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曉丹
樂山師范學院體育學院,四川 樂山 614000
淺談當代體育教學模式的轉變
遲曉丹*
樂山師范學院體育學院,四川 樂山 614000
近年來由于國家大力推行《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的弊端與缺點不斷的涌現出來,僅僅注重體育技術技能的傳授,忽視了學生本體自我認知水平,導致知識難以融合現代社會對體育知識技能的需要,因此,新的體育課程需要對當下體育教育教學模式進行轉變,為體育專業的學生今后知識、技能學習體系的建立,奠定適應性的理論基礎。
新課標;體育教學;教學模式;學生
隨著課程標準的實施,體育產生了不同教學任務與教學目標,課程類型也相應改變,往往以教師一言堂的情況,逐漸改變為教學互動形式,由于現代學生主觀能動性與自主學習能力的增強,可以由老師作為主要參與者進行輔助教學,更多時間可以改變主控角色,使學生發展個性與開動腦筋進行自我知識的探討。
“自由發展式”教學并不是學生自由活動,教師任由學生的各種行為不予約束或指導,“自由發展式”教學是指,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一定時間自由組合,學生之間發展成了行為、興趣穩定的7-8人小組,要求學生技術水平相近似,在體育技能學習與練習的過程中,體育教師會根據本次課程的內容指定運動量、運動強度。“層次組合式”教師根據每組教學水平的分檔歸類進行必要不同的教學手段與目標,教師會根據每組層次的不同進行相應的教學指導,從而確定和保證每位學生都可以順利的學習到相應所需的體育技術知識,發揮每個學生的興趣性與主觀能動性。
(一)教學主導思想的不同
從思想角度來講,“自由發展式”教學是學生通過自己主動的學習與發現,對教師講解的體育知識進行了深層次的思考,然后以自己的理解加之教師的正確引導建立的正確動作反饋,對學生的自覺性、主觀能動性以及學生的體育智力都提出了比較高的鍛煉價值與要求。
“傳統”教學模式更加遵照教師為主的體育知識傳承方式進行填鴨式教育,傳統教學重視知識的傳授規律,由簡入繁逐漸形成學生在體育技術技能方面的感性-理性上升的認識過程。
(二)教學目標與實際操作的不同
教學目標的不同:“自由發展式”教學模式通常以學生小組形式進行分組,每組學生的體能與技能掌握情況基本相同,每個小組可以制定出與自己小組符合的運動水平層次目標,通過集體目標的設立為奮斗的目標努力實現,最終通過互幫互助使所有學生均達到一定的體育知識技能水平和標準能力,為今后的體育知識學習建立清晰的目標任務?!皞鹘y”式體育教學模式教學目標要求課題的主導者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進行一視同仁的教學,同期同時達到體育技術能力的平衡,有時這種美好的愿景在具體實踐中很難得以實現。實際操作的不同:“自由發展式”教學模式展現了學生個體活動為主要內容,教師適度安排運動量與練習方式,教師通過引導逐步使學生可以自由尋找問題的能力,對教師提出的問題以及教師在技術問題講解的過程中可以開動腦筋,同步與教師進行體育知識的學習與互動,良好的知識同步感會增加學生學習體育知識的興趣,引起同學之間、同學與老師之間熱烈的討論,最終達到學生可以在本組進行合練的效果
(三)“自由發展式”教學模式優勢
“自由發展式”教學模式可以有助于轉變教學模式與教學觀念、有利于增進師生互信度。為今后學生學習體育知識與技能起到至關重要的紐帶作用。
1.有利于轉變教學觀念
“自由發展式”教學模式符合新的課程目標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根基,使學生在教學課堂中可以得到體育、心理健康雙重方面的塑建,發展學生的體質的同時,為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提供重要的環節,因此體育課的成功不僅僅是體質水平的提高,也是身心發展健康的雙步邁進得以發展,“自由發展式”教學模式要求體育教師尊重學生的獨立個體與個性,了解現今體育知識的事實動態,知道怎樣建設課程以及運用體育教學的方法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其中包括從體育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層面、體育課程理念與目標的實現層面、體育現代教學方法的改進以及體育教學評價完善等層面,還要在體育課堂環境的布置、體育教師語言的組織、體育課教風的建設以及怎樣解決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等課堂潛在因素層面,進行深入的探究與摸索,因為這些潛在因素,會間接的對學生的體育知識、體育學習經驗產生影響。
2.有利于增進師生互信度
“自由發展式”教學模式有利于師生互相,“自由發展式”教學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樣老師主動將權利下放,減少了對學生的約束感,使學生感受到了師生的平等環節,從而學生可以更加自由的指定自己小組的學習目標與學習任務,通過學生之間的探討與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反饋,可以將知識踐行與反復推敲,使學生開拓思想,展開想象力,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例如,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互相創編體育教學游戲來建立師生的互信感,學生增強了學習體育知識的興趣也掌握了必要體育基本技術與知識,使學生體會到學習體育的快樂,增強了自信心。
現階段體育知識技能不斷的發展與變化,傳統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與方法已經無法適應獨立個體發展迅速的學生,現階段的很多教學模式都應該逐步以學生為主體,發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僅要發展學生的體育知識技能水平,同時要根據學生的個性與發展水平指定合理科學的教學目標,發展學生身心健康雙重標準的課程任務體現,轉變傳統體育教學教師一言堂形式,與時俱進進行發展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對體育知識進行新的理解與創新練習手段,豐富體育傳統手段的不足,取其精去其糟粕,在國家大力推行《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政策的實施下使學生更加喜愛體育運動,體驗體育運動帶來的快樂。
[1]羅炯,鄭兵.西部高校實施《全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現狀調研[J].體育文化導刊,2009(3).
[2]鄭旭東.當前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的類型及其發展趨勢的研究[J].福建體育科技,2007(5).
遲曉丹(1984-),女,漢族,吉林白城人,碩士研究生,樂山師范學院體育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運動人體科學。
G
A
1006-0049-(2017)20-0201-01