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秋紅
淺談在品德教學活動中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
邢秋紅*
太原市迎澤區桃南小學,山西 太原 030000
品德教學活動中思辨的過程就是體驗與感悟的過程,也是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層次思考的過程。有效的思辨,要不斷開拓學生眼界,關注學生生活,創設不同情境,幫助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和分析各種問題,學習思辨的方法,讓學生在遇到道德難題和矛盾沖突點的時候能夠理性對待,提升思辨能力,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思辨;體驗;感悟
《品德與社會》課的學習實際上就是培養學生知與行相統一的過程,它強調注重學生在體驗、探究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質,實現其社會性的發展。而在一系列的課堂活動中讓學生體驗、感悟從而明白道理最有效直接的方法就是引導學生進行有效思辨。思辨的過程是學生進行深層次思考的過程。我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開展的活動較多較豐富,但大多數活動都流于形式,學生在活動中缺少有效的思考。其實,課堂教學中要追求活動的質量和效果,就必須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與感悟,邊活動邊思辨,將思辨穿插于活動過程當中。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教學研究與摸索,對于如何引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進行有效的思辨,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豐富的生活內容是學生思維活躍的基礎。
學生的生活經驗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基礎。現在的孩子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生活經驗越來越豐富。他們接觸的生活面廣了,眼界開闊了,知識量也大了,他們活動的內容不僅僅是書本上所提到的,因此教師必須關注學生的生活,關注他們在生活中的各種體驗,使之成為寶貴的教學資源。
(一)寫一寫
讓學生觀察生活,寫生活日記,這是一項行之有效的德育作業。我在指導學生選擇日記寫作內容時,將其分為以下幾類:1、社會生活:關注社會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留心各行各業的工作人員,關心社區生活方方面面,耳聞目睹,傳言評議,信手拈來,均可成文。2、校園生活:記錄學校生活的每一個精彩瞬間,與老師、同學之間發生的各種感人事件,關心學習的熱點事件,敢于把自己的觀點看法記錄下來。3、家庭生活:參與家中大事小事,做家庭小主人,把自己的所感所想均可記錄下來。我特別注重學生在記錄過程中的所思所感,常常把一些熱點的問題拿來和他們交流,在交流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思維進行了碰撞,促使學生明辨是非,幫助他們認識生活,認識社會,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二)說一說
在班級中開展心靈對對碰,讓學生互相說一說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提出自己的看法。同學之間看法有矛盾時,教師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互說理由,并進行適當的評價。如發現同學們非常喜歡看“我是歌手”,讓他們說說為什么這么喜歡?當同學們說歌手們唱歌唱得好,在舞臺上表現的瀟灑這表層的看法時。我就進行深層的引導,如果歌手們像另外的歌手那樣,經過媒介做廣告,然后出現在電視屏幕上,也唱得這么好,你們還會這樣喜歡她們嗎?啟發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明白,是因為歌手們在比賽的過程中表現出不怕吃苦,在競爭中互相幫助、互相鼓勵,這種精神打動了大家,才受到大家的喜愛。通過思辨,使學生能透過事物的表面看到更多的東西。
在活動設計中要適當“留白”,留給學生想象思維的空間。這種留白一方面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在活動中增強體驗與感悟,讓學生的思維進行創造性的發散。活動設計預留思辨空間就是在教師預設范圍內給學生留有空間,讓學生在體驗與感悟的基礎上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思辨中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提高活動的實效性。
(一)創設問題情境
創設問題情境就是讓學生邊活動邊思考,教師利用不斷給學生制造矛盾和沖突點的方式來促進學生思考的過程。
在教學《中秋節》時,學生對日歷的認識是很模糊的,因此課堂上我讓學生帶日歷進課堂,讓他們在日歷上先找到今年的中秋節是哪一天,然后再通過對比發現:同一天為什么會有兩種表示?什么是陰歷?什么是陽歷?陽歷和陰歷有什么不同?國外也有陰歷嗎?在一系列的探究學習中,讓他們知道陰歷和陽歷的不同,從而明白陰歷和中秋節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將教學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寓于情境之中,通過創設有目的、有層次的問題情境,給學生心理上制造一種懸念,激發學生的參與欲望,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與探究,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例如在教學《五星紅旗升起的地方》一課時,教材中展示了幾種升旗時常見的場景,我將這些場景以小劇場的形式在課堂上再現,學生在表演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我根據學生對升旗禮儀的已有認知設置了學生認識上的矛盾沖突,引導進行思辨,他們這樣做對嗎?如果是你,你會怎樣做呢?這樣激發了學生的認知興趣和解決欲望,還有效地實現了教學與生活之間的溝通。
(二)活動設計多樣性
活動的設計盡量要圍繞學生的生活實際展開,源于學生生活經驗的圖片、場景能更好地調動他們說的欲望,激起思辨的興趣。教學《家人關愛我成長》時,我先這樣設計:讓學生作記者去調查其他同學們家中的愛心故事,再一起分享。后來設計成這樣:說說你眼中的爸爸媽媽,并說明理由。有的說媽媽是勤勞的,經常干家務、照顧他,有的說爸爸是可愛的,經常講笑話給他聽。甚至有個學生說媽媽是可惡的,要打、罵他。因結果的不確定性,讓學生暢所欲言,也生成新的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又如在教學《親親熱熱一家人》時,我會讓學生以情景劇的方式先來表演“爸爸媽媽有了矛盾之后”,然后大家一起討論怎么解決?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談談具體要怎么做就能讓我們的家庭和和睦睦。這樣的活動接近學生生活實際,他們愿意參與,樂于討論,在思辨中認識得到了提升。
(三)留點自由給學生
平時都是教師設計活動,學生參與活動,學生很少會去考慮為什么要進行這些活動。學生是活動的主體,他們應該明確每次活動的目的是什么,不能以完成老師布置任務的心態去參與活動。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讓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的設計,使活動在學生的參與中進行,這樣才能大大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例如《日新月異的交通》中的“家鄉交通新變化”部分來說吧。這個小調查目的在于調查訪問幾十年間家鄉的交通變化狀況,通過調查結果和自己現在的熟悉生活相比較,有所發現、感悟以及生成一些問題。我在課前設計調查提綱時,就先把自主權交給學生,你們想了解家鄉交通的哪些方面?你們準備用哪種方式去了解呢?學生自己先提問,老師再和他們一起匯總,篩選有價值的問題,最后完成調查問卷。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權利得到了尊重,他們能更愉快地參與調查,有了更多的發現與感悟,也生成了更多的問題。
(一)抓思維空白點
學生年齡較小,許多認識只停留在問題的表面。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思維點,有效地引導和挖掘他們的潛在意識進行有效思考。如在教學《我的爸爸媽媽》時,在討論你眼中的爸爸媽媽時,有個學生說媽媽是可惡的,要打、罵他。在耐心聽取他的理由后,讓學生談談媽媽不愛他嗎?同學們充分表現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幫他分析:媽媽在什么情況下打你?媽媽表揚過你嗎?通過同學的分析使他明白媽媽不是不愛他,只是方法不對。同學們還熱心幫他出主意,如何讓媽媽改變方法、態度。雖然完成不了教學任務,但同學們在討論中更好的明白爸媽的苦心,和如何與爸媽相處。
(二)放大沖突點
活動中最能引起學生思考和爭論的就是抓住他們在體驗過程中的內在感受,給他們制造矛盾,不斷在思維碰撞中放大沖突點。
教學《你是我的好朋友》,我設計過這樣一個環節。當你發現好朋友身上有許多缺點的時候,你還愿意和他做朋友嗎?當你和好朋友發生矛盾的時候,你還會堅持你們之間的友誼嗎?學生在這個環節暢所欲言,都能根據實際來說自己和好朋友之間的故事,也愿意把他們真正的矛盾拿到課堂上進行分享,交流剛開始有學生說“這樣的朋友不交了”的觀點時,我馬上引導他們深度思考:既然是好朋友能輕易放棄嗎?難道他有一個缺點你就不愿意再和他繼續交朋友了?真正的朋友之間應該怎樣做呢?抓住這個時機,把矛盾點放大,激起他們的思辨,從而得出正確的認識。
(一)學生對活動反思評價
活動的過程要重視評價。學生要在活動中、活動后對自己的行為及時做出評價。自我評價的過程也是反思自己行為的過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在活動中的表現來不斷認識和提升自己。
1.在活動中思辨
在課堂上通過開展各式各樣活動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體驗、感受,最終形成認識。教學中,我們發現小組交流的時候,由于任務分工的不同,有些孩子往往沒有完全參與進來,處于一種游離的狀態,歸根結底在于這些學生沒有參與交流的欲望,他們在交流中沒有得到評價。在《家人關懷我成長》交流“今天我當家”計劃表時,我向交流者和傾聽者都分別提出明確的要求:交流者在介紹時,傾聽者則在旁邊做一個提問者、評價者(比如:你為什么這樣設計,有什么好處?)。這樣使交流者不敢隨便亂說,而且在設計時更會用心思考。傾聽者也會用心去聽。
2.在活動后思辨
在活動后,讓學生互評,評評同學為什么會這么想、這么做。從而讓學生挖掘活動更深一層的意義,真正從活動中受到啟發。如在教學《你是我的好朋友》一課,談到了如何與好朋友相處時,大家紛紛獻策,分享交友秘訣,再讓學生互評。其中一位學生講到:某某同學說的真好,他能從別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為別人著想,真了不起。在這種氣氛下,學生更樂于說,更樂于做。
(二)教師對學生思辨評價
教師的評價對學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不僅要對活動的方法和結果做出評價,更重要的是在整個活動過程中關注學生的體驗,尊重他們的感受,在學生思辨過程中進行及時引導與評價。這樣不僅能激起學生思辨的興趣,更能提高他們思辨的能力。如在教學《親親熱熱一家人》時,我讓學生設計如何讓爸媽吵架很快和好如初的方案,一個學生說到:模仿爸媽的筆跡給雙方寫紙條,向對方認錯。聽到這里我連忙問:你會寫爸媽的字體?他默默點頭。這時我及時進行評價:某某同學能這么想,這么做,都是因為他太愛他的爸媽。只要愛你們的爸媽,你們會想出更好的辦法。
總之,活動中要著眼于學生理性思考的進程,重視在體驗與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思辨。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贊可夫說過:“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品德教學在課堂上所能教給學生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作為教師,我們要巧妙通過活動幫助學生構建一個自由的思辨空間,引導他們獨立思考、敢于質疑、理性分析,不斷提升思辨能力,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1]《品德與社會》2011版課程標準.
[2]《思辨缺失,新課程教學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3]《論活動課程中的思辨》.
邢秋紅(1986-),女,漢族,山西靜樂人,本科,太原市迎澤區桃園南路小學校,中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基礎教育。
G642;O
A
1006-0049-(2017)22-01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