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愛華
“一帶一路”下外語人才培養
——兼顧英語與小語種,高端人才與普通人才的培養
祝愛華*
廣州工商學院外語系,廣東 廣州 510800
“一帶一路”對外語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需要高精尖的英語人才還需要大量的小語種人才,語言人才的建設不可顧此失彼,外語人才培養需要國家社會高校各方面的積極努力,實現低能耗高產出的人才培養,為國家發展鋪路。
一帶一路;小語種;復合型人才
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現已進入全面推進階段。不少外語專家對“一帶一路”語言人才的培養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目前我國外語人才培養的現狀主要有兩大問題。
(一)缺乏高精尖的英語人才
戴曼純[1]指出在常用的13種通用語言中,英語是大語種里面需求量最多的一門通用語,其地位與需求量仍然是第一位的。只不過與小語種相比,英語的需求不是有無的問題而是水平高低問題。
(二)小語種人才缺乏
我國不僅開設的小語種種類無法對接社會需求,而且已經開設的小語種培養的人才也遠未滿足需求。戴曼純[1]指出:我國目前最常用的外語有13種,最需要的語種有21種。英語、西班牙語、俄語、法語、德語等語種人才缺乏狀況比其他語言嚴重,部分單位最稀缺的是意大利語、俄語、西班牙語、越南語、老撾語、柬埔寨語、緬甸語、泰語和韓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官方語言超過四十種非通用語,我國2010-2013年高校外語招生的語言只覆蓋了其中的二十種[2],外語人才培養未跟上國家人才需求。
(一)國家需加大對語言人才培養的投資
美國二戰后就已十分重視語言人才培養。其做法一是“政府通過制定法律,并以項目資助的形式,促使大學開設培養高級復合型人才的外語教育項目。二是私立基金會資助外語學習和國際研究,如福特基金會,埃克森基金會等。”[3]。在中國,一方面既要保證現有語種人才質與量的提升,還要投資增設小語種種類,國家應投入大量資金,從“一帶一路”對接缺口的語種開始設置相關小語種,引進人才。另一方面,國家可以設立專項獎學金制度,資助有潛力學生學習特緊缺的小語種,公派學生去該語言國深造學習,增強教師與學生互訪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質量及學生的語言應用水平。
(二)各高校課程設置上具體落實
1.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應足時足量
文秋芳提出將本科大學英語兩年縮減為一年時間教學,每周十節課強化訓練,以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2015年改革以來,許多高校實行了一年本科公共英語教學,除了極少數學校的部分專業由于自身的需要開設了大量的英語課之外,其他的高校英語課的數量≦4節。大學英語改革縮短了教學周期也砍去了一大半的課時,這種打折的課程恐怕難以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一般性外語人才。
大學英語在高校作為一門公共課程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王輝、王亞藍[4]指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雖然主要以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或者之一)的最多,一共有14個,其次是俄語,有4個國家將之設為官方語言,英語也有4個國家設為官方語言或之一。由此可見,英語在“一帶一路”政策下仍有一定的需求量。加之改革開放以來已經與中國建立了良好貿易合作伙伴的國家,英語仍然是需求量第一的外語。
2.培養專業+外語復合型人才
高翔、穆從軍[5]提出動態性專業,嚴辰松[6]提出外語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外語+專業。十多年過去了,許多專家多次提出創新復合型人才,國際化創新復合型人才培養等觀點,然而英語專業近年來已被亮紅牌,學生就業薪資不高或難就業,與我們的人才培養相悖。
成功的外語學習強度和密度都不可或缺。“長期以來人們習慣于將一門課程的學習均衡分散在一學期內,并持續多年,這種思維忽略了外語學習的特點,語言技能需要強化操練,如果可是間隔太長,邊學邊忘,很難獲得成功感”[4]。約翰.康威[7]指出要把一門語言熟練用于工作的程度需要2000個小時以上的訓練。從理論上說專業加外語復合型人才培養是可行的,把2000個學時分散到4個學期,剩下的兩年時間學習專業。可以是外語學院本身開設的商務,旅游,會展之類的專業,也可以與其他院校院系合作教學。
(三)高校教師的轉型
1.教師的專業化
要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就要教師自身有過硬的本領。有條件的院校可以把教師送出去進修或者參加一些專業領域內的研討會。沒有條件的院校也可以實現院內資源整合。如把外語教師融入到各專業去,尤其是大學英語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與特長,選擇一個專業跟蹤教學,參加專業的教學研討會,學術講座。
2.培養雙師型教師
許多高校都強調“雙師型”教師的重要性,有的把外語專業的“雙師型”教師界定為BEC證或翻譯資格證。高校應鼓勵外語教師獲得本專業以外的證書,如物流師、金融分析師等,才能更好地服務于語言+專業的教學。
互聯網+教育的模式最典型的是O2O雙師型模式,高校可以利用自身教育資源打造優秀大學公開課,學生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獲取優質資源。也可以與培訓機構聯手,共同開發合作項目。有條件的可以引進雙語教師或國外聘請專業教師,海外留學歸來的專業人員,他們既懂外語又有專業。各高校因地制宜,量體裁衣。
語言人才的培養關乎國家的發展大計,我們應努力調整人才培養政策,加快教學改革,實現高效率低能耗人才培養,為國家經濟發展鋪路,實現外語高精尖人才與普通應用型人才共同培養,不缺也不濫。
[1]戴曼純.我國外語人才需求抽樣調查[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4):614-624.
[2]文秋芳.期待制定“一帶一路”小語種人才培養戰略規劃[R].成果要報,2014.96.
[3]龔獻靜.美國高校培養復合型高級外語人才的經驗及啟示[C].復旦教育論壇,2010(3).
[4]王輝,王亞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狀況[J].語言戰略研究,2016(2):13-17.
[5]高翔,穆從軍.關于培養復合型、應用型外語人才的思考[J].外語界,2002(2):10-13.
[6]嚴辰松.與時俱進,培養外語復合型人才[J].中國外語,2004(1):67-70.
[7]約翰.康威.培養外語人才:美國空軍如何與民間高校合作共贏.空天力量,2010(秋季):20-29.
祝愛華(1982-),女,漢族,湖南衡陽人,碩士研究生,廣州工商學院外語系,講師,研究方向:外語教學法與第二語言習得。
G
A
1006-0049-(2017)22-02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