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楠
西安醫學院,陜西 西安 710021
我國高校生態道德教育的路徑探析
李 楠*
西安醫學院,陜西 西安 710021
隨著工業生產的規模擴張,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不斷加劇,人們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沒有對大自然進行及時的保護,一些全球性的環境問題開始初露端倪。在這種背景下,一些有識之士認識到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高等教育更是應該擔負起這種責任,因此,高校開展生態道德教育就顯得迫在眉睫了。本文首先就高校生態道德教育的內容進行了分析,并提出通過健全生態道德教育體系、完善生態道德教育教師培訓機制、堅持理論與實踐教育相結合來開展高校生態道德教育。
生態道德;生態道德教育;環境教育
當下各種環境問題愈演愈烈,而人們的生態道德意識不高,僅僅依靠科學技術解決生態問題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制度、法律、政策等的保障,但是更為重要的是運用道德約束力來規范人們的行為,保證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作為社會主義主接班人的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意識的提高,就更顯的刻不容緩了。生態道德教育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是我國高校德育的新方向。
高校生態道德教育的核心是要提高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從而引導大學生正確地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并獲得保護以及改善生態環境的知識與技能。具體來說,教育的內容應包括以下幾方面:
生態價值觀教育。價值觀是主體對客體需要的關系在主體觀念上的反映,生態價值觀是以人類與自然相互利益關系為基礎,以善惡評價為形式,是人們對人類與生態環境道德關系的一種普遍的社會意識觀念,它決定著人們的環境行為取向。生態價值觀教育就是要對大學生進行深入的教育和引導,增強他們尊重自然、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的自覺意識。人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大自然的補給,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也離不開大自然的支撐,大自然為我們提供了生活所必須的各類資源,所以,我們必須尊重自然、善待自然。開展生態價值觀教育,通過教育,讓大學生關注自然、社會、個人三者的整體和諧發展。
可持續發展觀教育。可持續發展即,在滿足當代人的現實需要的同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資源、生態環境相協調。這是一種新的發展戰略,也是我國必須堅持的發展戰略。將這一教育內容融入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中,有助于大學生正確認識資源的重要性,認識到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性,正確認識自然界對人類的重要意義,正確認識到人對自然的天然依賴性和自然界對人的無限寬容性,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界相互過程中的作用和影響。
合理健康的消費觀教育。什么是合理健康的消費觀呢?目前學界認為合理的消費觀應該包括綠色消費、精神消費、適度消費等內容,同時要堅決的反對鋪張浪費、過度消費以及以犧牲長遠利益換取眼前利益的消費等。梳理合理健康的消費觀,有助于大學生正確的對待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有助于督促和監督任何不綠色環保的消費行為的產生,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此外,還要倡導對環境友好的精神消費,積極參加有利于維持生態平衡的精神消費,通過進食精神食糧,在充實自己的同時回饋社會。
學校是進行生態道德教育的良好場所,進行學校生態道德教育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具體行動。
健全生態道德教育體系。我國的高校生態道德教育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沒有統一的生態道德內容指導,而且在具體施教中帶有很大的隨意性。所以,重新構建學校德育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首先,有一支專門的生態道德教育建設隊伍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編寫相關教育材料,組織相關環境問題的課題研究;其次,通過開設選修課、輔修課,確定學習課程以及教學內容、教學宗旨、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讓教育更為切實,教育的效果才能得以保障;再次,多開展相關的校內活動,如演講比賽、知識競賽、專家講座等,讓生態道德教育的思想內容潛移默化的深入每個學生的腦海中。如此,更好的取得教育的效果。
完善生態道德教育教師培訓機制。在我國學校生態道德教育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沒有專業的教師隊伍,制約了教育的開展和效果。我們應該重視環境教育中的教師的職前培訓和在職培訓,通過職前培訓,在教師上崗前通過系統的教育內容、形式等培訓,幫助教師更好的開展教育活動;通過在職培訓,使教師每階段的教育都有明確的教學目標,使用適當的教學方法;通過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使學生提高生態道德意識。這種培訓應將伴隨教師整個職業生涯,畢竟學無止境,所以教師的培訓不能停止,根據不同時期的不同事件和熱點,更恰當的開展教育活動,也能讓學生更愿意去學習。
堅持理論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我國教育的一貫主張,高校生態道德教育也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能把所學所想運用的現實生活中去。同時,也能在實踐的過程中,糾正錯誤認識,深化正確的認知。目前高校的生態道德教育仍主要停留在理論灌輸的層面,忽視了實踐。這就需要學校應善于開發相關教育資源,將學校教育與社區實踐緊密結合,通過學校生態道德教育的有效實施帶動社區環境教育的發展及社區環境的改善。此外,高校要努力拓寬校外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的實習、實踐提供更為廣闊的場所和平臺,讓學生在實踐中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打下堅實的基礎。
[1]王婉茹.當代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問題研究[D].吉林:長春理工大學,2009:51-58.
李楠(1987-),女,陜西渭南人,碩士,西安醫學院護理學院,輔導員,助教,研究方向:教育經濟與管理。
G
A
1006-0049-(2017)20-00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