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卓林
淺談我國古典悲劇的大團圓結局
朱卓林
湖南省岳陽縣第一中學,湖南 岳陽 414100
“大團圓結局”是我國古典悲劇獨有的特色,之所以塑造了大量的大團圓結局,主要是由于四個因素的影響,即文化因素、道德教化、審美態度,本文首先分析了悲劇的內涵,再從幾個角度闡述了我國古典悲劇的大團圓結局成因。
古典悲劇;大團圓結局;原因
中國古典悲劇與西方古典悲劇不同之處在于——中國古典悲劇經常以大團圓結局,而西方古典悲劇卻往往以悲劇結局。這種不同與我國古人的思維有著直接的聯系,中國古人認為,天地萬物由沖突而起,由和諧而終,陰陽調和、否極泰來才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中國古典悲劇的大團圓結局一般有復仇型、補償型、果報型與調和型四種類型。這種結局也是作者抒發個人感情的一個載體。
叔本華曾說:“悲劇的職能是再現一種巨大的不幸。”而中國的古典悲劇,卻被法國的杜赫德評價為“戲劇跟小說沒多少差別,悲劇跟喜劇也沒有多少差別”。日本也這樣評價過中國的悲劇——“中國之演劇也,有喜劇,無悲劇”。由此,國人也一度認為中國是沒有真正的悲劇的,而產生這種觀念主要是源于中國的悲劇大多是以大團圓結局。
盡管用西方的文學觀點來分析和解釋中國的古典文學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但是對于中國的古典悲劇卻是不適用的。對于中國古典悲劇,判斷一篇劇本是否是悲劇,需要看劇本的整體氣質——是否具有悲劇的氣氛、悲劇的人物、悲劇的情調,而不僅僅是基于結局是否悲劇來判斷。
(一)復仇型
《趙氏孤兒》《竇娥冤》《紅梅記》這些都是典型的中國古典悲劇的復仇型結局。主人公在經歷了一系列悲慘的事件、付出慘痛的代價后,艱苦奮斗、絕處逢生,最終懲惡揚善,得到了一個圓滿的結局。
(二)補償型
補償型的古典悲劇往往是珍貴的東西遭到毀滅后,以另一種方式來重現,以團圓補償悲痛的經歷。例如《孔雀東南飛》中焦仲卿和劉蘭芝在遭到棒打鴛鴦后殉情自殺,最終雙雙孔雀東南飛。《長生殿》里李隆基被迫馬嵬坡賜死楊貴妃,卻又在月宮與楊貴妃相會,奉天帝旨意永結夫婦。
(三)果報型
果報型的古典悲劇呈現出的是主人公在遭受不公正的對待而被毀滅后,將會由帝王或者鬼神做出公正的裁決,還主人公一個清白。例如《清忠譜》中與閹黨斗爭而死亡的周順暢、顏佩韋等人,最后由即位的崇禎為其平反,沉冤得雪,而魏忠賢倒臺,閹黨被一舉殲滅。《精忠旗》描述的是民族英雄岳飛被秦檜迫害致死,最終岳飛陰司審秦檜夫婦,并將其打入十八層地獄。同時人間皇帝也為岳飛平反昭雪,追封岳飛一門。
(四)調和型
調和型的悲劇一般是遭受迫害的悲劇主人公最終轉危為安并且獲得美滿結局的故事。例如《張協狀元》里張協路遇強盜,受王貧女相助,結為夫婦。后來張協考中狀元卻不認王貧女,反而加害于她。所幸的是,王貧女僅僅傷了一臂,又得到宰相王德用收養,最終他們兩人還是破鏡重圓了。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事物的和諧統一,萬事皆是一個矛盾與和諧周而復始的圓形運動。中國古典悲劇的團圓結局的處理手段,就是體現中國古人對事物發展規律的認識。儒家思想講究的是“中和”,強調的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情感。因此,戲劇中需要通過大團圓結局來中和作品中出現的悲劇,使外溢的悲傷情感通過“大喜”得到緩解,從而使古典悲劇“哀而不傷”。而元代開始,將戲曲中的“中和”看作是戲曲成功的最高境界,這種對戲曲的評判標準,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后世戲曲的創作發展。
此外,中國古人有一種樂天精神,這種精神在許多神話、詩文中都有體現。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后羿射日等神話故事,無一不體現了中國古人與困難作斗爭的樂觀主義精神。詩文中也經常出現“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這樣的佳句。中國古人的樂天精神,自然也會在戲劇中體現。悲劇中主人公歷經磨難,否極泰來是符合中國民族的樂觀精神的。
另外,中國戲曲的受眾是一群“雅俗共賞”的人,既有達官貴人,又有商賈農工。中國古代社會是一個倫理色彩濃厚的社會,中國人奉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的倫理觀。作為觀眾,他們在欣賞戲曲時,經常會從善惡的角度來評判作品的角色,從而期待懲惡揚善、大快人心的結局。因此,創作者寫故事,也往往是為了宣泄個人的情感與希望,由此可以看出,悲劇的大團圓結局同時也承載著作者與觀眾的共同情感。
大團圓結局,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作家創作主體和觀眾接受心理綜合作用的必然產物,是中國古典悲劇的重要民族特征之一。我國古典悲劇的大團圓結局,與我們傳統的美學特征、民族思維方式、儒家思想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我國的古典悲劇也具有深刻的民族性特征,與西方作品相比,獨具差異。但是,隨著文學創作理念的轉變,這一思想也開始發生變化,魯迅、胡適先生提出,大團圓結局是一種說謊的文學,反應了國民性的弱點。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中國古典悲劇中,大部分的作品都是積極向上的,這從一個側面展現出了中華民族樂觀積極、堅韌不拔的優良品質,這不僅讓人們有了生存的希望,也符合當時社會的審美要求。
[1]黃新圖.團圓亦帶淚 諧謔總含悲——中國十大古典悲劇中喜劇因素初窺[J].自貢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04).
[2]林國清,涂平.一個高潮與兩個高潮——論古典悲劇、悲喜劇的辨識[J].龍巖學院學報,2010(04).
[3]胡東升.我國古典悲劇戲曲多產期產生原因探[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8(02).
[4]李躍紅,熊乾.“團圓”:悲劇審美趨向的符號象征——論中國悲劇大團圓結局意義[J].學術探索,2004(09).
I
A
1006-0049-(2017)22-01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