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林山
中共揚州市委黨校,江蘇 揚州 225000
試析哲學的倫理化與現代性
劉林山*
中共揚州市委黨校,江蘇 揚州 225000
21世紀是進步的時代,是發展的時代。隨著當代社會飛速轉型,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有了更深層次的解讀,哲學的發展達到了嶄新階段;基于此,呈現出倫理化的發展趨向,與社會現代化進程息息相關。這可作為中國現當代哲學飛躍進步的跳板,使人類始終帶著對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的啟迪,與時俱進地進行理性思考,解決其矛盾命題與潛在矛盾,應對時代帶來的新挑戰。本文將以歷史時空的視角,立足于自然和人自身發展需求的關系,結合哲學發展趨向,就當前哲學中出現的現代性和倫理化進行分析。
中國哲學;哲學倫理化;哲學現代性
歷史唯物主義哲學家黑格爾曾對哲學的發展趨勢做出預測:“形而上學在未來將進入道德領域……倫理學將成為一切理念的完整體系。”此話是以道德、倫理作為思考重點,預言其將深遠的影響著哲學發展。毫無疑問,近年來,哲學已經滲入道德與倫理,在其各個領域盤根錯節地成長著。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認識重心遷移
以哲學的潛在邏輯指導思考方式,由自然向人、“實體”至主體的重心遷移現象發生在哲學認知上,哲學由此進入到道德、倫理領域。在認識重心遷移的過程中,一開始僅僅停留在人類本身的思維、精神層次,后來經過人類實踐活動的不斷拓展,遷移到了其存在、活動層面。沿著知識重心的變遷軌跡探索,哲學的命題思路與表述形式同樣產生了變遷轉移的現象,例如由衍生的本體論,向以人生價值為思想核心的認識論和人本論演化。這種遷移現象涌現的根源在于現實。由于將越來越多的先進科學技術加以運用,現當代重工業蓬勃發展,大大推動了社會生產力,使現代社會發生了本質性突變;人從自然中得以升華,擺脫整體、形成真正的主體。至此,世界的一體性受到撼動:原來被神化為無所不能的自然成了單純意義上的外界環境,人類成了凌駕于自然之上的主宰者。這種人與自然關系的角色互換,給人類帶來根本性的認識視角的扭轉,人類開始將“實體”重心轉移到主體上,更加重視自身的發展與活動。
與此同時,人類的實踐重心也由客體轉移到了主體,并且擴大了探索尺度,激發了科學性、真理性的精神追求,開始探索自身的存在價值:近代以來,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從感性上升為理性,對科學的探索從經驗優先到理論指導實踐,人類對于如何客觀看待事物展開了深入思考,渴望了解掌握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和事物的內在本質;然而在古代,人類盲目追求自然統一性,對自身關注度不高,單純崇拜自然。此境狀下,盡管有利于人類認清和把握外部環境,但也容易造成忽視對自身存在了解程度,導致割裂科學與人文精神的關系。現如今,認識人自身的存在價值與意義已成為哲學領域內值得探討的問題,人們對當前價值和相對價值、有限價值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
(二)社會意識形態改變
哲學扎根于社會意識形態,當社會意識形態發生變化,哲學即進入了道德、倫理領域。基于人類社會實踐發展,為順應哲學認識重心遷移現象,哲學隨著社會意識形態的變化而變化,經過了古代宗教、現代科學,再到現當代倫理的考驗。起初,哲學和宗教在古代關系甚密,它產生于宗教形式,消滅了宗教本身,又在理想化宗教領域內活動。雖然后來哲學從宗教中脫離、獨當一面,但還是落后于宗教發展。近代,從哲學中分割出多個理論學科,哲學憑借科學的指導,逐漸開始在宗教中鶴立雞群,登上啟蒙運動的歷史舞臺,發揮了重大的理性指導作用;而在西方,早期,哲學牢牢受宗教教會控制,淪為神學的奴仆。盡管如此,哲學還受科學觀念、精神的制約,在其客觀規律性、實踐性等要求下發展。
鑒于此,哲學不再保持高高在上的姿態存在,它開始依賴于科學,但是在某種程度說來,它助長了科學的獨斷性和盲目科學主義觀念的滋生。現如今,早該摒棄的哲學科學化仍被認可,這就迫切需要哲學的倫理化普及。
(三)哲學精神文化改變
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之間的聯系具有遞進、互補、互進等特性,信息資源配置及知識、經濟融合下的物質文化不斷提升,而民眾本身物質需求、基本溫飽需求、物質享受需求在獲得滿足的前提下,對哲學思想、精神文化形態等方面的需求也不斷提升。反之,隨著精神文化在技術、知識、科技、生產等領域的多元化體現,社會經濟體系建設、物質需求量、生活目標追求也在不斷提升,所以,精神文化下的道德、哲學思想、倫理觀念轉變,推動物質文化、實體及網絡經濟、信息文化的快速發展。
總之,在文化中,至關重要的是道德、倫理,特別是在精神文化層面,價值觀更是精髓所在。它體現了文化之內涵與發展趨勢,塑造了哲學的主要功能。因此,必須用哲學對文化進行價值觀層面上的詮釋,這是使價值觀功能及哲學價值得以良性發揮的必然要求。
追本溯源,哲學是為了滿足現代化發展和實踐的需要,才進入了道德、倫理領域。現代化是當今人類實踐活動面前最大的,主要表現在思想理論上;同時,這也是塑造哲學現代性的必然步驟,與價值觀緊密相關。
現代性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遷,滲透于人類社會轉型的每個環節,如由古代向現代、農業向工商業等等。其根本在于人自身的生產力在現在科學技術發展的大環境下達到頂峰,甚至以壓倒性力量勝于自然,占據著人與自然的關系中的主導地位,主宰著大自然。
按照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歷史變遷給人類社會造成的影響的論述,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兩大歷史階段各有其特征。前者是自然的生產工具,受自然力量控制,由于血緣紐帶、家族部落等因素影響,以地產、非所有者統治為主,且群體內部分工不明確;而后者使用只會創造的生產工具,自主支配,受資本、貨幣統治,通過部落、群體間交流互通有無,有明確分工配合。人類力量的迅速提升給自然環境帶來了不小的挑戰,諸如地質變化深受人為因素影響。人類無疑是在現代化進程中取得了絕對優勢,但在享受勝利帶來的優越物質生活環境時,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人類正經歷著重大危機。這種危機在資本統治的環境下,使得道德、倫理、價值觀被顛覆,產生了有關于得與失、輸與贏、創造和毀滅的矛盾。
人類需要就從何產生、為何產生對現代性進行全新的思考。實際上,現代性危機起源于人類欲望的惡性膨脹,沒有處理好自身需求和欲望。近年來,社會經濟飛快發展,人類的需要盲目跟隨其發展步伐而忽視了自身實際情況,進行了錯誤的精神追求。是以,人類對原有物質的追求上升到有限度的、具體的認識。鑒于此,深刻探究后還認識到,人類的需要打破了自身再生產的局限性,突破了正常需求與欲望的界限,使欲望成為了新的需求,從而重新對需求與滿足的關系進行設定。長期以往,人類本性的薄弱之處將在強大的物欲壓力下暴露無遺。但是這種危機有其規律可循。現代性危機的解決辦法還是可以歸結到道德、倫理以及價值觀問題上。要想充分發揮倫理學和價值觀的作用,需要促使價值體系結構重組,從人類自身需求和欲望出發,才能有效解決現代性和價值性間的矛盾命題。
首先樹立自身哲學倫理化提升的覺悟。近年來,哲學被劃分為存在論、價值論和知識論多個領域,研究領域和成果愈多愈雜,從而導致哲學內部聯系松散,大大削弱了其整體性。從價值與存在的關系出發,在物質世界里,“存在”本身價值達到了最大化,事物的價值體現在“存在”上。因此,要注重事物主體存在的過程和結果,而非事物周圍對其造成的影響。人類在對物質世界和自身進行探索的過程中,要學會分辨欲望和需求,在此基礎上,才能使認識發生在價值之后,才能將認知建立在道德之上。現當代哲學里,務必要致力于重建認識論、價值論和存在論有機結合。
其次明確德法兩者關系。基于現代歷史階段的實踐任務角度看,當前社會是法治社會,但道德是法制的根本。現階段,我國在經濟持續飛速發展的現階段堅持對其道德、倫理、價值觀方面的思想建設,將具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并且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思想價值整合與提煉,實現了價值觀的實際和理想性、特殊和普遍性的協調統一。
再次,處理好倫理化和現代化思想的關系。首先要明確馬克思主義背景下引發的精神道德轉變效果,妥善處置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和外國現代性思想間的客觀聯系,使之相輔相承,才能針對社會發展各階段不同人類群體的需求做出調整,滿足其需求;其次,整合多方面倫理思想內容,為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新解讀作基礎;同時,認清人物間的依賴關系,發揮其揭露社會生存環境變異根源的現實意義。
最后,實現道德、倫理、價值新轉變。要明確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源遠流長的根本動力。要重視我們五千年燦爛的精神文化遺產,弘揚民族文化;與此同時,反對墨守成規,堅持與時俱進,提高文化自覺性,以開放心態推動民族文化的發展,由此帶來的新挑戰,需要人類始終帶著對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的啟迪,與時俱進地進行理性思考。
[1]侯才.哲學的倫理化與現代性的重塑[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52(3):44-50.
[2]王培洲.福山“歷史終結論”的三重邏輯——基于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的分析[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36-41.
劉林山(1986-),男,漢族,安徽六安人,碩士研究生,中共揚州市委黨校,助教,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
B
A
1006-0049-(2017)20-01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