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州
貴州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試論陳攖寧仙學與道教心性論的關系
馬瑞州*
貴州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陳攖寧在繼承道教心性論上,提出應以“仙學”為中心,發展道教。他被譽為“科學化的神仙家”“當代的太上老君”,在弘揚道教仙學上著作等身。本文略述其時代背景與仙學大義,突出心性在內丹學的重要性,肯定其對內丹學的傳承與貢獻。
弘道;仙學;內丹;心性論
(一)時代背景
近代全盤西化使中國知識分子充滿著憂患意識。一批學者身上呈現出文人的責任與文化的重擔。南渡望中原,遍灑血,金甌缺落,千秋恥辱。就這樣,陳攖寧生于1880年,親眼目睹清末動亂、民國閥戰等,也飽嘗文化災難與痛苦。渴望文化復興與現實的矛盾成為對他心性磨練的背景,因此,他主張內丹修行能顧夠“救身至救天下”。
陳攖寧早期出入儒道釋,首倡“仙學”,構建新道教的仙學體系,于西方科學十分重視,并開啟道教現代化理論研究等。其地位鮮見、作用獨特,對發展道教起到非常重要作用。陳攖寧是近現代道教文化現代轉型中的代表人物,他不余遺力地弘揚道教文化,因而海內共譽其“仙學巨子”。
(二)弘道“仙學”
一方面仙學的建立是陳攖寧深研儒道佛后,重現仙學。另一方面是文化復興,是對道教文化的重揚,是一種類似“經學憂患意識”形態之道統論的體現。盡管稱為仙學但是實質是道教內涵的精華。他在《中華道教會緣起》倡言“嗚呼!籠百家之總鑰。濟儒術之窮途,攬國學之結晶,正新潮之思想,舍吾道教,其誰堪負此使命哉!”致力道教信仰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寄托。另外陳攖寧對于科技泛濫于戰爭,寄希望多產生“神仙”來對物質科學進行制裁,這即是仙學救國論。
(一)仙學之義
陳攖寧弟子胡海牙認為“中華民族自古相傳的仙學之術,不是宗教,不是迷信,更不是專講心性的功夫。他是一門具體的科學。”①仙學含內丹,外丹,道教養生方面的內容等。“仙學乃實人、實物、實情、實事、實修、實證,與彼專講玄理者不同”②。故仙學是實修實證,并且是一特殊于自然科學與應用科學的,對生命進行研究改造的學問,遵循“務實不務虛,論事不論理,貴逆不貴順,重訣不重文。”的原則。在修煉與研究上,不言空泛,不重理論,自言逆命,獨傳師說。“把名利諸欲盡拋,做到清心寡欲,以具備精神條件。”超拔精神加上對自身的實證成為仙學根基。
《史記》:“黃帝之所常游,與神會。黃帝且戰且學仙。”黃帝可以看作是仙學的淵源,但實質就是道家追求的修煉體系,陳攖寧就認為學仙之人隱匿在儒道釋名目下不肯承擔。
(二)道教的心性論與性命修行
道教以原始道家的道論入手,以體道、證道思想為依據,在修煉心性上“精神深處在道的深層對人生命的真實亦以重新審度,那么所謂的修道、體道只能理解為人對自身生命在存在層次的覺醒。”③莊子:“夫子德配天地,而猶假至言以修心。”即肯定修心,又言“心齋”“坐忘”,這在道教詮釋中便是修行的法門。以人的心能“吾喪我”類同老子“致虛極,守靜篤…觀復”這樣便可以“形若槁骸,心若死灰”。主體存在的人“機心”喪去,而顯露出真心的存在,以此成就道家的心性論。我們可以說道教以老莊為原點,發展認識本性與道法自然,再加上后世佛性的觀點形成獨有的心性論。司馬承禎以真心否定妄心,“原其心體,以道為本,但為心神被染”心神被蒙蔽就與道隔,如果除心垢,開識神本,就是修道。心體是本體,在蒙蔽的世界造成與道“隔”,所以除心垢就是莊子所謂“坐忘”與“心齋”,這樣就能達到本真的道心。以此歸于真的存在,使得現在之形妄,超越一般層面。
中唐后更以李榮、成玄英在心性論中強調“神”的存在。以神等同于心“夫心者神靈之府,神棲于其間。茍心謀之,即神知之。”這樣就將道教的修煉之中的“精、氣、神”與心性論緊密的聯系起來,精氣是“形”的體現,亦即為命修,而神是心,亦即性修。故此在理論上才有“性命雙修”。同時其中性成為道教解脫的重要概念,李榮“所謂虛極大道,是眾生之正性也”眾生以證道正性來體會虛極大道,而在之后闡釋中漸漸性同于神,成為道教修行的終極對象。道一直作為終極實體,其中是性的靈妙所在,亦是神明根本,向上是本體之存在,向下是造化的顯用。個體以此會通,就不難理解“形超性徹”,主宰之心獲得超脫的可能就是在心性上“斷境”“離念”,最終能形神雙證、性命雙修。神在“精氣神”的修行中變為形氣與道的中介,即“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合道”。這樣就為道教內丹學的理論奠定基礎。內丹功法不僅從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角度去闡釋內丹修行,還在宋元形成“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化虛”的修煉步驟和“順則成人,逆則成丹”的修行觀,代表作《指玄篇》《陰真君還丹歌注》等。
內丹派盛行后,南派以張伯端的學說為基,分為清修與雙修兩派。北宗則以王重陽為首,以清修為主。王重陽門下七名弟子在內丹學上也各有側重,但繼承唐以來修行要訣兩家宗派都主張性命雙修。南宗主張先命后性,北宗則先性后命。此時的性命,性指心性,命是形的精氣。全真內丹修煉:乞討、遠游、坐環、戰水魔、打塵勞。諸如王重陽在終南山掘“活死人墓”苦修;丘處機在磻溪開長春洞苦修……郝大通“石橋靜坐”都是清靜煉心。對境練心,以此來入世,丘處機覲見成吉思汗“一言止殺”得到下層民眾擁護。這一時期丘處機的龍門派以道為重,內修心性外修功行的雙修道路不同于早期王重陽的性命雙修,以顯見純陽真體。如馬丹陽認為命功為清,性功為靜,這樣命清得長生,性靜能久視。
總之,以性為成道關鍵之一,命是生命能量,性是心靈境界。并且對于修性的要求實際比修命的氣功更加重要,呂洞賓“朝游北海暮蒼梧,袖里青蛇膽氣粗”是心靈境界的表現。在道教的發展中將原始道家的道論發展出心性論的內涵,同時逐步演變為心性同于神,精氣神的修行通于心性的修養。“鎖心猿,擒意馬”,既是內丹法決譬喻,也是心性磨礪的寫照。在終極實體中證見,以心賦予恢復“清靜”的可能。在相對的兩極間事物不再染著,使得生命能量結合生命境界達到見證實體的仙人境界,這正是內丹學的指向而這些心性論的精華正是陳攖寧所繼承的。
(三)陳攖寧對道教的心性論繼承
陳攖寧因時局戰動亂放棄外丹術,以此轉向內丹學的修行實證。這即要求其對道教歷代內丹學進行整理,并對內在心性之學進行修證以便應對外部環境,也就是性命雙修。
首先陳攖寧要求仙學“要有科學的態度,有實踐的精神。”④在學術上,陳攖寧超于傳統的道教研究方式,“做把仙術立于宗教之外、與科學接近的文章。”仙學修煉原則是“學理——重研究,不重崇拜;功夫——尚實踐,不尚空談……信仰——憑實驗,不憑經典”可知其弘道的形式是非現代科學技術的科學化,實質仍是對道教傳統養煉進行發揚。簡言即是求實證。
其次是對一般人誤解陳攖寧對待心性的態度,究竟是繼承傳統的道教心性論,還是對心性論貶斥,只信命修的實證。這其中便不得不考察其著述、書信及親傳后學的思想予以印證。
普遍認為陳攖寧是“重實驗,輕心性”。諸如“在《讀<化聲白敘>的感想》中說:‘仙道不由心性入手,是用方法改變常人之生理,他的學術是實驗的,而非空談的。’在《眾妙居問答》中說,‘仙學乃實人實物,實情實事,實修實證’。在《答上海某女士十三問》中說:‘長生之效果,本是從修命工夫得來,若不做命功,決定不能長生。’”⑤于此首先能知仙學實修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其直斥的實際是空談心性論而不修行的假修,并非實修之中的性功內修。更無導致輕視心性的地步。若“因為這些工夫都偏重于心性方面,對于形體上不起變化。……形體老病而死,心性亦無作為”⑥這是強調單獨修性無用,修命是修行的關鍵,而非修命不用修性。又如陳攖寧講明燈之喻:“吾人之身體,譬如一盞燈,燈中之油便是命,燈中之光即是性。”性命不離是道教修行者的共識,油是資糧,光是性顯,于燈不可無油,于光不可離燈。心性不依命功則資糧浪費,命功不守心性則必然誤入歧途。性命雙修才能保證見證本體的道。
以上是對忽視心性觀點的破除,而其著作如《黃庭經講義》“上有魂靈下關元”魂靈便解釋為心神,“于性中有所寄,命有所歸。”性命是并舉的。認為返觀內照是靜功,足以養性,閉目返觀可養腦袋的精氣神。并且存神可以守靜而動,存神來安心,最后能虛心煉神。這其中動靜不是二元的對立,而是指洗心達靜,寂然能照,最終成就虛無自然的大道。《靈源大道歌白話注解》注釋也強調性功的重要性,“蹉跎不解去荊棘,未聞美稼出荒田”便釋為除心中妄想才能功夫精進,“無心心即是真心,動靜兩忘為離欲”無心心是無念頭的心體,這才是真心,才能堪悟動靜的天機,達到離欲境界。還有對心神氣的論述,承接道教心性論的關系與哲學理念。總之其著作中強調性命并舉和依靠心性論的見解是顯然的。
胡海牙:“除讀書明理之外,尤須立德尤須立德立品。修道必以德為輔修道必以德為輔”在修行的層面講,心性中修德作為修道的基礎與輔助才能成道。另如《靈源大道歌白話注解》洪太庵序:“統攝身心,以神馭氣,真火內煉,殺盡尸蟲”趙慧昭序言“煉心”等亦對性功重視并非淺薄視之。
《靜功總說》述蘇東坡養生說、朱子調息箴、莊子心齋法等,對于靜功推崇備至,陳攖寧以為莊子聽息法最好,非耳聽以心聽,最后氣聽,神與氣合,達太虛之境。《最上一乘性命雙修二十四首丹訣串述》中以詩歌的方式自真性起觀光明寂照,融通道生萬物的宇宙論,真心浩浩,動靜得似橐龠,性根便是命蒂。最后內丹根基由水火成就,在性命修悟中,法身廣大,真性圓明,虛空消散再舍去所依之法。
“金丹大道是參天地、…還本我、修性命的天人合一之道。”即內丹學與心性的關系是合一互融的,仙學的哲學內理是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在心靈修煉的變現。陳攖寧最后提倡的靜功養生,更是對內修推崇所為,不論是追求弘道的緣由,還是求救身救命,于知于行,于已于國,陳攖寧可謂繼承道教的心性論大要,對近代以來的道教影響很深。
[注釋]
①胡海牙.仙學大義(上)——陳攖寧先生仙學理論串述[J].武當,2006(8):40.
②洪建林,編著.仙學解秘——道家養生秘庫.大連出版社,1991:424.
③張廣保.道家的根本道論與道教的心性學.巴蜀書社,2008:139.
④胡海牙.仙學入門問答九則[J].武當,2006(4):38.
⑤牟鐘鑒,主編.當代中國宗教研究精選叢書——道教卷.民族出版社,2008:242.
⑥同上.
[1]劉延剛.中國傳統文化現代轉型下的陳攖寧[J].世界宗教研究,2007(4).
[2]洪建林,編著.仙學解秘——道教養生秘庫.大連出版社,1991.
[3]胡海牙.仙學大義(下)——陳攖寧先生仙學理論串述[J].武當,2006(10).
[4]胡孚琛,呂錫琛,著.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丹道.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馬瑞州(1991-),男,漢族,河北邢臺人,貴州大學,中國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佛教天臺宗。
B
A
1006-0049-(2017)20-00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