這點各地的“民工潮”可見一斑;(3)集中于底層產業領域。如制造業、餐飲業等低工資水平的行業,或建筑、采礦、皮革加工等勞動強度高、工作環境差的勞動密集型企業。
隨著社會的進步,雖然新生代農民工的社保意識正逐步增強,但我國仍有一大部分農民工的社保意識較為欠缺。首先,農民工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對社會保障相關法律了解很少,在找工作時只關注工資,而忽略保險。有研究顯示,工資收入的估計值對農民工從事非正規就業具有顯著的副作用。徐鑫、周慧文、張開云、呂惠琴、鄭衛東等學者認為,農民工自我保護意識單薄,基于文化程度、法律認知、工作職位等的維權能力差,是影響其實施維權行為,合法享受社保權益的重要原因之一。田北海、雷華則從雇主視角出發,分析并認為要求雇主為其繳納社會保險的農民工更可能獲得社會保險福利。
(一)概念及發展
工傷保險是通過雇主一方繳費建立工傷保險基金,對保險范圍內的勞動者在工作中或規定的情況下遭受意外傷害或患職業病后,由國家或社會為主體,為勞動者或其親屬提供必要幫助的一項社保制度。
工傷保險發源于1884年的德國,目前已有164個國家建立了該項制度。我國工傷保險起步較晚,2003年4月國務院頒布的《工傷保險條例》標志著該制度建設進入了新階段。
(二)農民工工傷保險的發展現狀
農民工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之一。他們主要集中在采礦業、建筑業、化工等低層次低收入行業,接觸具有毒性的如橡膠、塑料等原材料,工作性質使其更易于遭受職業疾病和傷害,因此工傷保險對農民工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當前我國針對農民工的工傷保險制度尚不完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
徐鑫、梅強在他們的研究中表明,目前我國農民工工傷保險主要存在參保率低、企業逃保、退保率高、申請工傷補償難度大等諸多問題。張開云認為,農民工雖然是工傷的高發群體,但是卻是工傷保險“漏保”的主要群體。此外,農民工對工傷保險認知途徑單一、安全意識低甚至存在誤解,再加上異地生活、就醫成本高,他們更愿意領取一次性的保險金。除了以上問題,于欣華還提到工傷保險模式單一導致并不能有效保障受工傷的農民工;“五保合一”的強制性社會保險混合政策削弱了農民工獲得工傷保險的機會,也使其待遇降低不少。此外,不管是資金的籌集機制,還是工傷保險的管理工作,都尚不科學、規范,系統性、連續性差。
導致以上問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從政策本身來看,我國戶籍制度的存在是主要原因,城鄉二元體制將農民排斥在社會保障體系之外;而我國的工傷保險制度立法不完善,設計也不合理,勞動關系認定將多數農民工排除在工傷保險主體之外,導致覆蓋率低;其次,從企業來看,很多企業主對工傷保險存在錯誤理解,為了節省成本非法避保,導致農民工工傷保險供給不足;在企業所有制的影響研究中,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結論,周慧文經過調查得出,參加工傷保險與農民工所在的單位性質無關,但是張潔秋在控制了政策因素后,認為企業所有制對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有顯著影響,相對于企事業單位,私企和個體工商戶給農民工辦理工傷保險的可能性分別會降低15%、23%,外企和其他所有制企業的影響不顯著。最后,農民工自身因素也影響著其享受相關待遇,在不少學者的研究中都提到了農民意識缺失這一問題,包括不了解、不知道工傷保險制度,安全意識低,迫于壓力放棄機會,沒有過多索賠精力,不注重搜集企業侵權證據,看重眼前利益等。在葉靚對南京市主城區農民工的調查中,有50%的人沒有聽說過相關工傷保險,其余50%的或多或少了解一些政策,其中大部分只是聽說過《工傷保險條例》。從這些數據可見,農民工在工傷保險制度的缺陷中是一個重要因子,既是完善該制度的短板,同時又是一個關鍵突破口。
(三)農民工工傷保險的發展走向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學者們也提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議,指明了工傷保險制度的發展方向。借鑒國外工傷保險發展經驗以及我國的實際情況,于潤琴、董浩潔、向春華等學者認為,應該完善當前立法,提高參保率,優化工傷認定,合理調整費率,追求受害人迅速恢復等,而針對農民工這個群體,就必須徹底改革并落實戶籍制度,設計符合農民工自身特點的統一的社會保險機制,加強該群體的工傷法律意識。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回顧,可以發現現有研究主要有以下的不足:第一,研究視角多從政府或者企業的角度,很少立足于農民工的角度;第二,在研究農民工的文獻中,大部分關注的是流動到城市的那部分人群,對于仍處于農村或者鄉鎮企業中的農民工的關注不足。因此,以后更應該從這兩個方面進行補充性研究,為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提供更全面的理論支持。
[1]劉應杰.中國城鄉關系與中國農民工人[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8(1):157-159.
[2]許素睿.我國農民工工傷保險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9,8(4).
[3]胡鳳霞.農民工非正規就業選擇研究[J].人口與經濟,2011(187).
[4]張秋潔.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政府和企業視角的實證分析[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1.6.
[5]向春華.工傷保險——歷史任務與新挑戰[J].中國社會保障,2010(5).
王麗麗(1993-),女,漢族,山東高密人,中國農業大學,2016級農村發展與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國際衛生。 朱方嬌 王娜娜
D
A
1006-0049-(2017)22-0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