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美書
中西民族性格形成原因
牛美書
桂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0
民族性格是指各民族在其民族范圍內以及特定歷史時期形成的一種心理特征,這種心理特征具有穩定性及統一性,很難在短暫時間內做出改變。民族性格形成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本文主要從地理環境、宗教文化、經濟制度以及政治制度這幾方面來研究民族性格形成的原因。通過研究民族性格形成原因,讓廣大人類更好的理解民族性格差異以便互相理解民族性格的差異,最后達到一種更好的相處。
民族性格;地理環境;宗教文化;經濟制度;政治制度
在經濟、政治、文化全球化的推進下,中西各國之間交流日益密切,不少人發現在交流的過程中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沖突,人們把這些原因歸于語言不同,思維方式不同,文化不同,性格不同等各種因素。之前已經有許多人做了有關中西民族性格差異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民族性格形成的原因,通過研究中西民族性格形成的原因,然后各國之間在了解、尊重彼此民族性格的前提下,能夠更好的促進各國之間的友好交流。
中國屬于一個封閉的大陸型國家,這種特殊地理環境使得中國人的思維也比較局限。再加上大陸型國家以農耕為主,在飲食上也是粗茶淡飯,因此中國人一直是喜歡求穩好靜,性格趨于內向,感情比較內斂,崇尚和平輕武。并且大多數情況下中國人趨向于以史為鏡,覺得前人的歷史經驗尤其重要,所以就缺乏了創新精神。
然而大多數西方國家屬于開放的海洋型國家,他們主要依靠海洋來維持生活,通過出海打魚然后進行交易實現等價交換,因此其工商業和航海業比較發達。我們知道大海安靜的時候神秘又浪漫,但是一旦不安靜了那么是極其的可怕。所以面對開放的海洋型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會有許多的自然災害,會產生許多動蕩不安。正是因為這種開放的海洋型地理環境,西方人通過開擴新天地擁有更好的生活條件。在飲食方面主要是燒烤,并且在惡劣的環境下殺生吃肉必然用刀叉比較多。因此西方人比較傾向于好動,性格也趨于外向,感情比較奔放,喜歡用武力征服世界,相對于中國人而言更具有創新精神。有關海上生活的探險小說也有很多,比如《老人與海》、《魯濱遜漂流記》、《金銀島》等這些都很好地反映了西方國家敢于冒險的民族性格。
不同的地理環境導致了中西不同的民族性格,同樣不同的經濟制度文化也對民族性格的形成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中國屬于典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這種自然經濟條件下沒有商品交換,人們的生產是為了直接滿足生產者個人或經濟單位的需要,而不是為了交換,也可以說成自產自銷。再加上中國從古到今一直都是以農耕為主,自己耕種自己吃,所以在這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條件下,形成了中國人安分保守、求穩好靜、內向并且勤勞的民族性格。然而西方國家一直以來就不斷地探索科學,并且在古代社會西方國家的農耕遠不及中國的農耕那么重要,再加上西方國家經過工業革命后很早就進入了工業經濟的時代,因此西方國家的工業經濟與中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相比之下,造就了西方人更加喜歡向外探索,發現新鮮事物,文化也比較外向,以及斗爭精神也比較強。
中國的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與西方的基督教在各民族的發展中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對民族性格的形成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中國的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強調的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神的和諧相處,首先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萬物的本原,強調人通過精神上的修煉和凈化就能克服并且消除痛苦。然后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壞的好的命運不是一層不變的,壞的命運可以通過向善而加以改變,所以即使好的命運如果不知善加維護,也會變得不堪一擊。與此同時,儒家思想也重在強調教化釋疑,長久以來形成了以“仁”“中庸”“禮”以及“孝悌”為核心的文化。中國的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就決定了中國人比較感性、內向、并且善愛為本中庸平和的民族性格特征。
而在西方國家主要是基督教,人們把人生的意義和生活的信念寄托于上帝,寄托于超越世間的精神歡樂。人類始祖夏娃、亞當在蛇的誘惑下偷吃了智慧之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園,從此人類有了智慧的故事,反映了人類自我意識的覺醒以及敢于違抗象征權威、傳統力量的上帝的意志。從此可以很好地表現出西國家比較理性、外向、敢于開拓求新的民族性格。
中西之間始終存在著很大的政治制度差異,中國在封建社會中搖搖晃晃卻又穩穩當當地走了兩千多年,其中幾經變更的儒家思想在封建統治中起了無可估量的作用。從封建帝國到改革開放再到現在的完全意義上的富強民族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從中華民族的性格上來看,呈現出矛盾的雙重性,一是一直在專制統治下的忍氣吞聲,表面上溫順聽話,此為表象;二是一旦機會來臨,長期壓抑的情緒爆發,呈現出極大的兇殘性與暴虐性,具有極強的破壞力,此具有較大的隱蔽性。例如洪秀全領導的大規模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就是典型的長期被壓迫最后終于爆發。三是媚上欺下。一方面為了生存與更大利益而違心、毫無尊嚴臣服于上司、長輩等;另一方面,一旦有機會,反過來就會變本加厲地對地位不如自己的人施暴。因此在這樣的政治制度下,中國的民族性格更傾向于內向,溫順以及貴中和。
總的來說,西方國家經歷了較短的中世紀封建社會并且在奴隸社會中,奴隸主貴族在爭奪權利的同時也提出了很多關于人權、民主、平等、法治等思想,這些都為后來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以及近代資本主義的產生以及其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必要的思想理論基礎。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在英國產生、法國發展的啟蒙運動更是影響了歐洲的封建統治,主要人物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為代表的思想家宣言了主權在民、三權分立等批判專制主義與宗教愚昧,宣揚了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后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以電力和內燃機為代表的主要在美國、德國產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生產力的飛躍發展,最終奠定了資本主義在西方的統治地位。受這種歷史因素的影響,西方國家的人更傾向于外向,尚武好斗。雖然制度不同,但是中西方國家都在用自己的制度很好的運轉著自己的國家,中西方不同政治制度塑造了不同的民族性格,這就很好的說明了不同的歷史背景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政治制度又塑造了不同國家的民族性格,只要適合自己民族發展就是最好。
眾所周知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形成原因也是極其復雜的,相信其民族性格形成的原因還有很多,本文從地理環境、經濟制度、宗教文化和政治制度幾方面進行了粗略的探討。雖然中西方民族性格都各具特色,各自都有著鮮明的特性,但是中國與西方的民族性格都是經過長時間的積淀后形成的。各自的民族性格又不斷地影響著各自民族的后代,使得本族的民族性格得以傳承。因此,在經濟文化全球化的時代首先我們應該不斷了解他國的文化模式并且學習他國文化,其次尊重文化差異,增加溝通和理解;最后在加強交流的同時,弘揚雙方文化的精華。
[1]王春香.剖析中美民族性格差異及其對廣告語言的影響[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1):37-38.
[2]楊佳英.淺析河流因素對中西方民族性格的不同影響[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2(5):195-196.
[3]陳慧妍.中美民族性格差異與跨文化交際[J].(6):86-171.
[4]杜坤.從《狼圖騰》和《野性的呼喚》看近現代中西民族性格[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3):54-55.
[5]趙林.西方宗教文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6]John G.Blair & Jerusha Hull McCormack.西中文明比照[M].上海:復旦大學,2008.
G
A
1006-0049-(2017)22-01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